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任学路,资深记者、编辑,原《为您服务报》总编辑(代理)。北京市朝阳区作协会员、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会理事等。曾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和《赤子》《光彩》等二百多家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评论、散文、杂文、诗歌等。诗歌作品广受朗诵爱好者喜欢,举办过多场个人作品朗诵会,有个人诗选《生命的交响》出版,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文学顾问。

老的韵味
老树
任学路
在什刹海的南岸
有一棵老树又高又粗
树皮上凹凹凸凸
就好像是干瘪的皮肤
多少个严寒酷暑
多少次雪压雨注
在属于自己的地盘
展示着自己的风度
别人路过时
也许不屑一顾
我站在树前
却是无比羡慕
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命不过是个过程
从无到有再回归虚无
我在这里深刻领悟
从幼苗
到参天大树
不断地
将氧气吐出
美化环境
与其他的生命和谐共处
忠于职守
为其他的生物营造荫福
如果把人比喻为树木
活到老年内涵才会丰富
人生是一本自述的书
越是年长这本书越耐读

尊老
任学路
你的父母生养了你
我的父母生养了我
先有父母后有了我们
所以父母是有功之臣
当我们长大成人
走上社会打拼
不仅要增长本事
还要培养爱心
爱心是善行的根
不应该将其封存
爱心也需要提纯
让其表达得更真
我们的父亲母亲
卸下了生活的重任
他们最希望得到
子女的关爱与孝顺
老年人也有过青春
为社会付出了辛勤
无论从什么角度说
都应该去尊敬他们
当遇到一位老者
要怀着敬重之情
哪怕你们是素不相识
也要送去关爱的眼神
(2014年12月6日)

老树见证
——我住在北京市中心区的西什库大街,这条街上有一排大槐树。2000年我家所在的这片平房改建为楼房,道路也扩宽了,这排老槐树仍在原地生长着。
任学路
这条街上有一排老槐树
应该有好几百年的树龄
就像是一群老人
记着过往的曾经
看到过
扶清灭洋义和团的身影
炮声中
向西什库教堂发起进攻
经历过
辛亥革命
眼看着末代皇帝
怎么样迁出故宫
看到过
五四运动
那些爱国的学生
促中国人民觉醒
经历过
抗日战争
铭记着赵登禹张自忠
两位抗战的民族英雄
看到过
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北平
听到了
开国大典毛泽东伟人之声
经历过
那场文化大革命
来往着
许多红色的卫兵
了解改革开放
知道拨乱反正
它们眼看着中国人民
如何实现着民族复兴
它们陶醉过
享受风和日丽的宁静
它们恍惚过
目睹热情燃烧的冲动
新的生灵
它们欣喜地欢迎
老者逝去
它们默默地悲痛
四季循环
春夏秋冬
一年又一年
为历史见证
如今的这条街变化很大
道路扩宽了楼房建了
但是槐树花还依旧开放
夏季依然还树荫浓浓
任你暴雨狂风
这排槐树一直是处乱不惊
面对世事沧桑
这排槐树总那样成熟稳重
人的一生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树的一生
心平气静从从容容
初稿:2015年4月11日
修改:2022年4月22日

做一个阳光老头
任学路
男人活到了耳顺之年,
青春的芳华就留在了身后。
不管你自己承认与否,
在别人眼里你已是个老头。
白霜开始沁染鬓发,
老年斑渐渐在皮肤上显露。
有时感觉力不从心,
身体器官出现老化的症候。
追车几十米会气喘吁吁,
最犯怵的事情就是爬楼。
年轻时的那把子力气,
已留在了过去的时候。
年轻时为了理想奋斗,
忙忙碌碌在人生路上奔走。
年老后调整一下节奏,
慢慢悠悠将生活乐趣享受。
练练声乐,
有机会时可以一展歌喉;
学学书画,
在宣纸上描绘山清水秀。
练练模特,
上舞台展示银发的风流;
学学朗诵,
将诗文演绎到美不胜收。
人可以离岗,
但是心却不可以老朽!
多学些东西,
到时候就能大展身手。
善意和能量足够,
爱心与热情依旧。
让自己的一生,
起码精神富有。
酒尽量少喝,
烟最好不抽,
多与快乐拥抱握手,
少和烦愁纠缠不休。
从旭日东升
走到晚霞夕照,
从帅气小哥
活到阳光老头。

