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05)
一一由“有教无类”说起
文:杨忠敏
尊孔老夫子为“万世师表”,凭他老人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一思想这一主张,就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显然,到了春秋时代,孔夫子面对的是一个“有类”的社会。从如今社会学角度去辩析,这个“类”,既是自然层面的,又是社会层面的。从人的生性来看,人有聪痴慧愚巧笨之分,这是先天赋予的秉性;以出身地位来看,显隐贵贱高低之别,这是后天门阀进退的印记,是社会留给人的痕迹。孔夫子以为,教育既然是开慧启智,授人以道,布世以伦,诱导以理,用文以化,那对待受教对象就得一视同仁,一揽同门。何必计较这先天后天的种种,只须以师道来教化就是。仅就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论,也是老的老、少的少,富的富、贫的贫,敏的敏、讷的讷,智的智、愚的愚,犟的犟、顺的顺……不一而足。可经夫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硬是教化出一批栋梁之材。若无这支队伍,何来儒学行世!若无儒学行世,何来华夏数千年文明! 
后世隋唐兴起科举选人的制度,已经显示出教育普及后的社会效应。这就从政治制度上开僻出招贤纳士,广揽人材,择良治政的新路子。在整个社会中披沙剖璞选取良才,使一批批出身低微的良才俊秀走上治国安邦的岗位。至此,文功武卫成为夏华文明的深根潜柱,靠教育普及,靠选良撷秀,靠广纳厚取而造就一代一代治国理政的人材队伍。试想,若无夫子这万世一呼,后世只能在门阀权贵们的小圈子嫡传嫡袭,近亲繁殖,那必然是文化之衰落,政治之退化,國运之式微。 
到了明清两朝,许多钻营之辈嗅出了科举取人会得到丰厚回报,于是考官营私舞弊,考生弄虚作假,考卷僵硬壳化,八股文风盛行,终于把一项开基创业的制度玩砸了。贪官选贪婪,庸材选庸俗,把为国选材的严肃考场,折腾成驯兽场斗兽场。这里不但充斥着黑暗,更多泛滥着血腥。再好的制度设计,也经不起人性之劣之丑之恶之伪的算计。天公垂泪,万马齐喑,自己掘坑自己跳。一项延续千年的选人用人的良策,终为私欲滥欲呑噬,不得不随着一代朝王而归于寂灭。 
宋代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留下警世之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时间捡验着一代学人,一代思想家的结论。华夏文明继往开来,赓续有秩,几千年以一贯之,有赖于理性思维维度的广阔深刻,有赖于行动能力的坚忍不拔,有赖于初心的清源澄流,有赖于与时俱进的变易意识。中国人遵循“万变不其宗”的扬弃哲学,这才有了经久不衰万世传承的元气正气志气和锐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伟人回答西方记者尖锐寻问,款款答到: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会在黑暗中徘徊很长时间。可见一个个站在时代之巅历史之巅思想之巅的伟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多么的珍贵而珍重。他们敏锐深邃的洞察力,往往穿越时空,括清万古,从而引导社会不失前行的方位和方向。
文化厚重,说到底是真理的积淀和弘扬的过程。一个不失真失信失望的民族,才有可能远离失败的灭顶之灾。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