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性史观
止 若
难怪学生不死记硬背,历史考试就只能勉强及格。阅读中国现代历史著作,尤其是教科书的味道,正像当年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批评旧时史籍和有些中国当代历史著作的那样:“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和“几块石头磨过”;二十四史多半是假的,但文学性很强。诸多现代史书的字里行间不乏古老、悠久、文明、勤劳、勇敢、伟大等字眼,却干巴枯燥得了无阅读魅力。
这是我浏览了一些外国史书以后的恍然大悟。写史如果仅从某种良好愿望出发,忽视生动描述人文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及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过分强调关照现实需要或历史文化的古老、久远、优厚,反而会把生动活泼的历史面貌弄成僵化与生硬的武断臆测。比如读《瑞士简史》,就不像阅读现代版《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以及现行历史教科书那样索然乏味。
游离于人民生存发展真实面目的历史著作和教科书,好像原本就没打算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而正确认识历史。读《瑞士简史》几乎看不到个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牵强附会现实需要以及回避民族性格弱点而人为割断历史的形容词汇,描述的是有血有肉的瑞士人民所经历的时空名词:人的生存与发展铸就了瑞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血统。写史老想用些易遭物议的形容词,远不如经常使用无可争辩的名词重要。埃·邦如尔等人所著的《瑞士简史》(江苏出版社1973年版本),通篇贯穿人文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及发展变化轨迹,简要叙事存史与委婉议论完美结合,国土疆域地貌、人的性格特点、语言结构源流、日常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自由、产业门类分布、经济社会沿革、国际中立地位的形成以及学校、文艺、建筑的起源与发展等历史原貌浑然一体,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篇幅适中。阅读全书如同进了“世界娱乐场”,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深刻印象和顺理成章的历史美感。这种更为适合传播与阅读的史书,甚至可以说是在写史的同时生动诠释一种“词性史观”。
某一国家某一时代的历史面貌,说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性格决定的。《瑞士简史》既不回避瑞士人的性格争议,也能回避使用一时一地一部分人的言行来佐证民族主流性格的严重缺陷,便于读者在把握民族主流性格的前提下正确认识瑞士。描述瑞士地理上的统一,既可帮助读者了解瑞士的自然风貌,也对瑞士境内缺乏早期政治统一有所弥补,而且能使读者从自然环境中找到瑞士人的主流性格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与走势。据说瑞士人心胸狭窄、枯燥乏味、贪得无厌,但比较公认的观点却是“数世纪以来,瑞士人在处理自身事务上表现了坚强的决心”。尽管瑞士历史上也曾有过乡下人试图进入行政管理层的强硬反抗,以至于乡下强硬派采取割掉乡下温和派的胡子的方式强迫他们参加夺权行动,但最终却没有收到什么实际效果。也许正是这种主流性格的积累与传承,使瑞士人平安躲过了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长期以国人的外交能力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保持了永久中立。认识了瑞士人的主流性格,便不难理解瑞士的史学家雅科布·布尔克哈尔特能够“超然于一切历史学派和当代各种政治冲突之外”,以及他在大学演讲稿《历史论见》里给“小国”所下的这个生动定义:
“小国”的存在,是为了使地球上可以有这样一个地方:其居民中可能有的最大部分,是具有公民一词的完全意义的公民。……“小国”除了真正的自由而外,一无所有,但这笔思想财富足以与“大国”的巨大成就相抗衡。
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特点是包括写史都非常尊重人的本身。譬如约翰·卡斯巴尔·拉瓦特尔没有因为四年出版四大本“人相学”而被搞臭、搞跨,他拥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包括举世闻名的歌德和海德。《瑞士简史》里也没把他盖棺定论为唯心主义的什么东西,而是入情入理地把他和他的“人相学”的推崇者委婉说成“自己欺骗自己”。
缺少趣味性的史书,压根就是让人无法卒读的“尸书”。若非金榜题名心切,还有谁愿意拿它死记硬背?我国的历史品质远比瑞士好,但不知何时才能读到饶有趣味的现代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

(原载2007年1月5日《各界导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