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乡下的路上,各种风景层出不穷。
刚开始出发的时候,在珠三角地区,山不多车多,还不觉得有什么好看和特别的风景。开了半小时左右,才远远看到有西樵山,其他都是平原。路边的树还是那么挺拔,农田还是那么平坦,农作物还是那么的茂盛,都习以为常。
离开珠三角,车少了,开车不必那么紧张专注,可以放松一下心情,来欣赏路上的风景了。当我们一路向粤西,地形地貌渐渐不同。
天气很晴朗,碧空万里,没有半丝云彩,阳光猛烈强劲,没有一丝风,真是酷热难耐!当时,恰好有台风丹娜丝在海上活跃着。受台风的影响,我们途径的地方,气温都高达38℃。
我一直在观察路边的风景。开始的时候,路在原野上,可以看到很远的田野和天边的山。驶出珠三角地区后,山多了,路就好像在山窝和山坳中穿过,两边都是山丘,有时还有隧道。山上的树,郁郁葱葱,在烈日下挺胸抬头,抵抗高温的蒸煮,毫不服输。
穿过了一个隧道,视野豁然开朗。道路开在半山腰,我们就好像在山上奔驰。有时会看到较远的原野,有牛,有羊,有稻。有时会看到遥远的前方,灰色的大山横卧在前路,好像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问十岁的儿子牛牛:“我们是要穿隧道过去呢,还是要转弯避开大山呢?”牛牛说是有隧道。等我们去到跟前,路却转了弯:远山如画层峦叠嶂,近山历历青翠欲滴。再远一点,墨绿如黛,更远一层的山,就像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朦胧淡雅如水墨画。人就像驱车奔驰在画里,意欲落笔,又难以描画。
在阳春服务区附近,我们惊喜地看到令人震憾的景色:极目处有物灰蒙蒙地似山非山,似树非树。我问牛牛:“那是山还是树?”牛牛很确定地说:“是树。”我说:“那是山。哪有这么远都可以看得见的树?”于是,我们就打了个赌。
驶出服务区,我们以一百公里的时速前进,其间一直关注着远处逐渐靠近的景物。等到驶近看清景物之后,我们都惊讶不已。牛牛大呼:“怎么可以有那么像树的山!怎么这里的山与别的山不一样?怎么这里的山是一栋一栋的,或一棵一棵垂直的,还全是岩石?在岩石上还可以长植物!那些山根本没有路上山顶!为什么这些山这么特别?”
一直专心开车的爸爸这时候开腔了,说:“这种山就是传说中的喀斯特地貌。桂林那里的山也是这样的。”
牛牛说:“这山真是太调皮太美了!”
我说:“这些山,只能看,不能种庄稼和树木,对农民来说是没有用的。”
牛牛说:“看来外表美不如内在美!这是中看不中用的山。但我还是喜欢看!”
驶过喀斯特地貌区域,我们继续在高速路上飞驰。远远看到很多山腰和山顶,种了很多桉树。桉树是快速林,枝叶不多,主干笔直。在山顶上的桉树,远看就好像龙鳍,山就好像伏地的蛟龙,镇守着一方福地,保护着当地百姓,气势磅礴,任何妖魔鬼怪,都不可在此兴风作浪。
一路上,我们除了看山,还看云。因为天气酷热,云并不多,偶尔飘来一两朵,我们都可以通过想象,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别的什么景物,平添了不少乐趣。
风景在路上。我们不停地看风景,也在不停地思考人生。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在路上。也只有在路上,一路前行不停歇的人生,才有更丰富的诗和远方。
《南沙文学》微刊投稿须知
1.本微刊为《南沙文学》杂志选稿基地,非盈利性质,不支付稿酬。编委会根据文章的阅读量、读者评论以及编辑的意见来综合评定,文章如果被《南沙文学》杂志选用发表,作者将会收到样刊和稿酬。
2.本微刊设栏目: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随笔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拒绝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投稿者需提供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1-2张供选用。
3.稿件请按照word文档排版并通过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附件名请命名:作者+作品名)。
4.请在作品标题下注明所在省市、姓名(或笔名);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5.投稿请发邮箱:71250597@qq.com。编委会收到稿件后会进行审稿刊用,如无留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南沙文学》微刊编辑部
顾问:何 霖
主编:陈志江
编委:黄小霞 梁远岳 盘学东 段湘林
责任编辑:郭 品
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