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百沐南池留诗 刘三顾陕西御寇
文/刘长明
八
原诗:
无题
不到南池上,於今四十年。
危桥通暗壑,敧柳锁寒烟。
人忆羲皇旧,宅留汉魏前。
相逢不忍别,一步一流连。
不到南池久矣,偶访凫石於池上,父子出迎,情深缱绻,殊有文人风。因为诗赠之,录呈教正。时康熙□年十二月初二日也。沾邑李百沐题
解析:
该诗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
李百沐,沾化李氏家族著名人物,该家族以李呈祥为代表。《沾化县志》记载:李百沐,字子木,李鲁杰长子,庠生。博及群书,工诗及古文词,精大小篆及八分书,善丹青,写罗汉、芦雁,犹入妙。李文襄公(惠民县李之芳)开府于越,延入幕,书檄纷投,肆应裕如。时与议多不合,投笔归田。有《续谭概》《南行纪略》《丑春纪事》存于家。
诗后小序说“不到南池久矣”,呼应首联“不到南池上,于今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真可以称得上“久”了。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的光阴呢?譬如,无棣县的这几位名人,杨巍算得上高寿的了(92岁寿终)。王清43岁、李道昌45岁、谷中虚61岁、张为仁66岁,年寿不永,令人唏嘘。民国《无棣县志》“人物志•耆寿”里,记载长寿老人,明朝5人,清朝100人。四十年,是人生中最有作为、年富力强的时间段。因该诗具体写作年份空缺,推测此诗所作时间应为作者暮年。四十年间,刘、李两大家族以及作者和刘汝鲁各经历了多少世事变迁,尽在不言中。

危桥通暗壑,敧柳锁寒烟。前面说过,南池景色绝佳,但到刘汝鲁这一代,家境艰难,旧居破败,无力维修。又加之作者来南池的时间是腊月,所以有了这些冷酷的字眼。冬天,水落下去了,结冰土裂,河道显现,显得小桥高高在上。池边自然生长的歪斜的柳树被寒冷的雾气所笼罩。总之一幅破败景象,景物更烘托出人的情感。
人忆羲皇旧,宅留汉魏前。此句由写景转到写人。追忆刘氏祖先,刘氏先祖远溯至上古刘累公,下衍至两汉、蜀汉。无棣南池刘氏明永乐初年由直隶迁安迁来,南池营建最初在五世刘昂、刘昱,刘汝鲁为刘氏第十一世孙,数千年来、极其厚重的家族传承史。此处由旧居的古朴,联想到刘氏祖先,及今人对祖辈遗风的传承,即“父子出迎,殊有文人风”,体现出家风家教的良好作用。《族谱》中记载一联“藩破千家界,人存上古心”,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逢不忍别,一步一流连。眼前的景,投机的人,四十年不见,今一相见,多少话倾诉不完,一步一停,走走停停,不忍别去……与后面小序中“父子出迎,情深缱绻”相应。刘某笔拙,该处诗意请各位读者自行体会、理解。
下面再说一说“父子出迎”中的“刘氏父子”。《无棣刘氏族谱》记载刘三顾有四子:长子汝砥,庠生,战死;次子汝靖,礼部儒士;三子汝砺,庠生;四子汝鲁,字凫石,武庠生。汝鲁生五子:长子纶(出嗣);次子綖,武庠生;三子縯,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武举人,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武进士,四十二年(1703年)任山西吉州守府(吉州营守备);四子绎;五子綵。再有前边五世的进士刘昂、教授刘名久、贡生、教谕、衡府教授刘惟中等人的积淀。由此可以理解“殊有文人风”。

九
原文:
箚付孟知精
刘三顾
照得流寇猖獗,十载于兹,屡经剿杀,荡平无期。而遴选谋勇,以备缓急,诚为目前所急。访得材官孟知精,目无全寇,胸有剩兵。向随军门洪,屡有斩获;今在本道标下,颇立奇功。夫多事之际,惟才是求,而量加职衔,亦鼓励之一道也。为此,仰本官,即照箚付事理,以守备职衔行事。无事当讲究韬钤,演习决拾;有事则随营征剿,擒王奏凯。再有奇功,从优升赏,断不相负。

注析:
箚 zhá ,可做名、动词用,做名词用时为旧时的一种公文,如: 箚付(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 箚文(即箚付),意同“札”。
该手札为我所知的刘三顾传世作品之一,收录于《无棣文征》、民国《无棣县志》。所作时间,从手札中所述情形及刘三顾自称“本道”来看,当在刘三顾任潼关兵备道或是西、延、庆、凤四府监军道时,应以后者可能性最大。且应在崇祯十年(1637年),刘三顾罢官之前。明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就要征调能兵强将镇压起义,守卫疆土。
孟知精,为一武官的姓名,具体生卒、籍贯、履历、事迹等不详,但从该文来看,他带兵打仗有些功夫,被刘三顾所赏识,是从洪承畴处挖来的人才。
“军门”的称呼始于明朝,是对提督或巡抚的尊称、代称,非正式官职名。“洪”指洪承畴。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崇祯二年(1629年),洪承畴以陕西督粮参政的身份领兵出战,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今陕西渭南韩城)之围,名声大噪。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崇祯四年(1631年),洪承畴任陕西三边总督。改“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洪承畴仍任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崇祯十年(1637年),刘三顾罢官归里。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刘三顾保卫海丰城战死。同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起义军李自成部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此公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行文流畅、气势恢宏,理论联系实际,显示了刘三顾深厚地文学功底、 高超地军事思想及巧妙地用人策略等。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