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知青光茫照亮我的人生
文/归途
今天,延安作协新会员培训会议,安排"路遥故居及梁家河知青旧居现场教学"活动的车辆从延安新城出发了。大巴车上,我与知青代表李增春老人,谈起当年北京知青对陕北这块土地的贡献和影响时,我提到要感恩当年在延川插队的一位北京女知青。李老问我:"她是谁?"我告诉他:"那位女知青的名字叫蔡玉珠"。他当即告诉我:"就在昨天,蔡玉珠不幸谢世了"。我当时十分的惊恐。不一会儿,发现手机的朋友圈里,发出同样的消息。我又万分的悲伤。惊恐的是:我的这位恩人,我一直在找她,但就是找不到她。今天刚刚找到了她,且传来了她的噩耗。今年,她应该年龄不会很大。她还不一定知道,我曾经是受到过她恩泽的一位中学生吧;悲伤的是:她这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陕北大地上叱咤风云的人民公社女书记,怎么会在这样美好幸福的时代,过早的撒手人寰呢?我不知道她在离开公社书记的岗位后去向何方?但是我永远记得她,她是一个好人,她是我人生旅途第一次遇到的铁面无情、关爱百姓的好"父母官"。这则噩耗,也迅速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些镜头里。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我當時只有十四虛岁,在延川縣馬家河公社中學讀書两年后初中毕业了。当时的升学政策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上高中。由于我家庭困难的原因,学校领导当时给到公社党委的意见是暂不推荐我上学。理由很简单,他们都知道,我虽然学习比较好,但是家里太穷,连吃饭都很困难了,哪里还有钱再供孩子上学呢?他们害怕把我推荐上去,一旦穷的上不起学,就把这个名额浪费了,还不如直接推荐别的孩子上呢。我父亲是读过书的人,他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对此心里愤愤不平,就独自跑到公社去,找领导理论此事。时任马家河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蔡玉珠同志,正巧接待了我的父亲。我父亲将事情原委告诉她后,她当即拿出学校提交上来的学生成绩册核查,发现我的毕业成绩在全年级前十名之内,年龄尚小,她当时就打电话叫来学校领导处理此事。学校领导说明了不推荐的理由后,我父亲马上表态"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把儿子供出来上大学"。这句话戳中了问题的要害,也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于是蔡玉珠书记直接推荐我上了高中。
这件事情在当时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蔡书记主持公道,实事求是,关心和解决老百姓疾苦,注重教育事业,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在当地传为佳话。二是我父亲在蔡玉珠书记身边表态的那句话,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时刻敲响警钟,激励了我一辈子的人生。我在三十岁圆了大学梦,最后回到工作岗位,下乡镇当领导,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过去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时候,我们仔细冷静地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当年北京知青在陕北,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我身上的这种事情,何止是我一个人,何止一例,何止一类,我在想,如果没有当年那批北京知青,给我们贫穷落后的陕北人民带来先进文明的理念和文化思想,说不定我们陕北的贫困落后,还不知道要向后延续多少年呢?换句话说,几千名北京知青上山下乡,就劳动本身的意义或力量而言,对陕北这块土地的贡献也是有限的;但是,他们象火种一样,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和文明,把当代社会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激进的思想和科学经验,有意无意地带到陕北来,播种到陕北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带动陕北人民战天斗地,让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当代陕北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历史意义和社会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更是无法估量的。这种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创新与守旧,科学与无知等等,思想和理念直接碰撞后产生的火花,象烙印一样深深打印在彼此双方几代人的身上,这也绝不亚于当年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战争年代"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所产生的力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也是推动滚滚向前历史车轮的強大动力,她们的伟大贡献早已注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史册。
借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从北京来到过我们陕北的人。并且沉痛哀悼那些曾经为了这片土地献出宝贵生命的北京知青,包括我的恩人蔡玉珠,同时寄托我对她的哀思,祝她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