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598期

《学“诗”笔记》(续上·十九)
作者:梦如诗

(15)近体诗的声调
汉字的读音包括声、韵、调三个因素。
我们这里学习的声调,是指“调”。
现代汉语语音(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但在古代,汉字的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
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
《切韵》:平、上、去、入
古代作家依照声调的特点,在诗与韵文中交替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构成一种高低长短变化反复的节奏,这就是所谓的“声律”。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徴(zhi),夫徴羽响高,宫商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舌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古代文人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谐美。但是,平仄交互作为一种诗歌的规律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学到这里,我们要知道“四声”到的是什么呢?“四声”的区分是发音的长短、高低,抑还是轻重呢?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隋人所撰《文笔式》说:
“平声哀而安,上声历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记载流行的“四声”歌也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直远送,入声短促急收藏。”
顾炎武《音论》卷中说:
“平声最长,上声次之,入声则诎然而止,无馀音矣。”
近代钱玄同同意这一说法,他在《文字学·音篇》中说:
平上去入,因一音之留声有长短而分为四(指四声)。”
上面这些论述都认为“四声”的区别在音声的长短。也由此可以看到这个问题也非常复杂。
那么在诗中“四声”又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必须承认,“四声”不纯粹是音的长短、高低,或轻重的区别那么简单,“四声”对汉语诗歌节奏有影响,但作用没有多大,但对于造成诗歌的和谐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古体诗看,虽然没有讲平仄,节奏性还是很强的。但古体诗没有讲平仄的近体诗和谐性强。这应该是“四声”在诗歌中的作用吧。
古典诗歌写出来是要吟的,在吟诵时,平声字可以拖长,仄声不易拖长,两者结合,便能够产生一种和谐美听的效果。
最早“四声”的明确区分就是与佛经的转诵有关,在诗歌创作中考虑区别四声,目的也是为了吟诵。
声调即平仄的区分是近体诗格律的基石,没有四声就没有近体诗。
把字的声调当作一种程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格律,凡作这种诗体的人必须合乎这个规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梦如诗、本名李世崇。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惠川文学社文学顾问,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兼总编辑。原胡杨林《古风雅韵》编辑,新浪签约作家。《你辜负我今生一片情》《你还等个啥》《我的爱情黑了天》歌曲词作者。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席助理兼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专职主席团成员:森严、聂子
编辑部办公室主任:荷塘月色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刘世灵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