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之旅开平行
文/何华晃
爱好旅游的我,因疫情,少远游。但周边游,是特殊时期最好的选择,尤其红色文化之旅。
应开平《小海月报》邓主编邀请,一个丽日和风的日子,我和原台山外事侨务局副局长彭启金来到近邻侨乡开平赤坎参观游览。在邓主编和小海学校司徒校长等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有百年历史的侨校——小海学校、邓一飞烈士祖屋、正在打造中的赤坎古镇。
百年侨校 地灵人杰
开平小海学校(现在的小海音乐高中),位于开平市赤坎镇。始建于 1926 年,2012年更名为小海音乐高中。这古色古香、溢满侨乡风情的乡村学校,至今己近百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原办学校舎是邓氏晚景祠。晩景祠,开平赤坎江南护龙小海一带邓氏的始祖祠,始建于20世纪1926年。小海留省学会众年轻人张会星、邓朝钧等,以此为校址,开设平民学校,免费接收平民子弟教授知识,后转为正式学校,进行初级国民教育。解放后,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下,继续办校,1986年,海内外校董、乡亲、校友集资数十万元建新教学大楼,并翻新晩景祠和扩建運动场。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李子诵先生为校门题写校名;而校友楼的校名则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先生题写。名人题写校名,足见这所乡村学校的名气和影响。海外华侨对这所学校也高度关心和重视,在美国成立驻美小海学校教育基金会,以利息奖学助学。在各方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数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小海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里的过去,曾造就了无数名人学子、革命志士。如东海支队老游击队员邓娓曼女士,当年就读于这乡村学校;这里的现在,为社会,为高级学府输送大量人才。几年来,就是这样一所乡村学校,为星海音乐学院输送了10多位音乐可造之才。
“今日小海,明日星海”,多么响亮的口号!多么宏伟的目标!当我们看到校门墙壁上这大字标语,心潮为之激荡,对这所乡村学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革命家庭 烈士祖屋
参观完小海学校,热情的邓社长和小海校长,又带领我们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校友邓娓曼女士的弟弟、烈士邓一飞的祖屋。
烈士祖屋座落于开平赤坎镇护龙东盛村,离小海学校大约 5分钟车程,一踩油门便到了。祖屋多年没住,日久雨淋日晒,青砖屋墙已有点破旧,但墙上“光荣之家”和“邓一飞烈士祖屋”的牌匾,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庄重。一九一九年三月八日,烈士邓一飞在这里出生。他小时候在乡间读书,是开侨中学第一届学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与谢永宽、周天行等同学一起,成立“红黑社”革命组织,以实际行动声援全国各地的救亡运动。
在广州读书期间,与谢永宽、周天行等,联系在广州其他中学的“红黑社”成员,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后来,又从广州转学回家乡开平,继续投身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与“红黑社”成员共同发起成立“开平突击抗日救亡工作团”,与当地进步学生、教师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邓一飞,也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八年九月,邓一飞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陕北“抗日軍政大学”学习,在“抗大”八路軍随营学校入伍,被分配在二支队六中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邓一飞处处表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誓死战斗到底的英雄本色。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惨烈的。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围剿”,极其残酷。邓一飞,就是在一次反“扫荡”的斗争中,冲锋陷阵,与敌人英勇作战,坚守阵地。在日寇重重包围中,危急关头,横下一条心,冲向敌群,拉响手榴弹,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
烈士的感人事迹,给我这次红色之旅开平行,上了一堂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五邑侨乡,为出了邓一飞这样一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的革命者而自豪!
烈士祖屋,令人缅怀,烈士英名,使人敬仰。从参观祖屋,我不禁又想起他们革命家庭的另一位成员,邓一飞家姐、女游击队员邓娓曼女士。少女时代的她,在弟弟邓一飞高尚品德和救国救民思想影响下,解放战争时期便投身革命,参加粤中纵队和滨海大队游击队。她出生于开平,但解放后长期在台山工作。曾首任台山县白沙区女区长,后任第一侨乡台山县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一九八四年离休,与丈夫定居美国纽约,欢度晚年。她,身居海外,但心怀祖国,情系家乡。我们这次红色之旅开平行,就是侨居美国的她委托原台山市侨务局副局长彭启金带着她捐给母校和家乡侨刊《小海月报》的善款而来开平,参观她的母校和她弟弟邓一飞烈士祖屋。
邓娓曼女士年逾九十,但从她的远洋电话中那洪亮的声音和讲话的思维,她还年轻地健康着。她的家国情怀,同样给我们这次红色之旅开平行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侨乡风情 文化古镇
参观完邓一飞烈士祖屋,心潮澎湃激动。邓一飞烈士的事迹和老游击队员、离休干部邓娓曼女士当年参加革命的故事和爱国爱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怀,一直萦绕于我脑海中。当年烈士的家乡,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如今,侨乡开平,发展一日千里。其碉楼建筑,申遗成功,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片。据邓主编介绍,开平碉楼出名,骑楼景致也很别致。于是,我们一行又驱车前往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最美古镇的赤坎镇参观。
古镇离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古镇有600座清一色骑楼,像600位佳丽亭亭玉立于开平中部的潭江之滨。她们,既有西方美女的韵味,也具东方古典美人的丰韵和现代女子的浪漫气质。历史文化名镇、欧美风情小镇、中国十大最美古镇……这些美誉,赤坎镇为之自豪。
古镇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在潭江之滨,依水而建,清一色骑楼,中西合璧,古朴典雅,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拥抱,欧洲风情,独特的侨乡景象……集于小镇一身。难怪,很多著名导演都到这古镇取景拍电影了。我记得,多年前亚视影视明星米雪、黄允材等曾到这里拍电视。好朋友黄允材先生给我电话,于是,我来到这小镇,与他们共进晚餐并合映留念。那时的小镇,给我印象,古朴,景观一般,不觉其美,也许那时的我,缺泛观赏美的眼睛。而现在不同了,听说投入60忆元重新改造。我相信,打扮装饰过的古镇,将更加美艳夺目,将是侨乡开平又一张亮丽名片。
朋友,有机会到侨乡开平,除了开平碉楼、立园这些著名景区必参观之外,老游击队员、离休干部邓娓曼的母校、百年历史侨校——小海学校,她弟弟烈士邓一飞的祖屋和打造过的赤坎历史文化古镇,也是值得参观的游览胜地。

【作者简介】何华晃,台山市汶村人,1944年出生,华南师范学院中文专科函授毕业,台山市教育局退休干部。退休后,坚持在海内外文学报刋发表作品。作品在县市级征文比赛多次获奖。小说《真爱》获中文在线五邑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游记散文《川岛行》获省征文比赛一等奖,《海上神灶》获台山市地名征文二等奖入选《江门地名.台山篇》一书,纪实文学《赤子的家国情怀》获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与《华夏》杂志社联合举办征文比赛优秀奖。 2010年由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情向何处》,2017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选集巜侨乡放歌》,2021年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游记作品集《万水千山总是情》。作者曾任江门五邑《孔雀花报》《台山文评报》副社长,美国《纽约台山文化之友》特聘顾问,是江门市作家协会、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当代微篇小说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