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草荡的变迁
文/陈传荣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南面有一个陈甸村(原周巷公社东南角的陈钱大队),村子东边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大河——周临河。解放前的周临河河东:
昔日一片荒草荡,
梅雨时节白茫茫,
旱季蟥虫飞满天,
劳动人民泪千行。
这首民谣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河东的蟥虫都会成群结队地飞到河西的农田里,疯狂地啃噬庄稼,庄稼人真是苦不堪言。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陈钱大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治蟥措施,治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令蝗虫孳生范围不断缩小,使蝗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了彻底消灭蟥害,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巷公社党委决定,组织全公社上万人,在陈钱东荡打响了一场彻底消灭蟥虫的人民战争。

当时的陈钱大队全体干群更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来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发扬南泥湾开荒种地的战斗精神,他们因地制宜,向荡滩开发,誓要将荒草荡变成米粮仓。当时,在陈钱大队流传着的一则快板书,就是他们奋斗精神与改天换地的劳动成果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思想来武装,书记挥手红旗扬,百里草荡翻了身,银锄飞舞斗志昂。
旭日东升闪金光,人换思想地换装,大寨红旗迎风展,千亩荡滩变了样。
春天满眼菜花黄,秋来遍地稻谷香,跟着伟大的共产党,荒滩变成了米粮仓。

当时人们从河西去河东种田,每次都得撑船去,我父亲作为大队里的老干部,退修后,为了方便群众过河东种田,自己特意买了一条小水泥船,每天起早摸黑为大家撑船摆渡,深受群众好评。后来,由于我父亲的年龄偏高,考虑到安全等因素,便退了下来。大队里重新安排了他人,继续为大家服务,确保了群众去河东种田的交通需要。
但由于周临河水面较宽,靠渡船作为交通工具,一遇到大风大雨天气,显得很不安全,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原陈钱大队书记陈富中,便积思广益,开源节流,决心要为民造一座水泥大桥。经过他的积极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一桥横跨东西,如一道彩虹,给村民们带来了交通便利的福址。

由于原荒草荡地势较低,种植的油菜易受到水渍,而造成产量不是太高的情况;种植的水稻,遇到降水较多的时候,往往又会被淹。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周巷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动员全乡人民对陈钱村荡滩全部进行再次开发,全部开发成了养殖业。养鱼、虾、蟹,种荷藕。近几年来,在党支部书记陈忠的引领下,在东荡又开发、引进了太阳能光复产业发电站;重新建造了更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陈钱大桥;铺造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大马路,对于通往东荡进行养殖业劳动者来说,真是道路越走越远宽广。水泥路两边还安装了高竿灯和通信网络线路,在东荡又新增了一座座水泥桥,直接通往安大公路。还建造了既能抗旱,又能防洪的电站。整个荡滩再不是旧模样,条条大路宽又广,一到夜晚,更是灯火通明亮四方。

忆往昔,看今朝,村民们无不由衷地发出感叹——
如今环顾新草荡,金浪滚滚荷花香。鱼虾满塘肥又壮,渔家笑脸迎朝阳。
众手浇开富裕花,岁岁发来年年香。感谢恩人共产党,幸福生活万年长。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