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衷情老屋拆迁感怀
---之陈仰曌老屋作品系列
今夜,我又梦见了老屋。梦里,依然还在怀念曾经在老屋里那段充满温情的岁月。老屋周围一切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的既熟悉又陌生。一切都想去深情地抚摸一遍。
再也见不到伴我度过少年时光的老屋!虽然拆迁时,当地政府置换了新房,家人足以满意,但是对于我而言,老屋不仅体现市场价值,更怀念的是老屋承载着宝贵少年时光的那份情怀。
父亲、母亲、老屋、成为我心头的一抹记忆时,老屋也就不可挽留地消失了。老屋见证了一代人的大半生命旅途和两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也见证了庭院中陪伴自己几十载生命的逝去。

记忆中的老屋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破旧,我不知老屋会在哪一天以哪一种方式被碾为平地,新的高楼在它的身上拔地而起,我只知道我的记忆里曾有过这么一座老屋守护着我的回忆。
梦醒时再也进不去那凝聚着沧桑岁月的破旧的老屋了。虽然是用砖块和土坯垒起来的,谈不上质量,更不用说建筑风格,更怀念的是老屋承载着宝贵少年时光的那份情怀。老屋那低矮的土墙,长年历经风吹日晒的侵蚀,早已破损不堪。即便无风,坑坑洼洼的墙体也会簌簌落土。还有曾经那棵老槐树下玩耍的记忆,多少次在梦里,我又回到了老屋。徘徊在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满目皆是无法触及的过去,泪眼婆娑间是落花入泥,低声叹息,好想留住那段浅浅的过去,只因当时我还是个快乐的孩子。

如今,这些老房子有些已离我们远去,有些依然在时光里没落,如今用我手中的画笔让记忆跃然纸上,写意画容易激发人的情感,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作画若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选择地读书。这宫廷画派陈仰曌老师对笔者说的。
艺术的个性发展来源于共性的培育,因此艺术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个性。没有共性的个性是一种自私和自我。中国画的继承,首先是学习古人,学习规矩。从有法到无法,始终有法。从无法到无法,始终无法。

谢赫六法,是南齐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和发展前代绘画理论中的法则,论述了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状态。《六法》在用笔,用墨,用色,构图,临摹上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是后代画家在教育教学方面和品评优劣作品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标准。
《六法论》的主旨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所称的“神”,中国画不但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还有表达出其精神,也就是“神情兼备”。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也离不开其他几法,也要有笔墨技法和构图,这些都是要靠后天练习、临摹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表达的。但如果只有后五法,没有气韵的画,也只是只拥有技术的画罢了,并不传神。一幅画的意境和气韵就是它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事物就是一具空壳。
衣当重彩,食要美味,画也复如此。最要紧的不在技巧,而在气味如何。曲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它不仅求之于画面,还求之于画意和画境。这正如宋人郭河阳论画,说山水画最好的境界,便是可以观,可以游,和可以居了。所谓“亮”者,是指一幅画能给在众人的作品中最为突出和醒目,让人一眼见到,就能为它所吸引,所震撼,就是“亮”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诉衷情老屋拆迁感怀》之陈仰曌老屋作品系列中,充满了陈仰曌画家对老屋,对青年时期的一种深刻的怀念,其用手中的画笔激发自我的情感,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其陈仰曌老屋作品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用谢赫六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了画作的气韵生动。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2年7月(中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