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得到了高中时老同学杨文乐的父亲杨永智先生写的《脚印》一书,便开始了精神上的再一次洗礼。认真品读,受益匪浅。

该书的作者杨永智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回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生经历,追溯了乡村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生动展现了杨永智先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创业精神,读来扣人心弦,催人奋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全国特殊年代的历史缩影,更是洛宁人民奋勇争先及打拼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的言行,藏着他吃过的苦;一个人的修养,藏着他走过的路。而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则藏着他的明天,潜着他的未来。想让自己的明天更加明媚,想要自己的未来愈发美好,就要懂得戒骄戒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文学的力量是没有人可以抗拒的,尤其是在那个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杨先生始终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改革开放的进程, 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自觉地把学习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在读书中得到智慧启发,积蓄前进的力量。
这种文学情怀,造就了杨先生多年对文学的坚守。书中描述了各类事迹。比如镶牙受到的挫折,他心里默念着励志成语,顿时信心满怀;他深知“学海无涯”“谦受益,满照损”的道理,派儿子杨文乐到洛阳郑荣涛牙科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还始终不忘“舅爷教给他的儒家学者的《名贤集》中的“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夫心宽”,希望孩子们能勤于学习,增长本领,也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正是他在精神的家园努力耕耘,文学情怀,温暖并且照亮一双艰难前行的脚步。

这本书里的许多细节,值得我们去对人生进行深刻地思考。他在那个社会变革的年代,受苦受难是家常便饭,生存与死亡便成了永恒的话题。
1966年的十年浩劫开始,他拉着架子车跑110里地到宜洛煤矿拉煤,到韩城塬上收谷糠,到故县水库建设工地钉鞋,初中毕业后到河滩拾大堰,他替父亲写检查......在广阔天地里历尽艰难险阻,从不叫苦叫累。1967年,他饱受地主家庭身份的异样看待,三更避走检查站,出境卖帽圈;1972年冬天,他顶风冒雪、翻坡迈岭到罗岭街卖粉条,受尽人间疾苦。
80年代,在串乡镶牙过程中,他辗转奔波,带儿女创业,为他们撑起幸福的明天。生活好像永远不能压垮他,种种挫折与困苦反而磨炼了他,使他不断成熟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的苦难经历催人泪下,传递着坚强不屈的生命力量,着实让人感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生活中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破难题、闯难关、涉险滩,困难总会过去的。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当然,面对困境,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因为认真生活才能找到生活中隐藏起来的糖果。

在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一家人能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共享天伦之乐,这是最大的幸福。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日子越来越红火,尤其是近十年,随着第三代成家立业,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兴旺,而良好的家风始终未变。我们看到了杨先生“简朴宁静、其乐融融”家庭和睦的氛围,看到了他“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感恩”的家风。
有人说,文字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痕迹,那么在《脚印》这本书里,使我读到情之至深、亲至切,字字句句都浓浓酝酿父子情深,这给人的感受尤为深刻。历遍苦难的征程的杨先生,从父辈那里获得人格的砥砺、精神的熏陶和境界的提升,杨先生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他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不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杨门家风闪耀着的文脉之光将激励我们不忘来时路,以孝道、以豁达、以德政,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要靠一代一代的青年人继续努力奋斗,再奋斗。杨先生的文章虽平淡无华,却入情入理;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旨在追随先辈足迹,寻根觅魂,为我们留下对历史、对未来深深地思考……。
详细阅读,回味无比。故而读之,其乐无穷也。
有感如此,写诗一首:
苦度韶华已老年,经风避雨脱苦难。
笔歌墨舞绘华章,盛世圆梦万里天。
(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