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第一次上街
谢素俭
那年我七岁,已经开蒙上学了。那是个星期天,父亲挑了一担菜油,准备到二十里外的山门镇去卖。父亲带我一起去。(编者注:山门,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洞口县是作者故乡。)
春末夏初五月天,风和日丽。我跟在父亲后面,跳跳蹦蹦的,心情倍儿爽。走过田垅,秧苗绿油油,南风吹过,像是点头微笑;走过小树林,树木葱翠,鲜花开放,鳥儿歌唱。
不久,我们来到了远近闻名的白鹭林。白花花的一片,真美。有的鹭鸶在空中飞翔,有的在树林里的鸟巢中栖息,还有的在附近的水田或水塘里觅食。父亲对我说,这些鸟儿是神灵,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吉祥。绝对不可以捕杀它们,否则会带来报应。(可惜一些年后,不知怎么的,白鹭林消失了。)

当年的白鹭林早已不见了……
很快,我们来到了古老的水东桥。父亲在这里歇息了一下,给住在这里的三姑奶奶留下了两斤菜油。我们还去参观了蔡锷在这里的故居。父亲告诉我,蔡锷父亲也是贫苦出身,当过裁缝,做过小贩,也在这里开过饭店。(编者注:蔡锷,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民国初期的“护国大将军”。)

蔡锷的父亲也是贫苦出身
走着走着,很快就到山门镇了。看到这里有一条大河,比我们村庄的溪流大多了。父亲说,这叫黄泥江。说是黄泥江,其实江水清澈见底,因为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江中睡姿安然而又形象各异的岩石。父亲还告诉我,有城镇的地方通常都有河流。因为有河流的地方总是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所以我们往往把城镇叫作“口岸”。
进城时,父亲又指着山门镇后面白云缭绕的山峦对我说,那座山峰叫马颈骨,很有名的。当年打日本的时候,那里的“嗅枪队”(用鸟枪杀敌的猎人队伍)杀死了很多日本鬼子,让鬼子们闻风丧胆。(编者注:1945年春夏,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湘西会战”就是在湘西南大梅山即今雪峰山脉进行的,“马颈骨”是当时的惨烈战场之一。)

父亲说,那座山峰叫马颈骨
然后,我跟着父亲来到山门街上。山门镇真是热闹繁华。店铺林立,各种货物齐全,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的小吃琳琅满目。也有耍猴的,变戏法的。到处是熙熙攘攘做买卖的人群。
父亲找到一个摊位放下油担。开始看货的人多,和父亲搭讪的人多,但没有几个真正买油的。父亲比划着,舀了一勺油,高高地抛起一条线流下来,清亮如镜,油里没有一絲杂质。买油的开始多了起来。父亲问我想买点什么吃的,我说我肚子不饿,父亲给了我伍拾圆钱(那时的50元相当于后来的五角钱),要我自己去买点小吃。
晌午过了一阵以后,父亲挑来的菜油终于全卖了。父亲便带着我在街上走走看看。我们走过美丽的风雨桥,参观了著名的蔡锷公馆,然后又来到了历史久远的秀云观。父亲告诉我,都说这里的菩萨很灵验,我们也去作个揖吧。

走过风雨桥,来到秀云观
太阳偏西了,父亲去买了半斤猪肉,准备回家。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早点买呢?父亲说,現在快下市了,肉卖得便宜些;这时的猪肉虽有点气味,但还是可以吃的。
回家时父亲带着我抄了一条较近的路。到了一个叫路边刘家的地方,父亲对我说,这里是蔡锷父亲的一个至交曾经住过的村子。他是一个乡绅,又开私塾,蔡锷就是在这里读私塾的。蔡锷被他父亲背着第一次来学堂读书时,这位私塾老师随意说道:“子将父作马。“小蔡锷应声回道,“父愿子成龙。“
父亲说,蔡艮寅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从小就是个神童,又勤奋努力,后来领导反清起义,成为护国元勋。他是我们的楷模,永远值得敬佩。(编者注:蔡艮寅,蔡锷原名。)

太阳偏西了,我们准备回家
太阳快下山时,我们回到了家。母亲早做好了晚餐。母亲问我在街上吃了点什么没有,我说我不想吃,但父亲给了我钱。我把钱交给母亲,母亲说,你自己把钱揣着,你上学了,以后想买什么就去买吧。(2022.7.24)
(提示:本文回忆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事情。)
作者简介:谢素俭,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谢素俭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天诛地灭的梅山嗅枪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