任学路
当皱纹爬上面颊和额头,
当白霜挂在头发与眉梢,
你会不会陡生感慨:
自己正在走向衰老?
当明亮的眼睛开始变花,
当坚硬的牙齿逐个脱掉,
你是不是频生疑问:
自己怎么也会变老?
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
瘪了腮、驼了背、弯了腰……
有了病态的征兆,
有了老态的外表。
活到了人生的老年,
心态的作用更加重要。
只要身体状况允许,
就尽量去把快乐寻找。
养金鱼,种花草,
清晨起来遛遛鸟,
练朗诵,学舞蹈
活动筋骨做做操……
男士置一件唐装,
女士添一袭旗袍,
让生命之火继续燃烧,
别过早熄灭这团火苗。
有一段日子叫老有所乐,
有一种生活是把每天过好,
有一个态度叫积极向上,
有一种风韵就是银发飘飘。
人生既有旭日东升,
人生也有晚霞夕照。
年轻时有年轻时的骄傲,
年老后有年老后的风貌。
让自己的心保持热度,
让自己的脸挂着微笑。
把这样一句话记牢: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是的,老年斑在增多,
是的,卡路里在减少。
但只要精神状态良好,
老态就只能停在外表。
退缩不是好方法,
逃避也不是良药。
怀揣着快乐的情绪,
每天去与阳光拥抱。
衡量人老的标准,
心态是最关键的一条。
只要你心态健康,
就说明你这个人没老。

——几位老北京人在“京味小厨”饭馆小聚有感
任学路
榆木的桌椅,
白瓷的酒杯,
地道的传统菜品,
浓郁的怀旧氛围。
麻豆腐,
芥末墩,
炸灌肠不疲软,
肘花瘦中带肥。
豆汁挺酸,
焦圈倍脆,
一张薄春饼卷上合菜入口,
二两二锅头白酒润滑肠胃。
多么熟悉的滋味,
诱惑着人的味蕾。
大致相同的记忆,
相差无几的年岁。
聊着北京人的性格,
京腔京韵的纯粹,
回忆小时候的游戏,
还提到东富西贵。
如今的四九城,
已然面貌全非,
庆幸还有京味菜馆,
可让老北京人陶醉。
多年形成的风俗,
难以改变,
世代传承的规矩,
深入骨髓。
北京人的独特做派,
源于胡同的日积月累。
老北京的民俗民风,
不知道还能传承几辈?

老来乐
任学路
一来到这个世界
就要面对生活
不管活多大岁数
都是曾经活过
少年时期
伶俐并且活泼
年轻时代
能干热情似火
中年以后
冷静特别沉着
到了老年
开始各享其乐
有的人爱旅游
就去访山问河
有的人喜欢文体
就健身跳舞唱歌
偏爱书画的
伏案运笔走墨
钟情朗诵者
学会抑扬顿挫
葫芦丝吹响
悅人魂魄
旗袍秀走得
妩媚婀娜
到了中老年
更明白生活是什么
成为了长者
更清楚什么叫快乐
甜酸苦辣
尝遍了所有的滋味
兴衰荣辱
有失去也有所收获
人生积淀的光辉
在中老年加倍地闪射
人生感悟的深刻
到中老年娓娓地诉说

念旧
任学路
一个人活到了中老年
开始经常地回首
同龄人聚到一起喝酒
都会感慨着忆旧
还记得的朋友
那一定是友情深厚
总提起的往事
定格在年轻的时候
那个年龄
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那个年代
风华正茂无虑无忧
回忆当年
曾有过怎样的追求
盘点往事
牢记住不懈的奋斗
张嘴就说想当年
那一定是
让人自豪的感觉
涌上心头
开口一句记得否
那肯定要
和在座的朋友们
一起回眸
年轻的时光
每个人都曾经拥有
但是终归会
像东逝水一样流走
夕阳的美好
还应该尽情地享受
人生的精彩
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任学路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
最难得的是静。
虽然难得却也可以找到,
因为就在心中。
当地铁里人多,
脚步别那么匆匆;
当道路上车涌,
别急着就把笛鸣。
修炼够了,
再热闹的环境也可以适应。
练出内功,
随时随地都是恬淡的心境。
生活像开水一样沸腾,
有时候让人无所适从,
如果让自己沉浸在其中,
有可能烫坏皮肉和神经。
面对世事纷争,
我尽量地不那么冲动。
事实反复证明,
平静有时更容易取胜。
已经不再年轻,
经常端杯品茗,
静静地开动脑筋思考,
静静地侧耳专注倾听。
活到了中年,
远离了鲁莽,
面对一些无益的事情,
难免表现得无动于衷。
保持静的状态,
绝不是心灰意冷,
坚持向善而行,
仍然贡献着热能。
从爱凑热闹,
到处乱不惊,
是不是此生的修行,
正逐步接近于完成?
年轻时急急匆匆,
中年后气静心平,
这或许就是
升华了人生?

