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做客农家
文/龚飞
春节前走人户到乡下堂哥家做客,发现最大的变化是:水泥马路可以直达堂哥的家门口,出门办事就非常方便了;几年前低矮的瓦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楼一底的砖房,前后还栽种了花草进行了美化、绿化。中午,堂哥家在宽敞的院坝里摆起了坝坝宴,共有十多桌呢。桌席是流行的“九大碗”,蒸酥肉、扣鸡、扣鸭、三鲜汤、糖醋鱼肘子、夹砂肉、酒米饭、银耳汤、鲊笼笼(即粉蒸肉)、烧白等等,十多个菜,丰盛得很。堂哥是走到每张桌席前,一遍又一遍地向亲友们打招呼:“大家请哦,拈菜吃哦,不要客气哈!”看着满桌的鸡、鸭、鱼、猪肉和时令蔬菜,我举起筷子却指向了蔬菜。

堂哥来到我身边亲切地说:“兄弟,放心吃吧,全都是自己养的、自己种的,没有污染,用你们城里人的话来说是绿色食品。回想你二三十年前来的时候,不是当哥子的舍不得,不怕你笑,实在是拿不出好吃的东西来招待你啊。现在好了,你想吃什么都有,你要来这里就先打个电话,我们弄起等你就是。”
看着堂哥喜形于色,听着堂哥如数家珍,品着堂哥家自酿的甜酒,我举起筷子一时间也兴奋得不知道吃什么好了。
回想我过去来堂哥家吃桌席,桌上没有几个菜,简直是清汤寡水的没有“搞头”。记得堂哥还教我几句顺口溜:“肉来四下望,有肉休啃骨;无肉先泡汤,手稳心不慌。”说是在农村吃桌席的时候要照此依样画葫芦。“肉来四下望”是因为那时农村很少吃肉,如果有肉上桌席,你就得看清楚,哪碗里有些什么肥肉可以解馋,就以“这个碗上的花真好看”诸如此类的借口,乘机把碗移到方便自己夹菜的地方以便动筷子。“有肉休啃骨”说的是碗里还有肉可以夹的时候,不要忙着夹骨头来啃,否则,等你啃完骨头了,肉也没有了。“无肉先泡汤”说的是肉吃完了,用汤勺舀点有油星子的汤水泡饭吃也挺好的。依照这样的方法吃桌席,那么你就能做到“手稳心不慌”,一顿饭下来,你的肚子里也多少有了一些油水,总算是打了牙祭了。那年月,不仅没有多少油水,而且还食不果腹。为此,堂哥又教我一招怎样“抢饭吃”:添饭的时候,第一碗不要添满,赶紧吃了就可以添第二碗饭,要不然你就添不到第二或第三碗碗饭了。

闲聊中,我对堂哥说起顺口溜的事,堂哥哈哈大笑地说:“早忘了,现在不用了!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呀!”
堂哥告诉我,如今他们已不再栽秧打谷,吃粮也是上街购买了。真得好新鲜,农民吃粮也要上街购买。我问为什么?表哥回答,现在他们还有新的顺口溜,叫做“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吃粮不种稻。” 堂哥解释说:“吃水不用担”指的是农家用上了自来水,扭一扭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流出来了;“做饭不冒烟”指的是用上了天然气,不用烧柴,也就没有炊烟了;“看戏不出门”指的是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看新闻、看电影、看戏剧只是按一下遥控板,方便得很,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了,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我们也了解了;“吃粮不种稻”指的是现在我们所在的村社被区政府列为高粱(又叫红高粱)种植基地,主要是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优质高粱,以酿造优质的浓香型白酒,形成一个产业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重点促进龙头带动型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业主)”为主的产业发展组织形式,这是“共赢”的格局。我们虽然不再种植水稻和小麦,但我们种植高粱,用销售高粱的钱买食粮,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我被这新的顺口溜和新农村的建设吸引了,想起过去做客“抢饭吃”的情形,又问堂哥,如今吃饭能够吃几碗?堂哥兴奋地回答道:现在油荤不断,最多吃两小碗饭就行了,不像过去,吃了几大碗也不觉得饱啊!
堂哥还告诉我,村委会如今修建了几千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广场里常常是锣鼓铿锵、管弦悠扬,那是村民们自编自演节目,自娱自乐。
“房子修得再漂亮,产业发展得再好,如果没有文化生活,新农村也是没有品位的。”这是我们村支书说的。堂哥说道,自从文化广场建成后,酗酒、赌博、讲迷信的人越来越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村民的情绪也好了,发牢骚的少了。村文化中心配套的有农家书屋,还有电视、电脑、乐器等文化设施,多样化的文化让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每年,红高粱成熟时,政府和酿酒企业都要在我们这文化广场举办了红高粱文化节,可热闹啦,文艺节目丰富多彩,真的像过节一样,让我们农民生产的红高粱也打出文化品牌。这新农村建设就是好啊!
是啊,还是如今党的政策好!这不,在一个普通农村老百姓的餐桌上,就让我们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