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给自己定格画像
文/归途
刘台阳,延川人,1961年7月生。共产党员,大专学历,国家退休干部。喜欢上文学的时候,模仿别人,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归途。1988年《陕西政协报》特约通讯员,后来,被人指导在延川《山花》上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一个是《山花》征文栏目《堂坡印记》。另一个是梁向阳教授推荐的散文《儿子家里的喜与乐》。陆续在延安《社区文化》《西部作家》《枸杞文学》《咱们村》等等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一些文章。《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延川作协会员。延安作协会员。
论年龄,年愈花甲,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论文化,有过十余年苦读寒窗的经历。论水平,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是那种"无信仰,无名望,无成就,无目标,有追求"的"四无一有"社会闲杂人。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带面具的生活战士,碌碌无为的奋斗者。喜欢文学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有尊严的活着。走进文学的殿堂,我才有了归属感!
我的奋斗历程:从小有一个梦想就是振兴家庭。长大成人有了无数目标,第一个目标跳出农门,做一个公家人;第二个目标讨个老婆,建一个"双职工"家庭;第三个目标园我父亲的大学梦(在别人不推荐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发誓,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大学);第四个目标是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第五个目标把儿女培养成自食其力的人;第六个目标是让自己活成独立的人;第七个目标就是让自己变成有尊严的人。我的经历就是我的全部家当,我生命的任务就是感恩报恩,我的人生,用老婆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人。
有人曾经给文化作出这样的诠释。说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从使的文学创作行为,说白了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文化现象。
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或者说浮浅认识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一种人类的劳动,不求功名利禄的劳动,无怨无悔的劳动。是一个没有任何限定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朴实的社会行为,不求回报的付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由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环境不同,注定了文学创作的倾向性和思想性。它的客观存在,就是某个领域内的一种高尚活动。价值取向就是要为某种政治服务的。于是出现了"你我他"的,"上中下"的,"东南西北"的,历史的,现在的,古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世界各地出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活在中国社会最低层面,就是中华民族的普通一员。我感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文学,一定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特色的文学,是扎根于黄土地上,扎根在人民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学。我们要从事这种活动,我们的文章要有价值,就要经得起社会评价和历史检验,就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的这种信念,始终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否则我们的文章就没有了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