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的礼贤特色
止 若
初唐大臣王珪,字叔玠,今陕西眉县人。始于李建成做事,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召为谏议大夫,“推陈纳善,迁待中”,官至管理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以及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的朝庭重臣礼部尚书。他那光明磊落、作风正派、知人知已、扬长避短、不亢不卑的礼贤特色,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鉴评众臣于宴”上,值得今人借鉴。
据《资治通鉴•唐纪(9)》载:贞观四年(630)的一天,众宰相陪唐太宗欢宴时,唐太宗问王珪:“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王珪云:“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处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与数子,亦有微长。”“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王珪对群臣了如指掌,敢于当面赞贤能、比长短,不仅有利于唐太宗进一步了解“众卿”的德能,而且有利于群臣相互取长补短,各得勉励,团结共事,更好地为国效力。这与唐太宗素善纳谏、“循名责实”的主政用人之道也是分不开的。设若初唐没有用人上的比较清明,恐怕难有至今为世人所称道的“贞观之治”。

然而尤为可贵的是,王珪似乎明白用人不仅要以德才为本,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且扶上马后还要加强教育培养,送他(她)一程。拿他的话说,就是“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吧?
哈巴狗只会汪汪,“社鼠”之伦只会叽叽,顺、阿之人不可谓贤,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者要危险得多。要得正直贤能被用,用人之人何不以珪为鉴呢?
(原载1993年第四期《陕西人大》,此刊后来更名为《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