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镜易 烋
对镜难寻那少年,回眸往事若云烟。
多人抱憾先离去,老病缠身尚苟延。
未了心中儿女债,欣观膝下子孙贤。
劝君更惜桑榆晚,欲趁斜阳著一鞭。
姜舟林赏析:
这首诗的落脚,在情感,在人生,在于个体处身于浩瀚的世界、复杂社会时的自我意识及现实体验。语言气息把握平稳,节奏控制得体。细节、灵性和语感,生活经验场景化。全诗呈现出来的从容性、渲染性以及现代性都很值得嘉许。"难寻那少年",道出多少人的唏嘘感慨。少年是花蕾、旭日、希望,而镜中的"我"已垂垂老矣。总爱回味过去,沉浸在曾经的"往事"中,是″老了"的标志。而"不思量,自难忘",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铩羽而归,"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颔联为诗的承转,罗列事实,面对自然现实,人总是显得渺小脆弱。庆幸自己,虽"老病缠身",但"尚苟延"。一颗敏感的心,尚能感知社会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不一定要活的漂亮,但一定要活的精彩。借"多人"的"忧伤",反衬自己的幸运,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足"的表现。颈联为表意延伸,已是"膝下子孙贤",而"未了心中儿女债"。人生就是一次长跑,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平凡的人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发酵,青丝秀发在儿女的啼闹中变白。而人生没有停靠站,现实永远是出发点。"未了"与"欣观",彰显出作者的乐观精神。尽到生命的职责,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生命"才会更精彩!尾联嵌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种"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当益壮、自强不息,不仅仅是作者的自励,更是与大家互勉。通观全诗,作者用思想的雕刀,塑造人生的意义。既有对过往的尊重,又徜徉在当下,让情感穿过人生的天空,筑于形而成于心,给人以诗意的生命,读来颇受教益!

题渡口老艄公
易烋
遥思渡口昔年情,耳际犹传击橹声。
舴艋听风随浪摆,艄公慰我莫心惊。
往来可使云程展,接送能通水路行。
仰赖津梁登彼岸,谁人记取老翁名。
姜舟林赏析:
易烋先生此诗,吟咏渡口,实则是对人世冷暖的烛照,对世事纷繁的灵魂洞察,用深入浅出、″凡近有味"的词语书写出来。这既呈现了作者个体生命经验的有效累积,也映射了作者对诗写作本身的无限尊重。落笔之前,作者心潮澎湃,"遥思"当年的渡口,无限慨叹。那年那月,犹似昨日。那种特有的情感,在哑哑的橹声中撞击,仍响彻耳际。读者的步伐,跟随诗的节拍进入诗的意境之中。颔联似镜头拉近,浩淼水波,有一只承载命运的舴艋,在风中飘摇。脚下虚空,眼前迷茫,"我"不寒而栗了。而艄公站稳船头,握紧长橹,不时宽慰:顶风踏浪,定无闪失。如果说现实生活往往遭遇险滩恶浪,而诗人的精神世界往往就充满真诚恳切的感受。这种已知的命运法则和未知的生命奥秘,构成作者笔下富有底蕴的词句。"往来"的,可能是赶路人、荷樵人、云游归来的出家人;″接送"的,抑或是急需求医的患者、急着探望父母的女儿、秋闱落榜的白发童生。河水悠悠,云雾阻断,老艄公风里来雨里往,无论秋冬,还是昼夜,为人所唤,为人解忧。作者笔下描述的过往,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是具有诗性和诗意的世界。尾联中的"彼岸",语含双关。老艄公不辞劳苦,让每一位过河人安全抵达彼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彼岸就是温馨的家,抑或是避风的港湾。"彼岸"真实地存在人们的视野中和记忆中。而摆渡的人姓什么叫什么,全然忘却。也许还记得,人们叫他"撑船的",抑或是″老善人"。不是人的记忆减退了,而是岁月的风雨将渡口湮没了,人们站在高高的桥梁上,再也看不到当年的那位″老艄公"了。唯作者清晰记得,那河、那船、那人,″应无所往,而生其心"(《金刚径》)。作者透视现实世界,铭记人生的冷暖,自然就达到了诗的意境彼岸。

浪淘沙令•雨夜
易 烋
风动柳枝条,云涌江潮。倩谁点击绿芭蕉。倾注檐前无歇处,揉碎清寥。
经夜雨潇潇,泽润禾苗。心田一任洗尘劳。往事悠悠眠未得,晓看荷娇。
姜舟林赏析:
易烋先生虽年逾古稀,而每每写起诗词来,总能保持一念之本心的纯净心态。这首词的心境、意境,通透美好,宛如人生再次焕发出春天的希望。词中电影镜头化的叙述风格,别具特色,凸显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全词寓情于景,呈现出唯美的特质,值得耐人寻味。"风动柳枝条,云涌江潮",由近及远,由地面到空中,动态活现,富有层次美。"倩谁",既是疑问,也是泛写。描雨之纷洒,状人之惊喜。"绿芭蕉",隐去了″红樱桃",色彩之艳丽,香味之沁鼻,皆雨中(想象)特有之盛况。"倾注",拟人化,写雨尽情挥洒,状山河之媚态,"揉碎"世间之"清寥",还人们以生机勃勃、焕然一新之视界。过片,承上点题。″潇潇",经夜雨之奏乐之声,"泽润禾苗"之曲。暗夜,经过雨的洗礼,一切灰尘与浮躁被荡涤干净,还世界以清新、馨香。人在听雨的过程中,妄自尊大、虚伪贪婪,也都化为乌有。此时此地,往事一幕幕在脑中回放,剪不断,理还乱。而雨夜的境地,可以看成世外的桃源,也可以看成身外的净土,甚至可以看成酝酿诗句的一方小天地。作者激奋不已,一夜未眠,待晨曦沐浴娇荷,自己好在荷下悟禅,参透″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如此写来,诗境乎?佛境乎?

画菊
易烋
寒风习习叩窗棂,满月清辉冷画屏。
只觉幽香来小圃,方知雅韵著中庭。
勾描意显清高质,渲染神凝隐逸形。
性共陶公松菊爱,仙姿欲惜入丹青。
姜舟林赏析:
元好问曾论诗:“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易烋先生的这首《画菊》,印证了“眼处心声句自神"。由于相距很近,我对先生很是了解。他有一颗能够放下的心,愿意敞开内心最柔软的一瓣,放松地来寄情自然景物,真诚地去触碰生活,写出了一首首很接地气,且能够打动读者之心的好诗来。“寒风习习”,写出三秋风之特点:吹面微寒,却习习可人。“叩窗棂",描绘出风之顽皮可爱,蛩声已绝,而风声依旧,声声响动,如琴键跳动。秋之乐章,在作者心底流出。明月来共鸣,似这首曲子的高频率。“冷画屏",侧面点题,眼前的意象构成美轮美奂的画境。而人在画中,画又在人的眼中,相互渲染:一幅秋的唯美画图。“小圃”可理解为自家小院,菊花怒放,香气袭人。这是“我"特有的享受,安可为俗士道哉?雅韵中庭,菊花包围,醉了流年。“渲染神凝”,既是写花,也是写画。于小圃处赏花,于案几上绘画,人生快意,不过如此。"隐逸形”,言菊超凡脱俗,却不肆张扬,愿与高人隐士为伍,终生隐姓埋名,照应上句中的“清高质"。文人不媚俗,但清高自许。此从菊中学得?人菊互赏矣。松之高岸,陶公高洁,“我"之楷模。其仙姿傲骨,任“我"注入墨中,绘与丹青。一幅“菊画"收笔,先生大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