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36)
诗║李耀文
第六章~第二十一节
牛李两派倾轧不停
朋党之争朝廷乱政


唐朝至末年,各派争朝权。
史称朋党争,致使朝政乱;
公元八零八,元和第三年。
举行科举试,地点在长安。
选拔敢谏人,善辩又能言。
时有牛僧孺,李宗闵评谏。
策论评时政,直言且大胆。
宰相李吉甫,遭评被牵连。
吉甫心狭窄,排斥加非难。
久而不叙用,官路被搁浅;
公元八四一,朝政有大变。
吉甫暴病死,其子又封官。
翰林学士职,士族门第宽。
子名李德裕,从此入政坛。
僧孺李宗闵,待机整六年。
相继拜为相,才智可大展。
孺权倾朝野,偏向科举官。
与之结成派,政治相勾连。
史上称牛党,共分朝廷权。
翰林李德裕,站在对立面。
主朝廷显贵,公卿子为官。
并与之结派,以抗牛党权。
史上称李党,势均力不偏。
朋党互倾轧,相抗四十年;
藩镇割据事,两党不同见。
牛党主姑息,李党主抑藩。
各自顾己利,政见差甚远。
两党意气攻,皇帝也为难。
摇摆难定夺,旨令难下传。
朋党互相争,朝政亦紊乱;
文宗在位时,先信牛党言。
德裕出京城,不再做朝官。
尔后信李党,牛党被疏远。
德裕做宰相,把持朝政权。
李宗闵被贬,封州做小官;
宣宗即位后,李党皆被贬。
党首李德裕,宰相亦罢免。
病死在崖州,魂飞于海南。
牛李党朋争,到此才算完。
唐朝文宗帝,曾为此感言:
去河北贼易,去朝朋党难。
注:❶牛僧孺(780年~848年) ,唐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字思黯。晚唐大臣,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居于长安。贞元进士。元和三年(808),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湜俱第一,因指斥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不叙用。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相,清理冤狱,惩治贪贿赂,擢户部侍郎,以不受贿赂,得赏识。长庆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敬宗立,出为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赋役积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闵荐,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次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纳吐蕃守将之降,并收复维州,他命以降将及维州还吐蕃,人多非议。六年,因罢相,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初,为东都留守,与白居易等交往吟咏。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李德裕用事,累贬循州长史。其思想主张扬“人道”,抑“天道”,“兴衰由人”,反对“不务为政而务称天命”,批判阴骘果报之说。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著小说《玄怪录》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诗》存诗四首。
❷李宗闵(约783~846年),字损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的“牛党”领袖,宗室郑惠王李元懿后代。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及第,任华州参军事。元和二年,举贤良方正制科,集中条陈财政之弊,触怒宰相李吉甫。入为礼部员外郎,随同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唐穆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知贡举,选拔人才。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守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七年,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封襄武县开国侯。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执政,认定李宗闵交通叛贼刘稹,流放封州。宣宗立,徙郴州司马卒。
李宗闵与李德裕父子结怨,缘朋结党,相互倾轧近四十年,史称“牛李党争”。
❸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至武宗朝方再次入相。他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继位后,他因位高权重而遭忌,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李德裕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