
▲孙爱国,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北薛村人,1955年生于西安,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西安财经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曾在诸多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诗歌,散文,小说不等。早年多致力于文学创作,大学任教后主要精力在教学和学术探讨。侧重于《红楼梦》与老庄思想研究。
编者按:洪源、刘薇、石祥是词作家,晨耕、唐诃、生茂是曲作家,战友文工团这六位艺术家既是强强联合,又是绝佳搭档。在半个多世纪的激情岁月里,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谱写了辉煌篇章;既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创作了久唱不衰的旋律,又为炎黄子孙留下了刻骨镂心的经典;既在耋耄老人的心目中留下了幸福的回忆,又在年轻一代的视听世界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他们的名字会被人们淡忘,但是,那些熟悉的曲调和悠扬的歌声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本刊编辑:剗却君山)
看到这张照片了么?是不是很熟悉,很亲切,也很珍贵?晨耕、刘薇、唐诃、洪源、生茂、石祥,这六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战友文工团。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战友文工团”的同事,是新中国音乐史上影响了几代人的艺术家。
战友文工团,全称叫“战友文艺工作团”,其前身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1937年12月11日,为了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凝聚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心和军心,鼓舞前方将士英勇杀敌的抗日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文化团体宣告成立。1948年8月,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摧枯拉朽阶段,易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5月,经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批准,正式命名为“战友文工团”,时任团长是刘斌,政委是蔡三强。改革开放后,易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地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石景山区,演职人员200名左右。
战友文工团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雄健部队气质、浓郁军营气息、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代表曲目有: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大型场馆歌舞《七彩沙盘》、大型组歌组舞《士兵旋律与盛典随想》、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等;歌曲有《真是乐死人》《学习雷锋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众手浇开幸福花》《看见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祖国一片新面貌》《远方的书信乘风来》《八一军旗高高飘扬》《当兵的人》等;舞蹈有《行军路上》《草原女民兵》《囚歌》《走跑跳》《毕业歌》《军中蛟龙》《剪纸姑娘》等;话剧《战斗里成长》《槐树庄》《郝家村的故事》《大漠丰碑》《爱尔纳突击》等;京剧有新编历史剧《香江泪》《妈阁紫烟》《沧海忠魂》、现代京剧《刘胡兰》《红沙河》等。
军旅歌曲在新中国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和平时期,无论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欺辱霸凌、烧杀抢掠,还是鼓舞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建设家园,每一首优秀军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谈举止,每一曲经典音符都在不断传唱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创作这些歌曲的艺术家们,无疑是最大的功臣。尽管他们的名字,随着岁月的脚步渐行渐远,但他们的作品历经岁月沉淀,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晨耕(1923-)原名陈宝锷,河北完县人。他的父亲是打云锣的,受家庭影响,七岁就在当地民间剧社吹奏笛子。1937年参加八路军,担任骑兵警卫员,根据那段生活,后来创作了《骑兵进行曲》。1938年调入八路军宣传队(冲锋剧社),从此开始了艺术生涯。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是《挺起胸膛向前走》。1941年进入“华北联大”音乐系学习作曲。建国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三个人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一个是罗浪(开国大典第一任总指挥,晨耕是副总指挥),还有一位叫王建忠,后任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长征组歌》就是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四人根据肖华将军创作的组诗,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下于1965年完成的。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纪念“八一”建军节音乐会上首次公演,受到各界人士好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长征组歌》依然是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和广大民众非常喜爱和反复传唱的经典歌曲。
晨耕一生创作了近五百部音乐作品,主要有:歌曲《两个小伙一般高》《我和班长》《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军乐曲《骑兵进行曲》;电影音乐《槐树庄》、《桂林山水》《万水千山》(与时乐濛合作)以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集体创作)等。在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奖,歌曲《忆战友》《百灵鸟你往哪儿飞》分获建国三十周年文艺会演一等奖。1961年,出席第十六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刘薇(1922—2013)原名刘彩凤,北京人。中学读书时,受中共地下党影响,于1942年2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只身投入到活跃在河北保定一带的“抗日联大”,1942年正式加入八路军。
刘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歌词女作家,也是我国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当兵的人》的作者)的母亲。她18岁投笔从戎,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洗礼,一生创作了近三千首歌曲,是官兵们心中德艺双馨的“老大姐”。她设立的“中国青年歌词创作奖”为甲丁、陈哲、蒋开儒、陈小奇、石顺义、贺东久、车行等新一代词作家的成长提供了很大帮助。刘薇为人谦和、善良、朴实、稳重,乐于吃苦,做人低调。她的丈夫王引龙担任战友文工团团长十多年,但她从不因此搞特殊化,始终坚守一个普通创作人员的本分。她常说:“搞创作主要是做人,当普通一兵,只有了解和理解了战士才能为战士写好歌。”她的作品满含着对军人和祖国的深厚情感,《老房东查铺》《看见你们格外亲》《祖国一片新面貌》等是其代表作……著名诗人石祥2002年春节曾为刘薇写过一首诗:“党的女儿女词家,火中凤凰蔷薇花。巾帼三八红旗手,人大代表誉中华。歌如其人真善美,德艺双馨满天霞。”
