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用“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来形容一个女生即贤惠又能干,在出得厅堂上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了,但是在入得厨房上我还是颇有几分心得的。
家中四口人,除去我吃饭不太挑剔之外,剩余的三个人都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主,又酷爱美食,因此对我的厨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结婚之初的厨房小白,到现在自成一派的小小美食家,中间的经历和历练还是很值得我来炫耀的。
我先生是地道的东北人,平时爱吃东北菜。我由于少时在四川求学,偏爱川菜。两个小朋友又不能吃辣,也不爱吃海鲜,六岁之前甚至好多肉菜都不吃,导致两个人比别的小朋友矮特别多。于是就要求我得厨艺必须是涉猎多种口味的,到目前,我基本可以驾驭川菜、鲁菜、东北菜、湘菜各种菜式,由于家里没人喜欢粤菜的那种甜口,所以我基本没有学过。其他的像泰国菜、西餐、日料、韩国菜一类的大多对食材和调料要求高,但是做法却相对简单,偶尔去餐厅吃就可以,因此不在此次文章涉猎的范围。
先来说川菜吧,其实川菜并不是只有麻辣鲜香,也有很多不辣却很好吃的菜式,像是蒜泥白肉、粉蒸排骨。这两道菜对刀功和火候要求特别高,一开始做的时候,白肉的片都是五花八门,薄厚不一,调蒜蓉汁的时候要注意油盐酱醋的比例。带小朋友们去成都耍的时候,这两道菜还有各式各样的小面可是成功掳获了小朋友的心的。还有各种街边的串串香,也让人垂涎欲滴。

再来说湘菜。说实话,我不太能接收湘菜的口味,太辣了其他的味道就会被掩盖。湘菜的辣和川菜的辣是一种不同的方式,湘菜吃到最后,你可能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巴在哪了。但是长沙却有很多的街头小吃让人流连忘返。满大街的臭豆腐配上独特的酱汁,去长沙旅游我可以连续吃七天。
还有毛氏红烧肉,做法很特别,里面是有整瓣的蒜的。印象最深的还是费大厨辣椒炒肉,越吃越上头。张家界属于旅游城市,地处湘西,它的地界上的湘西小炒黄牛肉和长沙一家号称上过联合国的小炒黄牛肉做法和味道就完全不同。

至于东北菜,因为刘先生是东北人对东北菜的要求就特别高。你像酸菜火锅、锅包肉(咸口)这些费时费力的菜,隔三差五就得给他弄一顿,要不然他就馋。
只要我在家,我们家吃饭就很少有凑合的时候。其实我觉得这不是反映生活水平,而是反映生活态度。由此及彼,这种态度可以折射到很多地方。三毛女士和荷西先生在沙漠中苦中作乐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仅有的条件,把生活过的有资有色,她可以把普通的撒哈拉威人的房子变成一座艺术宫殿,还可以用匮乏的生活物资开起“沙漠餐厅”,这种自在随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我非常崇拜的。
空闲的时候,我还特别喜欢逛日用品店,收集各种各种的盘子,不同的菜色放在不同的盘子里,都会增色不少。
一日三餐,简约不简单。我喜欢一天的工作学习后,一家人在几个简单的菜式前说说今天的收获。也喜欢谈得来的朋友,把酒言欢,小酌怡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家人平安,一家和睦,所求不外如是。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是一种生活姿态。但我觉得在社会清明、生活节奏超快的现代,我们更应该注重家庭的归属感。厨房的忙忙碌碌,凝聚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饭后读读书,陪孩子爱人散散步,闲暇时光的旅游,都是提升家庭幸福感的小技巧。
下面是我做的菜的欣赏哦,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的生活,不负韶华,生的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