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一饭一粥
刘克勤
吃饭喝粥,生活中司空见惯,不值一叙。然而,在一些特殊的背景条件下,切莫小瞧了这一饭一粥。
一顿饭的分量
一位在外工作人员情系桑梓,总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实事。几经协调推介,终于劝动一位企业家愿意到自己家乡投资办厂。
实地考察后,双方达成了初步意向。然而,就在这天的公务接待中,当地一些无关干部不请自到,跑来“蹭饭”。开席时,老板一见多出几桌“生面孔”客人,脸上的笑容立显尴尬,心里在想:项目还没做,就有人围过来吃上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饭后,这位老板借故说“公司有要事回去处理,刻不容缓,协议择时再签”。
一顿饭为何吃黄了一个投资项目?企业家透过宴席上油光满面的不速之客,“照见”一些干部的吃喝习气,进而担心当地经营环境不善,发展前景不好,导致自己的投资血本无归、打了“水漂”。
老板的“一饭之忧”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一再告诉我们,胡吃海喝,奢靡享乐,不仅成不了改革发展的大业,更会败坏风气、贻误大事、离散人心。一名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家,都曾经历过艰苦创业的磨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事业发展的机遇,从来都不存在于高台上的华堂、舌尖上的盛宴、车轮上的铺张,却蕴含于勤俭者的积累、实干者的汗水、改革者的开拓之中。
“一顿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当年的评价中也可悟到——抗战期间,陈嘉庚在延安和重庆各吃了一顿饭。毛主席请他吃的只有蔬菜和群众送来的一只鸡,而蒋介石请的却是耗资八百大洋的一顿豪宴。陈嘉庚从这一俭一奢的饭局中断定“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

“一碗粥”的温度
一位老人病了,卧床不起。儿女远在外地,一时无法临床照料。
同村小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询问老人想吃点什么,老人说,米饭吃不下,只想喝口粥。
于是,心细的小伙子每天熬一锅粥,并且不断变着花样、调剂口味,每餐按时给老人送去一碗。
也许是孝心感天动地,老人静养一周后,竟能下床活动自理了。此后,这位老人又多活了两年。两年后,老人临走时,却忘不了那“一碗粥”之情,立下遗嘱,将自己存下的二十万遗产交给这位小伙子。
有人说,子女与老人的住处最好是“一碗粥”的距离——从子女家中送到老人手中,粥还是热的。这是亲情关怀的温度,更是衡量子女孝心的尺度。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孝心表达还是爱心传递,有时并不需要重金厚礼,只需要“一碗粥”的真情,一声问候的尊重,一个微笑的善意,而这些只是举手之劳,人人皆可为之。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终身难忘;留给自己的是善行,愉悦身心。(2022.7.27)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肖殿群作品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