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养浩的曲里人生
文/朱双顶
元朝时期,是蒙古族入侵中原而统治华夏,实行着“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的残酷压迫与黑暗统治,有一汉人竟班列元廷,而成为有元一代名臣,让人匪夷所思,他就是张养浩。
张养浩(1270一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济东野人,后世尊称为张文忠公。济南汉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一生历经从元世祖到元文宗六朝,三仕而两隐,终逝世于积劳成疾的陕西抗旱任上,时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被追封为滨国公等,谥号文忠。他是有元一朝重要的名臣,为著名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人品、政事、文章皆为当时及后世所称扬。尤其是后期创作的散曲,可谓“玉树临风”,格调高远而品读人生,奠定了元后期著名散曲家的地位。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少时读书就非常用功,让父母担心累坏身体而加以抑制,只好白天把书默黙地背诵,晚上偷偷点灯夜读。十七岁时作《过舜祠》一诗就展露头角,十九岁时作《白云楼赋》而一举成名,被人争相传抄,传到时为山东按察使焦遂手中,被大为赏识,因此而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踏入仕途。二十三岁时,他遵从父愿,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去求更高的仕,还是因文章之名,被时为平章政事的不忽木所看重,将他荐到礼部任令史,及后来又荐进御史台。这在儒生被列为“九儒十丐”地位的元朝时代,是十分难得的,可见其文章在当时的影响。
当时元朝的官场上,是“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而张养浩则正是这少而又少者之一。他怀揣“致君泽民”、“进退皆有为”之理想,出仕则“行道”,历仕礼部及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以汉人身份列班元廷之中。他以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而著名,身为监察御史时,“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以“道之所在,死生以之”之势,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被门人称之为“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元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抵牾,被构罪罢官;元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之事,险遭不测。可以说,张养浩以汉人之身,出入于险象环生的元廷上层,以一己之力犯颜撄鳞,显得格外突出。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或许从他所作的散曲中便寻得答案。

至治元年(1321年)初,元英宗刚登基不久,就大兴土木,枉杀谏阻大臣,并下诏元宵节“内庭张灯为鳌山”。时为礼部尚书兼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不为前情所惧怕,毅然仍旧上《谏灯山疏》,认为这是违反祖制的,是“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这令英宗大为震怒,勃然道:“区区张灯之事,也来谏阻,难道做主子的只可日日愁劳,连一日消遣,都动不得么?”后虽在他人的化解下而平息,但这让张养浩看淡了官场之状,“道不合则去”。他以父老为由而辞官归养,隐居故乡济南云庄,长达八年之久,六召而不仕,修成绰然亭一座,享山水之乐。正是这一经历,让他得闲之中就自己的三十年入仕之途,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反思,得出了自己为官处事之感悟,创作出系列散曲,使自己的曲里人生有了新的辉煌。
回到故乡的张养浩,离开了官场,想到自己入仕三十年的所作所为,竟然有了超然的人生之态,于是便有了如此之觉醒:“自劾,退归,用不着风云气。疏狂迂阔拙又痴,今日才回味。玩水游山,身无拘系,这的是三十年落的。翠微,更奇,知道我闲居意。”(【中吕•朝天曲】九首其三)三十年的宦海沉浮,只落得一个“疏狂迂阔拙又痴”,可叹的是到如今归隐“才回味”,那种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为官生涯痛苦,如今是远离而去,恰换得“玩水游山,身无拘系”,这才“知道我闲居意”。苦者,官也;乐者,隐也。正是这一人生感悟,让他一隐八年屡召而不仕。
归隐后的张养浩,果就真的如他说的那样快乐吗?他隐居云庄,于闲情逸致之中,自己动手修建了绰然亭,于是便有了“春来时绰然亭香雪梨花会,夏来时绰然亭云锦荷花会,秋来时绰然亭霜露黄花会,冬天时绰然亭风月梅花会。春夏与秋冬,四季皆佳会,主人此意谁能会”(【正宫•寒鸿如人】)之享受。这时官与隐就有了鲜明的对比:“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六首其一)一组对比直赋,今是昨非、官苦隐乐就跃然曲中,令人倍感信服,从而道出自己修正生活、重觅人生的价值所在。

