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宫廷画派画家之中国折扇
----陈仰曌之折扇作品简评
一把中国折扇,在凉凉地煽了三千多年后,终于在二十世纪末,被慢慢地折拢了。折拢得那么无言与又心甘情愿。折拢了,那些盛唐的山水云天,那些大宋的楼阁亭台,那些明清的花鸟虫鱼,还有那些柳体了的和颜体了的象形文字。折拢了,中国折扇,就像一扇优雅的屏风,静静地退向了历史的角落之中,默默地隐匿了或封存了千年的家事;又像一根魔杖,悄悄地收拢了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故事与传说……。
慢慢地折拢了,中国折扇,又束之于高阁,但是,它毕竟打开过漫长的三千多年,拂去了三千多个酷热,凉爽了三千多个夏季。因此,即便现在将它慢慢地折拢了,我依然怀念着它扇形的风采、风度、风骚和扇形的神山仙水。
那是古中国的扇形,是古中国文明的形象,如一道彩虹,从黄帝那儿一直绵延不绝地弯到了现代,形成了三千多年古中国飘逸的书画长廊。这样一个长廊,当然是五彩缤纷地古典,它在一开一合中,借天地乾坤之清风,归万里山河于盈握,将一部中国书画史,汇粹成了九州书画艺术的绝中之绝。
最是闲庭信步,摇一把折扇,在江南水乡的岸边,闻梅花的清香、嗅桃花的芬芳,或长亭前,或短亭下,听谷雨时的雨,琴声一样敲打着江南;看谷雨里的谷,黄亮亮地铺满了江南。或者,三五好友,邀约茶楼,品扇里乾坤,赏扇里山河,解扇里佳句,醉扇里红颜。当然,少不了的依然是即兴将梦中的山水绘与扇面,然后彼此互赠,然后彼此收下朋友的绝代才华,然后拱手相别,然后衣衫飘飘地独自走向苍茫的天涯。
就这样一路走去,“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手中的折扇,虽然弱小,却也能够前后左右地指点江山。指点江山,江山原来本性难移,常移的只是姓氏和朝廷。山水不老不变,常变常换的依然是李家的天下、赵家的江山、朱家的乾坤和爱新觉罗氏的深宫大院。永远不变的还有折扇,千年不变的形象,万古不改的风雅,在夏夜里的月光之下和蟋蟀声中,就一杯簿酒,将千年的兴衰沉浮,统统化作了微风里的笑谈。因此,一把折扇,在一摇摇晃晃中,将家事国事天下事,摇晃成了一个色香味都俱全的下酒的拼盘。
当然还要行走江湖,当然还要裹卷红尘,当然还要称雄天下,所以,诸葛亮的羽扇,在一开一合中,将所有的谋略开合得自如而潇洒,陪衬并装饰出了汉家的强健与高贵。于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一把轻簿的羽扇,居然能够在烈烈腾腾的狼烟中,指挥千军万马,席卷中原大地。一时间,汉末三国,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几乎全都轻摇羽扇,助兴清谈,以示不尽的倜傥和儒雅。因此,三国的历史,有一大半,被羽扇凉凉地煽着,却煽成了扇面之下英雄与豪杰血腥的厮杀。
这也许就是中国折扇的妙处,将斯文摇于扇面,把戕杀藏于扇下,然后“唰”地收拢折扇,背剪着手,度着方步扬长而去了,在冤死者的鬼魂之中或品茗、或对弈、或与红颜知己相约在长亭之下、或者设下鸿门大宴而制造出更大更凶更残的戕杀。折扇虽小,有时候,却能够刮起十二级风暴,也能够熄灭燎原的烈火。它因风而生,又因风而收,以一种儒雅的姿态,完成着放风与收风那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国折扇的功能,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当初发明者的初衷。
作为一个精神上长久的漂泊者,我梦中的折扇,应该握在浪人的手里,无牵无挂,走南闯北,渴了就饮,困了就睡,身无分文,只有一柄折扇紧紧地相随,可以遮阳,可以挡尘,可以纳凉,还可以装饰浪人儒雅的困境。一生与世无争,一世清雅潇洒,孤独地来,孤独地去,不管江湖的深浅与大小,也不问人间的恩怨和情仇,然后融入自然,化进山水,展开折扇,慢慢地解读沈周的笔墨山水、文征明的竹石、恽寿平的花卉和郑燮六分半的微型书艺……就这样了呵,明清折扇上的艺术精华,来于自然,又被浪人带入自然,将中国山水和艺术了的山水,或虚、或实、或梦、或幻的感觉,从此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扇画就因此而完美,因此所有的名山大川,都充满了凉意,仿佛是仙人的折扇在缓缓地摇。清凉凉地有鸟鸣,清爽爽地有溪流,清淡淡地有云雾,清幽幽地有风吹,清馨馨地有兰香,清亮亮地有钟声、清晰晰地有鼓声呵禅声呵和冥冥之声……然后,轻轻一折,把这一切就全都收进了神奇的折扇里面,或者,“唰”地打开,又把这一切退还给了永远的山水。
