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书 亲 近
苟平刚/甘肃

因为酷暑不得不坐在陋室之中,一抬头就看见了一窗之隔的世界。蔚蓝色的天空,澄澈如镜。朵朵白云时卷时舒,仿佛葱茏葳蕤的高山之冠,掩映在绿荫下的田园屋舍,红砖绿瓦;迎着人们懒懒走来的猫狗,摇着讨好的尾巴汪汪着又自顾自的走开了;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九龙河,沿着自己的轨道蜿蜒向前;地里的玉米、高粱、蔬菜、瓜果在男人们的笑谈中、在女人们飞针走线的千层底中悄然拔节、成熟......
闲坐光阴里的我,煮茶品茗。淡淡的茶香,温润如玉、唇齿留香。轻轻舒展的茶叶在晶莹剔透的水杯中,或浮或沉,亦如这漫长的人生,柳暗花明。
自幼酷爱读书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徒步几十里山路从亲友、老师、熟人那里借阅着一本本书,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着有文字的报纸杂志,看尽了他人的白眼,还是不管不顾;四五年级的时候,每一个不眠之夜,我都在黝黑的窑洞里,如豆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捧读着少得可怜的小人书;上了初中,无论是课堂上、课间里还是晨间午后,依然如故。漫漫长夜里,同学们酣然入梦,而我在手电筒的光影中通宵达旦,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一发不可收拾;周末在家放牛的时候,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的我物我两忘,及至牛都回家了,我还没有回家,焦急万分的父母不得不寻找着我的踪影;后来我长大了,为了生计奔波在路上,却疏远了淡忘了多年来酷爱读书的习惯,再后来,兜兜转转中我重新捡起了这久违的习惯和书籍,嗜书若狂。

夏风,蹑手蹑脚地轻轻地潜入了方寸之间,顿感神清气爽。驻足在满满当当的书柜前,就像检阅着麾下的士兵,惬意而知足。突然一本《抉择》赫然入目,这是一本荣获了“茅盾文学奖”的鼎力之作。便取书在手,捧读、揣摩。感人至深时,掩卷沉思;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时唏嘘不已,潸然泪下;一遍又一遍,无不为老师辛辣犀利的笔触、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折服,其构思之巧妙,内容之丰富、官商丑陋之嘴脸力透纸背,讴歌民风之淳朴和善良。
代后记中张平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想着如何去更新、如何突破、如何超越,却忘了我们的根是深植于这片热土之上的,我们研究的是这些、攀比的也是这些,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制约着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创作......”
的确如此,我们生活在精神食粮和物质需求的今天,自认为写了一些“风花雪月” “无病呻吟”的东西变沾沾自喜了,这些远远还不够。那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们,才是我们最应该浓墨重彩的,最应该讴歌发扬宣扬的。
浩如烟海的书本中,需要心平气和,走进每一本书里,用心阅读,让淡淡墨香浸润我们以后的岁月和历程。一本好书,总能在苦涩、痛苦中架构出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家园,它始终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去感受、感知和感动。
立足天地之间,研读万卷书,辛勤耕耘、煮字渡人,写尽人间冷暖,心系民生,抒万千豪情,为自己亦为百姓著述里说,可谓人生一大幸事!
凌晨一点 写于九岘林场

作者简介:苟平刚,甘肃省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小酷爱文学,虽然碌碌无为,依然在坚持写作,近年在公众号平台和《九天文学》期刊发表百篇作品,有一半作品被读者推荐上了红榜和精华榜,网红作者之一。现在从事林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