于是,就有了一改当初追逐仕途之志,为现如今的乐享寄情山水之心:“三十年一梦惊,财与气消磨尽。把当年花月心,都变做了今日山林兴。/早是不能行,那更鬓星星。镜里常嗟叹,人前强打撑。歌声,积渐的无心听,多情,你频来待怎生。”(【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六首其四)三十年为官生涯一回顾,竟然是如梦一场,醒来,便是退隐后的山水为乐,虽“那更鬓星星”,也有“多情,你频来待怎生”之心,这是不是有点看破红尘之蕴呢?
可这对于怀有“进退皆有为”的张养浩,是既不能像屈原那样以一纵而不同流合污,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老死田园,心里有的还是“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的,虽然庆幸自己是“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般的云庄,“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但无论如何还是心有不甘的,便有了“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的心思。张养浩的高,高就高在明知“人羡麒麟画,知他谁是谁。想这虚名声到底原无益。用了无穷的气力,使了无穷的见识,费了无穷的心机。几个得全身?都不如醉了重还醉”(【双调•庆东原】四首其二),还是不改“致君泽民”之初心,重出山河真正实现了“进退皆有为”的人生追求高地。

张养浩一隐八年,虽屡召不仕,却心中“致君泽民”之念不灭,一心在兹立朝为民,直到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竟然饥民相食,朝廷特征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命往赈饥。这一次,已六十岁的他却毫不犹豫应召,毅然赴任,连他自己也起了疑问:“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茅屋,恰更似画图中间裹着老夫。对着这无限景,怎下的又作官去?”(【双调•胡十八】七首其七)虽是“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有着“云霞,我爱山无价”之妙享,也挡不住他救民于旱灾中之情。他写下了:“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南吕•一枝花】《咏喜雨》)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张养浩赴陕西赈饥,是“登车就道,遇饿者即赈之,死者即养之。道经华岳,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对于这次出道就任赈灾,张养浩可谓是一路察看一路赈,一路感叹一路曲,处处洋溢着为民情怀,曲曲描写着责任担当,更有着对使命的感悟。面对祈雨而得雨,他欣喜若狂:“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乐者,跳出“饥民相食”苦海的百姓,更有担命抗旱赈灾的他,雨后的“与民同乐”,又怎能不让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呢?
对于赈饥,他忧民勤民、劳心劳力、自舍资财、心系灾民,是“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比颜御史费精神。/十年不作南柯梦,一旦还为西土臣,空教人道好官人。还自哂,闲杀泺(同“泊”)湖春。/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白发满头新。”(【中吕•喜春来】)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之情跃然曲中。

路过潼关,他心情难以抑制,想到的依然是百姓之苦,于是有了《潼关怀古》之感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吕•山坡羊】)留给世上的不仅是对百姓的呜冤叫屈,更应是对中国封建王朝的血泪控诉,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对立,可谓一语道破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登上洛阳北面的北邙山,面对埋葬了从汉到宋众多的帝王将相的风水宝地,他看到了历史尘埃的背后是遗叹,于是有了《北邙山怀古》之悼亡:“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中吕•山坡羊】)人生如梦、富贵无常,便成了悲凉的永叹调:“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张养浩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竟创造出他人生之辉煌,让人高山仰止。他到官就任四个月,没有居过家,止宿公署,夜则祷天,昼则出赈,没有休息之时,每念及民生痛苦,莫不抚膺悲悼,结果累死在任上。对于他的死,陕西百姓如丧考妣,远近衔哀。

张养浩明知道做官只不过是“那的是为官荣贵,止不过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旧相知。家庭中添些盖作,囊箧里攒些东西,教好人每看做甚的”(【中吕•朱履曲】)之道,更晓得“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时威风不见了”(【中吕•朱履曲)的厉害。所以,才有了两退而六不应召。但他最终还是为救民于抗旱赈饥之中,不管不顾而舍弃那“牧笛,酒旗,社鼓喧天擂。田翁对客喜可知?醉舞头巾坠。老子年来,逢场作戏,趁欢娱饮数杯。醉归,月黑,尽踏得云烟碎”(【中吕•朝天曲】九首其五)的退隐生活,应命而西去,将自己的六十岁生命定格在赈灾的途中,让生命的落日余晖彰显得更加壮观,还就真的如他所愿“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但得个美名儿留在世间”。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张养浩的曲里人生,又有谁能解呢?他的曲里人生,不仅创造出元后期散曲中的“玉树临风”,让人领略曲中的为人处事之真谛;而且更是写出生活人生,将“致君泽民”落实于行动之中,出则“行道”,退则乐身,于进退之间皆有为,留下的则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士大夫的光辉形象。
二〇二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