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我喜欢独自在书房品味精彩的文字,倾听窗外传来的阵阵蛙鸣。从开始几只青蛙的单唱,到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的合唱,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如钢琴独奏,如箫管齐鸣,声声悦耳,委婉动听。

蛙鸣,也作蛙鼓。顾名思义,犹鼓声耳。儿时,乡下老屋前有一片池塘,蛙爱在池塘里热闹。夏日的池塘水清冽,睡莲浮在水面,圆圆的莲叶上,常常趴着好几只青蛙。白天,它们或趴在叶上一动不动,或在荷叶间轻巧地跳来跳去。夜晚,月上柳梢之际,几只早早吃饱喝足的青蛙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领唱”起来。一蛙引得百蛙鸣。不到两三分钟,便有了和声,转瞬就连成一片蛙鸣。

乡下的蛙种类很多,体型大小不一,叫声也各异,但每一只都是无需经过培训而又各具特色的天才歌手。仔细听那鸣声,有的“呱呱呱”、有的“咕咕咕”、有的“咯咯咯”、有的“咕呱咕呱”。就是在这或清越、或粗犷、或激昂、或悠扬、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叫声里,仿佛看到在田间渠边,无数“乡土歌手”,正摇舌鼓腹,尽情尽兴地呱呱而歌。这时无论身在何处,都恍有满世界皆是蛙声之感。

听蛙鸣最宜乡间。唐代诗人张籍《过贾岛野居》有诗句云:“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远离城市,亲近乡村,甚而荒郊野外,最能品味这大自然之歌手的音乐。皓月当空,人们聚于小木桥上纳凉。说古论今中,包裹四野蛙声,那情景便有了一种诗的韵致。青蛙最爱在夜晚和雨后鸣叫,尤其最爱在夜晚的新雨后鸣叫。如果有一只青蛙鸣叫,旁边的青蛙也就随之鸣叫,甚至有几十只或上百只随之鸣叫,蛙鸣时而稀疏如古刹晨钟,时而繁密如急雨骤至,时而舒缓如小河淌水,时而激越如春江潮涌。
“蛙声经雨壮”,雨后的蛙声更为响亮。你要是有心,就静静地听一听。它们像我们一样,你一言我一语,有些杂乱,却各自亮出最动听的声音,“呱,呱呱,呱呱呱”。杂乱之后,会沉寂下来,正如一段音乐中的留白。但就在这沉寂之后,蛙声会轰然再起,“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一池草色万蛙鸣”,那就像在演奏着一场盛大的交响乐。
夜风拂过杨柳枝,淡淡月色婆娑影。蛙声率性而起,随意而落,如诗如歌,似近若远。我分辨不出哪些是弦乐,哪些是打击乐……蛙声也有如此多的差别,有高潮、有低谷,有缓、有急,有停、有续,我聆听着不敢言语,模拟几声和它们一同歌唱,它们居然没有拒绝。这月夜,这蛙鸣,让人倏尔想起远方似乎有个跟自己一样的人,也浸进这样的月色里。正如清代一诗人听了这样的蛙声后写下一首《小令》那样:“青嶂紫竹丹花,钟声鸣泉昏鸦,夕阳霭风径斜。喜听鸣蛙,胜似箜篌琵琶。”
故乡池塘边,滋润出了这动听美妙的蛙声,让我细细地聆听,慢慢地品味。蛙们唱久了,唱累了,仿佛心有灵犀,骤然停止在了某个音符之上,微闭双目似在回味荡涤心肠的蜜语。一时,深入骨髓的宁静,让人不由得陷入无限的遐想。听惯了蛙鸣的夏夜,风情万种地抛上一个媚眼,雾状的长睫毛眨巴几下,便又撩拨得灵性的蛙们心旌摇曳。短暂的休憩之后,蛙声于突然之间又再次潮水一般,从某一叶绿色瞬间蹦到了另一叶绿色,继而漫过荷塘,浸润了整个夜晚。
如今,离开了故乡,栖居在城市的高楼里。渐行渐远的蛙声,就在记忆深处沉默着。那夜,蛙声突然响起,我仿佛一下子就穿越回旧时光里,心中满满的都是温情。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