与其它扇类相比,古典的折扇,给予了中国古代男人十分儒雅的东方绅士的风度,尤其是古典的南北才子,握一把折扇,无论是打开,还是合拢,就立即有了两千多年的高洁与风流。现在的男人,已经不需要古典的儒雅了,他们的手不再握着折扇了,握着的是移动电话这样一些通讯工具。
而今,这一切都已远去了,折扇中的精华,也只剩下可怜三百来柄了,现在它们全都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玻璃柜里了。如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只有折扇的形状,没有了折扇的本质了,它只是商品,不是艺术。
是的,该折拢了,大江已经淘尽历史上所有摇折扇的人物了,况且,沈周已经不能复活,没有人能够再续郑燮的六分半书了,还有恽寿平的花卉和文征明的竹石,更是没有人能再现其神韵了呵。即便有人狗尾续貂,那也是东施效颦。因为,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酒色财气之类的格言,密密麻麻地印满了扇面。
折拢吧,中国古典的折扇啊古典中国的折扇,与其热闹地打开,不如寂寞地合拢。合拢了,虽然显得有点儿过于沉默,但是,不至于把明清扇画艺术家们的才华与审美,让风欺雨辱。
合拢了古典中国的折扇,如今打开作为现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的折扇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宫廷画派儒雅的气质,又融入了现代画家特有的细腻与写实。他的画作题材较为广泛,擅长骏马、山水、花鸟、其作品线条生动,尽其精微,取神得行,以线立形。陈仰曌笔下的马画的是蒙古马,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体态结实,粗糙,头较重,额宽,四肢粗壮,生命力强,肌肉发达,胸廓深广,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马的皮毛颜色又有很多种,大致分白色、黑色、青色、黄色、红色、棕色和杂色。
陈仰曌笔下的马姿态通过写生观察,马的姿态在站立休息时两前肢总是并列的,后肢的一腿着地,另一腿略为弯曲,以蹄尖着地,两腿轮换着休息。马疲劳时,头下垂,两肩上耸。马激怒时,鬃毛分散开,鼻孔张大,耳朵向后,瞪大眼睛露出眼白,脖子的肌肉绷紧。马行则摆尾,立刚尾垂,跑则尾直的姿态。
通过写生观察陈仰曌的画中描绘的马,体态肥壮矫健,充满动感,或昂首嘶鸣,或神情激昂、或延膊缓步、或奋蹄疾驰,笔力挺劲雄健,设色醇厚,战马的雄姿历历在目。
陈仰曌几十年来,他饱览华夏大地的灵山秀水,拓展了陈仰曌画家的心胸,使其为人磊落仗义。随着对山水画认识的逐渐深入,为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陈仰曌内营丘壑,外师造化,在写生地点的选择上另辟蹊径。他的工笔山水画充分显示了中国画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观其陈仰曌老师作品让我们感悟到画家将其感观、意念都不禁融于画境中,使人沉浸,也使人畅想,甚至使人有一种游历其中的幻觉。陈仰曌先生正是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数十年跋山涉水,勤奋写生的经历、阅历,厚积薄发,化实景为意境,将大自然出神入化的灵动把握拿捏到精准,通过点与线、墨与色、开张与收敛将千岩万壑、无尽河山尽显于画幅之上,形成他自成一家的全景山水画卷。其峰峦、绝壁、峡谷、巨石,或雄浑博大,或险峰奇绝、或清秀典雅,或幽深静谧,其江河、溪流、瀑布、浅滩或波澜壮阔,或蜿蜒涓涓,或飞流急湍,或惊涛拍岸,充斥并扩散着山临水而活,水靠山而幽的意境;其树木、花草、苔藓疏密相间映衬极致;其烟云、水雾浑融飘渺,幻化多变,整体画境无不彰显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2年7月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