唐诃(1922—2013)原名张化愚,河北人,出生在易水河畔、荆轲山下,也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高渐离击筑送荆轲刺秦王)那个地方。其祖父、父亲、舅父都是教师。读小学时,受进步教师董雅山影响,接受抗日救亡思想,15岁参加八路军,当年考入“干部训练所”,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某剧社任歌舞队长。1940年,不满18岁的他写了一首名为《七七之歌》的歌曲被广为传唱,那时他在晋察冀一分区26团宣传队任队长,还不懂作曲,但这首歌战士们却很喜欢。1946年调入冀晋剧社创作组,1952年调入华北军区抗敌剧社创作研究室,后更名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
唐诃是一位国宝级作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2000多首作品,其中包括音乐史诗、器乐曲、歌剧、舞剧及影视曲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在村外小河旁》《众手浇开幸福花》《沁园春·雪》《老房东查铺》被奉为经典。上世纪60年代,还参与主创作了《长征组歌》。改革开放后,为影片《甜蜜的事业》《红牡丹》创作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非常受欢迎,被专业歌唱家和普通老百姓传唱至今。
洪源(1930—),原名吴洪源,北京人。1949年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对军人和军队有独特的认知:“一首好歌,可能就是一把利剑,一枚炮弹,一曲冲锋号。”他既是军旅歌词创作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也是著名词作家甲丁的父亲。著有长诗集《扎西》,歌词集《北京颂歌》《美好的赞歌》《春消息》,论文集《歌词创作杂谈》(合作)解说集《华夏风采》(合作))等。历任解放军前线剧社及63军文工团创作员、编导,北京军区歌舞团创作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歌曲》编辑部编辑、《词刊》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等职。
洪源在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中颇有名气,其作品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习雷锋好榜样》《北京颂歌》《飞吧!鸽子》《欢聚在一起》《祖国祖国我爱你》……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哼唱几句。《学习雷锋好榜样》获1989年五洲杯40年广播金曲奖,《北京颂歌》获建国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奖,《三代民兵》《看见你们格外亲》获1964年全军优秀作品奖,解说词《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南极,我们来了》获文化部优秀奖,《墨舞》获第一届星光杯撰稿奖,《松》获林业部1983年好新闻一等奖。
在14亿中华儿女心目中,认识洪源的人不多,会唱洪源歌的人却不少。特别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关于这首歌的创作经历,洪源至今难以忘怀。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人民日报》也发了社论,上午10点钟,军区政治部指示他写一首歌,说是下午2点要上街宣传,时间紧迫,来不及推诿,忽然想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他就抓住“好榜样”三个字大做文章,快12点钟写好后,马上交给生茂谱曲,不到一顿饭功夫,曲子谱好了,大家立即学唱,合唱队唱开以后,引起了很大共鸣。就因为这首歌,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生茂(1928—2007),原名娄生茂,河北晋州人,中共党员。1945年起先后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华北野战军三纵队文工团工作。195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8年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历任合唱队副队长、编导室副主任等职,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生茂是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最为熟知和喜爱的作曲家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谱的曲子大多是根据“战友”歌唱家们的特点量身制作,如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看见你们格外亲》,马国光的《真是乐死人》,贾七骏的《读毛主席的书》,张振富、耿莲凤的《祖国一片新面貌》,李小梅的《林中小路》等。
生茂与“战友文工团”作曲家唐诃、晨耕等是最佳搭档,共同创作了《全军上下一片红》等上百首歌曲,如《沁园春·雪》《打靶歌》《祖国的春天》《一路行军一路歌》等,尤其与晨耕、唐诃、遇秋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更是把集体智慧推向了巅峰。
生茂的歌曲在战友中广为传唱,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鼓舞着战友们意气风发,奋勇向前。例如,《看见你们格外亲》是以《二人台》的音乐为基调,在叙事部分又汲取了河北民间说唱音乐的素材;《祖国一片新面貌》运用新疆维族音乐节奏,同时揉进了云南彝族民歌音调;《学习雷锋好榜样》则是中国旧军歌与新军歌的继承和发展;《马儿啊,你慢些走》又是河北与浙江南北音乐的融会贯通。他多次在全国全军各类艺术评比中获得最高奖项.。周总理赞扬他的作品是“集南北之大成”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听到亲切动人的旋律,又能闻到沁人肺腑的泥土芳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民族旋律的富翁。
石祥(左)与梁晓声(右)合影
石祥(1939—)河北省清河县人,1958年应征入伍,在著名作家魏巍、战友文工团洪源和刘薇的关照下,逐步成长为一名蜚声文坛的军旅作家。为表达心中的感激,他曾写过一首顺口溜:“学词三十年,生活是源泉。诗姐是刘薇,词兄是洪源。”1988年授予大校军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音协《诗刊》编委、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长等。主要作品有:《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祖国一片新面貌》《十五的月亮》《望星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军歌》等。抒情长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出版诗集有《兵之歌》《新的长征》《骆驼草》;长篇报告文学《幕后珍闻》,词论集《月下词话》,歌词集《战斗的歌》(与刘薇合作)、《日月星》等。
石祥还为庆祝建国35周年大型纪录片《国庆阅兵》和庆祝建国50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大阅兵》撰写了解说词。《十五的月亮》获解放军第二届文艺大奖、《八一军旗高高飘扬》获解放军第二届文艺大奖,《高举亚运火炬》被选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并获全国传播奖。
综上所述,洪源、刘薇、石祥是词作家,晨耕、唐诃、生茂是曲作家,战友文工团这六位艺术家既是强强联合,又是绝佳搭档。在半个多世纪的激情岁月里,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谱写了辉煌篇章;既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创作了久唱不衰的旋律,又为炎黄子孙留下了刻骨镂心的经典;既在耋耄老人的心目中留下了幸福的回忆,又在年轻一代的视听世界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他们的名字会被人们淡忘,但是,那些熟悉的曲调和悠扬的歌声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2022年7月30日于西安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