当青春已成过往
任学路
当自己的脸庞
正在褪去青春的光亮,
你会不会有些
莫名其妙的黯然神伤?
当树叶由春天的碧绿
渐变为秋日的枯黄,
你是不是猛然感觉到
光阴就像流水一样?
当皱纹
开始出现在脸上,
你的心态
还能不能依然健康?
当头发
悄悄挂上了白霜,
你的神情
是不是还平静如常?
不管是生活得平凡普通,
还是在事业上成绩辉煌,
时间的脚步无人可以阻挡,
青春的岁月终将成为过往。
每个人都会有一次青春,
在青春的年代豪情万丈。
每个人也都要与青春告别,
在告别之后会经常的回想。
人生是一部交响,
根据年龄分为多个乐章;
人生是一首长诗,
每个阶段都在书写诗行。
只要认准人生的方向,
只要浑身充满了力量,
哪怕青春芳华已去,
依旧会高挺着胸膛!
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
抖抖落有尘埃的衣裳,
再认真整理一下
今后随身的行囊。
怀揣着
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去迎接
明晨新升起的太阳。
有的乐章舒缓悠扬,
有的乐章铿锵高亢。
努力把人生的这首交响曲,
演奏得精彩让其余音绕梁。
( 写于 2019年5月6日
改于2020年5月3日 )

一双旧鞋
任学路
承载着我的身体
踏在坚实的大地
随着我跑遍南北东西
这几年真是辛苦了你
只管向前
哪怕路径并不熟悉
不问距离
无论要走多少公里
你虽然有
无数的本家兄弟
我只选择
你做为脚下之履
我的脚
知道舒服不舒服
我的心
明白你尽没尽力
你趟过水
你也踩过烂泥
你登过山
你也爬过楼梯
破损了鞋面
磨薄了鞋底
如今你显出了倦意
我只好安排你休息
我把这双旧鞋
收进了鞋盒
我真不愿轻易
就将其抛弃
这一双旧鞋
分担过我的悲喜
有一段时光
永远的留在记忆

说 老
任学路
故宫、颐和园、长城……
来北京旅游的人,
最喜欢看的地方,
还是这些老的风景。
老树、古刹、名僧……
不管是植物、建筑、
还是我们人类,
都是越老才越有内容。
因为老,才有资格
形成为传统;
因为老,才能诠释
什么叫生命。
面对一棵经年老树,
我会感觉到它有魂灵;
面对一位皓首长者,
我能品读出博大心胸。
人的一生分多个年龄,
有一段像旭日东升,
有一段如烈日当空,
有一段似夕阳正红。
每个人,
都有一段岁月叫年轻;
活到老,
才可以算成功的人生。
一句话就可以指点迷津,
一点拨就让人如梦方醒。
因为老人已经将生活的经验,
提炼成解决问题的智慧结晶。
漠视老,
或许会错过许多感悟;
善对老,
一定能让人受益无穷。

曾经的三棵大树
——在北京高碑店文化新街,有三棵直径一米左右,高七八米的大树树干立在路边,可能有人要用它们装饰环境。
任学路
以前是三棵大树,
长得又高又粗,
如今命运未卜,
不知将用于何处。
也曾经生命力十足,
一天一次迎接东方日出;
也曾经随季节律动,
一年一度经历冬寒夏暑。
将身边的一切目睹,
把目睹的一切记录,
因为具有超凡的气度,
所以活到高龄的岁数。
你们以前是植物,
为这个世界造福,
如今脱离了那片沃土,
俨然升华为三本厚书。
外表全是岁月的风雨,
内心存储历史的典故。
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见证着生活的酸甜辣苦。
一辈子活得平凡质朴,
质朴得让人心生羡慕。
静静地站在你们的面前,
默默地在心里生出感悟。

——如今看护孙辈的,以姥姥姥爷为多。
任学路
如今的女人一当上外婆
就平添了几分骄傲
微信上不少女士的网名
后缀着两个字姥姥
公交车上
将外孙外孙女抱得牢牢
公园里面
看外孙外孙女撒欢奔跑
孙辈一声甜甜的叫
姥姥一定是开怀大笑
和别人交流的时候
说话的音调都会提高
社会的风俗民风
随着时代发展改变
姥姥来照看孙辈
还真不是越俎代庖
再过十几年
孙辈们参加高考
我的外祖母
或许是考题一道
那时的文学作品
将写出许多姥姥
因为今天给外孙外孙女的爱
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给予回报

任学路
少年夫妻老来伴
这是一句民间流行的俗语
也是前人生活的经验之谈
是真理亘古不变
当你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家庭这条船也就迎风扬帆
义务要履行责任要承担
齐心协力驶向幸福彼岸
当你的青春渐行渐远
当你尝遍了生活的苦辣酸甜
当夫妻俩活到了老年
出行时相互搀扶着步履蹒跚
当你患病躺在床上
他(她)一定会守在你的身边
当你生活不能自理
他(她)肯定会给你喂水喂饭
从素不相识
到结为夫妻
这是你们俩的一生
命中注定了的姻缘
忠贞不渝 爱在心间
携手并肩 一路向前
从相敬如宾到相濡以沫
一生进行着真爱的实践
爱到永远
一天天体会着光阴似箭
白头偕老
彼此信守着这一句诺言
(2022年4月15日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