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五十)
某天,笔者的一个朋友讲了一个红军马灯的故事,说那是当年红军路过城步大苗山的时候,一个红军营长送给他爷爷奶奶的一盏马灯。
后来,这个故事被演绎出好几个版本,有故事演讲稿,有音画诗诵读,也有情景剧等等。大家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尤其是一代青少年对红军精神的崇拜与追求,的确令人振奋和欣慰。
根据朋友提供的故事线索,笔者也查阅了资料,并去通道实地考察瞻仰,从中得知当年路过通道的有三支红军队伍,其中朋友爷爷奶奶遇上的应该是红六军团萧克的部队。
这支红军部队从中央苏区出发,出发的时间早于中央红军大部队4个月。是从城步转绥宁然后到通道的。
朋友说的马灯的故事稍后再为朋友们说,这里先说另一个马灯的故事。

其实就红军马灯这个大题目来说,也有不同种类的版本,有发生在中央苏区于都的故事,也有发生在大苗山的故事;有发生在红军先遣部队的,也有发生在中央红军的。
究其原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在物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会尽其所有去帮助穷人的。
这些帮助中自然就会包括给穷人带来光明的马灯。
就像半床棉被、一条棉裤这样的故事,在红军经过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就会产生许多版本的类似的故事。
今天要说的这盏马灯,绝非寻常意义上的马灯,若说这盏普通的马灯甚至与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前程有关,也并非是牵强附会。
话说红军通道转兵挥师西进,拿下贵州黎平,一渡赤水攻取遵义,二渡赤水勇克娄山关,再克遵义。在乌江边阻击并重创了中央军吴奇伟部。
三军团出奇兵偷袭了吴奇伟的指挥部,差一点就活捉了吴奇伟。吴仓促渡过乌江之后为逃命炸断了浮桥,留在乌江西岸的一个团被红军全歼。
几场漂亮的运动战打下来,消灭了敌军二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自红军长征以来罕见的几次胜利。红军全军上下士气大振,求战心切。
1935年3月10日的这个夜晚,月黑风高,川黔崇山峻岭间凄冷的山风让衣衫单薄行夜路的人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以抵御寒冷。

在枫香镇苟坝村(现在属于遵义市)的崎岖的山路上,一团跳动的小火苗在林间田边高低不平的小路上时隐时现,夜风中还听到“快、快!”的催促声和大口喘息的呼吸声。
近了,才看到这是一盏明亮的马灯照着三个急促疾行红军官兵。这是毛泽东和他的两个警卫员。
这三个走得跌跌撞撞、上气不接下气的人是要赶往那里,又是去干什么呢?

原来,这是毛泽东要赶去见住在另一个村的周恩来,有件十万火急的头等大事必须要跟他讲明白,而且一定要争取他改变原来的主张并站在自己的这一边。否则,等到天亮了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事情起源于10日白天在苟坝村召开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定下的决议是攻打打鼓新场(金沙县县城),而且投入红军主力,11日就出兵。
在这次20多人参加的政治局会议上,作为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红一、红三军团的主将林彪、彭德怀态度坚决地主张拿下打鼓新场,以补充物资匮乏的红军部队,并为筹建新的川黔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
但是毛泽东坚决反对攻打打鼓新场的战斗。他的理由是,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攻坚战,而且四周围还有几路强敌,一旦打成胶着状态,周围的敌人就会迅速赶来,搞不好红军就会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但是这一次毛泽东成了少数派,开始的时候还有两个人支持他,连他一共有三票。后来那两个人也“少数服从多数”,同意进行打鼓新场战役了。毛泽东成了“孤家寡人”。

在那个低矮简陋的小木板屋里,在山区三月料峭的春寒里,可以想象当时火爆的场面:一群人激动而坚毅的面孔,有人说这是一场必胜的战役,那里就是王家烈三个团的不堪一击的双枪兵。有人说,拿下富饶的打鼓新场,扬我军威。有人说,扩大根据地,补我军需,充我军粮。
而毛泽东神色严峻,不停地抽烟,来回地踱步,面对一面倒的激昂情绪和出征呼喊,据理力争,不屈不饶。

可是,无论毛泽东怎样费尽口舌,磨破嘴皮,晓以利害,众人还是热血沸腾地要打这一仗,而且是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投入战斗。
毛泽东着急上火,火头上说出了赌气的话:作为共产党员,我可以少数服从多数。但是你们要搞清楚,真理往往就在少数人手里!这一仗你们可以去打,我就不奉陪了。
张闻天说,毛泽东,你把话说清楚,不奉陪是什么意思?
凯丰也拍案而起:毛泽东,你这是什么态度?你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吗?
毛泽东冷笑:我毛泽东向来光明正大,这一仗打不得!非要打,全军覆没!我毛泽东不奉陪,我声明,我这个前敌总指挥总政委不干了。我说话不算数,还指挥个啥?说罢起身,气冲冲地退出了会议。

张闻天也在气头上,说,他要辞就让他辞好了。我们还有恩来,他是中革军委副主席,他才是红军的前敌总司令。
凯丰还不解气:这个毛泽东,竟然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他以为还是在两个月前的遵义会议啊。有人说得不错,他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张闻天打断他的话:党的会议不要搞人身攻击。遵义会议我们选择他是正确的,现在我们选择攻打打鼓新场也是正确的。现在毛泽东自己主动退出了,我们需要选一个新的前敌总指挥。我提一个人选,大家表决通过一下。
张闻天提了彭德怀作为前敌总指挥的人选。会议通过了。
但是这一次表决是有些勉强的,张闻天看到了周恩来眼里的犹豫,也看到了一些红军将领包括彭德怀本人眼里的勉强。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