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592期

《学“诗”笔记》(续上·十七)
作者:梦如诗

(13)近体诗的韵部及《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以唐韵。
唐韵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宋代以后,凡作近体诗都要依唐韵。
隋代陆法言著《切韵》,《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编篡的目的可以说,一是为了审韵,二是为了文学创作。但此书已佚,仅存残卷。
唐代孙愐以《切韵》为依据,篡成《唐韵》,现亦只存残卷。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奉诏重修韵书,即《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基本上是依据《唐韵》修成的。
《广韵》分206部:
上平声28部,(部字略);
下平声29部,(部字略);
上声55部,(部字略);
去声60部,(部字略);
入声34部,(部字略)。
《广韵》每卷目录各韵注明“独韵”、“某通用”字样,这是许敬宗的原注解。
到了宋代,语音又有了新的发展,韵书不能不再作修改。当时作这种修改主要是为了科举的需要,使诗赋押韵有一个更明确的标准。
景祐四年(1037),丁度等刊定窄韵十三部,允许邻近通韵,改名《礼部韵略》。
宝元二年(1039),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等奉诏修成《集韵》。依照《集韵》新规定,明确注明:文与欣通,吻与隐通,问与焮通,勿与迄通,队与代、废通,盐与沾、严通,琰与忝、俨通,艳与枯、验通,叶与贴、亚通,咸与衔、凡通,豏与槛、范通,陷与鉴、梵通,洽与狎、乏通。
既然有了独用、通用的规定,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平水人刘渊依照《集韵》的通韵之例,把可以通用的韵部合并为一部,即将206部合并为107部,书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在这之前,也有王文郁有《新刊韵略》,张天锡有《韵会》,平水人刘渊全部合为106韵,即把上声“拯”也归并到“迥”韵中去了,《平水韵》就此诞生了。
现在所谓“诗韵”,也就是《平水韵》,共106部韵。
《平水韵》韵部:
上平声十五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部字略)
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部字略)
上声二十九部,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淆、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
(部字略)
去声三十部,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堪、二十九艳、三十陷。
(部字略)
入声十七部,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部字略)
《平水韵》把12000多字,并按照声调,分成106韵部,让人们在写作格律诗时进行把控,形成了格律诗平仄、韵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标准。
在《平水韵》里,平声被分为上下两部,是因为平声字太多的缘故。根据字在不同的意义下有不同的读音,分平声上、平声下。所以同韵母的字被分为两个或多个韵部,这可能是人为的因素。单从音韵的角度出发,是解释不了这些分部的。
从韵部来看,有些韵部的字较多,叫宽韵;有些韵部的字比较少,称窄韵;韵字少而且不常用的韵部,谓之险韵。一般诗人作诗是要选择宽韵的。
在这里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唐人作诗,有时候并不按照韵部的规定,唐以后人也是如此。比如:在东部和冬部、鱼部和虞部之间混淆使用。把这个情况叫“通韵”。“通韵”就是这样产生的。
汪师韩《诗学篡文》“律诗通用”中说:“律诗亦有通韵的,自唐己然。”
所以有些作者用“通韵”作律诗,是允许的,是有前例的,不能认为是错误的。我们好多人说是“撞韵”了,其实不然。
我们学习几首使用“通韵”的诗,来研究一下。
a、苏颋《出塞》:
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
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
浦暗渔舟入,川长猎骑稀。
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
从诗看来,第二句尾字是“归”,属于微韵部,此诗应该皆押微韵。六句尾字“稀”、八句尾字“机”都是微韵,而第四句尾字“麾”却是支韵。
归、稀、机是微韵,麾则是支韵。
b、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名、生、明是庚韵,青则是青韵。
象这样以“通韵”所作的诗非常多,所以我们在欣赏别人诗的时候,应该抱着客观的态度,别死抱着一个《平水韵》,好像其它的什么都不能存在。结果让别人说:你知道的太少。
有可能你会说,这些诗是古体,而不是律诗。就李白这首《鹦鹉洲》,《唐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的。
c、元·杨维桢《嬉春体》“杨子休官”:
杨子休官日日闲,桐江新棹酒船还。
叮咛旧客兼新客,漫浪南山与北山。
好怀急就一斗饮,佳人能作五弦弹。
君看此地经游辇,仿佛春风梦未残。
还、山是删韵;弹、残是寒韵。直接是转韵律诗了。
学到这里,我想起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用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大谈他对诗韵的看法,也就是说这首诗他认为不是律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难、丸、寒是寒韵;闲、颜是删韵;暖是旱韵。
通过“通韵”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毛泽东《七律·长征》韵脚的来处,和他借邻韵的文学依据了。
那个人的那篇文章,只能说明他学习的太少了,死抱个《平水韵》把人晕到底了。(话外)
有些韵部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称为“邻韵”。
所谓“邻韵”,按照王力说: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青蒸、覃盐咸、为“邻韵”。至于以江阳、佳麻、蒸侵为“邻韵”通押,是特例。梢、郊属于三肴,翘、娇、潇属于二萧,也是“邻韵”通押。
一般情况下,唐人作诗,是不许“邻韵”通押的。到了宋代,“邻韵”通押的情况就更多了,也形成了格律。
试看一下几首诗例:
a、杜甫《秋野》(虞鱼通押)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芜是七虞韵;
虚、墟、锄、鱼是六鱼韵。
b、苏轼《题西林壁》(东冬通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峰是二东韵;
同、中是一东韵。
c、陆游《出近村归偶作》(十三元与一真通押)
朝骑小蹇涉烟村,拥路争看八十身。
似我犹为一好汉,问君曾见几闲人。
杨梅线紫开园晚,莼菜丝长入市新。
莫笑坚顽推不倒,天教日日享常珍。
村是十三元韵;
身、人、新、珍是十一真运气韵。
根据以上三首邻韵通押诗可以看来,通押是有规律的。即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则首句的韵脚是借用邻韵,其它句子是一部韵。
又如:唐王维《伊州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首句用四支韵,以下句用六鱼韵,也是这种情况。第一句本来是可以不押韵的,作者押韵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不能看作是出韵,到是一种写作手法,形成一种通例。
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说:七言律、绝,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所以有些人把这种情况,说是出韵,撞韵,可能是不知道这“孤雁出群”也是一种诗体吧!
记得有为朋友,把我拉到一个诗社群,那个社长问朋友:你拉的这位会写诗吗?朋友答:他爱好。这个社长让朋友转我,让写一首看看。我随之写了一首“孤雁出群”的绝句。结果社长给朋友说:你这位朋友不懂格律,诗撞韵了。朋友转告我,还抱怨我没有认真。我笑着说,我反考了一下你们这个社长,看来是个“小儿科”。(话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梦如诗、本名李世崇。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惠川文学社文学顾问,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兼总编辑。原胡杨林《古风雅韵》编辑,新浪签约作家。《你辜负我今生一片情》《你还等个啥》《我的爱情黑了天》歌曲词作者。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席助理兼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专职主席团成员:森严、聂子
编辑部办公室主任:荷塘月色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刘世灵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