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川新政权建立之初在罗村
作者 王宽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来临之际,又勾起了我对家乡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新政权建立之初、在罗村驻扎办公历史的回忆。
1948年春,黄龙地区所辖的大部分县都已解放,只有洛川、黄陵等个别县还被国民党控制着。宜川瓦子街战役结束之后,为了早日收复延安,我西北野战军第三、六纵队迅速开赴敌进犯延安的咽喉重地一一洛川,包围了洛川守城国民党部队杨荫寰第六十一旅。我第一、二、四纵队挺进黄龙山,为敌援兵设下口袋阵,摆成打援攻城的态势,以此迫使敌守城部队出城,牵动敌驻守黄陵的裴昌会部来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与此同时,为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作战部队,尽快是洛川全境早日得到解放,中共黄龙地委决定成立洛川县委、县政府,任命张俊贤同志为洛川县委书记、郭景龙同志为洛川县县长、雷雨天同志为洛川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当时洛川县城还被国民党县部和敌军重兵把守,县城以外大部分地方不仅没有得到解放,而且民团横行、土匪猖獗。

新成立的县委、县政府决定临时驻扎在罗村,张书记、郭县长等领导住在该村李忠诚家的窑里和厦房办公,许光达司令员为了县委、县政府的安全,派了一个排的兵力执行警卫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报经黄龙地委批准,曹志谦、杜军、雷献瑞为县委委员,并分别任保安科科长、民政科科长、教育科科长、李义斌任县大队(营级编制)队长。随后,又相继建立了八区四十四乡,任命了81名区乡负责同志。县区乡新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洛川人民即将宣告黑暗统治结束,翻身得解放。县区乡新政权建立后,迅速动员全县人民,举全县之力,积极支持和配合我西北野战军,为尽快解放洛川做贡献。

罗村地处洛川县城东南5公里处,村子沟壑纵横,既有塬地,又有沟滩,属军事要地,易守难攻。罗村人不仅具有强烈的尚武意识和自卫意识,而且还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县委、县政府和许光达的部队驻扎后,尽管乡亲们的光景过得非常艰苦,但为了革命的胜利,洛川的解放,全村出现了拥护新政权,支持新政权,为攻城部队捐物资,为作战官兵送鞋袜的生动局面和感人事迹。新成立的村委会送粮送款,杀猪宰羊,慰劳子弟兵,家家户户腾窑让房,都把仅有的一捆柴、一缸水、一盆面,一升米、一瓶油、一碗盐、一丈布等物资无私地捐献给了部队官兵和县上干部。我母亲和村里的妇女连续10多天,不分昼夜,赶着为子弟兵和县上干部缝衣服、做鞋袜。4月下旬,驻在村里的部队发起围城,攻城时,我父亲和村里其他5名男青年自告奋勇,不怕流血牺牲,冒着倾盆大雨,翻越安民沟给解放军带路当向导,火速送信传情报,为洛川县城的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黄龙地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1948年4月28日,洛川县全境彻底得到解放。29日,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依依不舍,眼含热泪告别罗村的父老乡亲,进驻县城凤栖镇,从此领导全县人民走上新征程。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