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无憾
——纪念参军40周年感怀
作者:李永坤(四川)
原兰州军区21军62师炮兵团,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李桥村,这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人生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段经历。我在炮兵团服役34个月,共计1030个昼夜,时日不长,却先后经历了从一名新兵到榴弹炮瞄准手、战炮班副班长、连部文书、团报道组新闻报道员、营部文书的岗位转移和圆梦军校的华丽转身。

时至今日,4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再没机会回过老营房,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观,依然清晰如画,历历在目。恰逢建军95周年来临之际,原62师82年度会理籍战友隆重举行“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暨纪念参军40周年大庆,特赋此诗以记之。
(一)
一朝着戎装,终身难相忘。
几年军旅路,三世情谊长。
自从分别后,常把部队想。
每闻军号声,若聆军令响。
岁月洗峥嵘,重逢泪盈框。
(二)
宁夏李桥庄,炮团老营房。
地标建筑物,堪数大礼堂。
营门面朝北,紫薇射天狼。
门前好风景,两个大鱼塘。
营区里和外,万木皆成行。
(三)
营区中轴路,白杨站两旁。
机关司政后,座落正中央。
四个炮兵营,从东向西扬。
加农火箭炮,居东西北向。
榴炮分两家,兄弟两相望。
(四)
连队小平房,全团一个样。
屋顶不见瓦,地面红砖镶。
直线加方块,均成开口状。
发号须值日,施令听哨响。
白天要训练,夜里要站岗。
(五)
班排是通铺,横竖都一样。
床下有壁洞,唯此是私房。
睡觉有讲究,脑袋忌靠墙。
头前正对鞋,腿部放衣裳。
无论冬和夏,不准脱精光。
(六)
一个帆布囊,那就是家当。
周末动一次,连队统存放。
标配红绿白,无人能违抗。
洗漱用具包,存放呈块状。
周未写家书,免邮三角章。
(七)
周末帮厨忙,抢着拉军粮。
外出正军容,三人须成行。
种地要划线,腌菜用大缸。
猪圈无闭门,菜窖不留窗。
杂草当猪食,肉鲜十里香。
(八)
号令听哨响,哨响挺胸膛。
四季军歌亮,三餐把歌唱。
聚会比番号,拉歌赛坐相。
队列和体能,最怕单双杠。
若要争第一,相见演兵场。
(九)
大漠夏日长,戈壁无微凉。
夜来不见风,蚊子称霸王。
冬来冰冻降,刺骨萧风逛。
凡房皆标配,火炉四四方。
烟筒数米长,冬用春收藏。
(十)
滔滔大河水,滚滚向东淌。
巍峨牛首山,一柱顶穹苍。
黄河护宁夏,塞上米粮仓。
军营男子汉,常梦回故乡。
青春很多样,有幸穿军装。
是啊!日子不经过,四十年转眼即逝,龄近花甲的我们,尽管人生还有许多缺憾,许多不如意,但我们还是感到庆幸,因为我们没有错过军营,没有错过在那个青春年少的年龄,身穿军装,手握钢枪,让那副红得耀眼的领章和帽徽闪烁出时代的光芒!
作者介绍

李永坤,四川会理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陆军学院炮兵指挥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法律专业、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先后进修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曾服役兰州军区陆军某部17年,转业从警至今,爱文学喜古诗,业余笔耕自乐。现为会理市作协会员、中国美篇会员、传统诗词研究学会会员,千篇文字散见于军地各级报刊、网络、新媒体西部书坛网和中国美篇。
2021年,荣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第五届“中华杯”诗书画印艺术作品大展“特别金奖”,2022年,先后荣获【扬帆启航,再创辉煌】全国第六届“中华杯”诗书画印艺术作品大展“特别金奖”、【2022“诗词中华·百强诗词家”】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被新中国人民艺术网、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当代著名收藏艺术家”;被新时代艺术名家网、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授予“全国重点推荐艺术家”;被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传统诗词研究学会授予“2021·年度优秀诗词家”,永久编入文化艺术人才库。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组委会分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献礼党的二十大优秀艺术代表”荣誉称号,其参展作品(原创古体诗词33首)被收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展(专辑),永久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