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
千阳县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李宝智

人类的主要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耕地。作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耕地不健康,那么从耕地里生产出的米菜瓜果也会变得不安全。只有耕地“体质”健康,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作物,进而孕育出安全的农产品。

像维护身体健康一样,耕地同样需要精心调控才能保持最佳运行状态。不过,维护耕地健康并不复杂,重点是持续发挥耕地以下四个方面能力:一是耕地本体健康,即耕地土壤能够维持良好的肥力和自净能力;二是耕地作为作物生长的母体能支持作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生长,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耕地作为受体,能够抵抗外界水、肥、药、沉降物等的侵害;四是耕地作为支撑作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在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中不会产生对自然环境有害的物质。

“耕地健康—农产品安全—人类健康”是一个复杂互馈系统。一方面,不健康甚至轻微污染的耕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生产出不安全的农产品,通过适生品种培育、生产工艺创新都有可能实现科学控制。同样,没有农药化肥投入的耕地可能会因为地质背景因素生产出超标农产品。另一方面,耕地土壤中含有大量有益化合物或矿物质元素,特殊区域还会富含一些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它们随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进入土壤,通过根系进入作物体内,再经食物链传递、富集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三者会构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系统,关键在于耕地健康的源头管控能力和整体系统的认知能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农业生产要节本提质,就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物,还能提高粮菜果口感和内在质量,其中,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是一项急需大力推广的科学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近年发现,即使持续地增加化肥用量,但产量难以提高,甚至出现绝产迹象。农作物早在人类种植之前就存在了,有些甚至在人类诞生之前就有了。微生物-植物-动物依靠相生相克机制,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亿万年来和谐共存。

当下,专家和农民普遍认为,如果不用农药就无法防治病虫害。果真如此的话,农作物在没有农药的年代早就灭绝了。而当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药用量的增加,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农业已走到了三岔口,是继续单一施用化肥,还是综合提升地力,全面解决产量控制因素?是继续增加农药用量,还是恢复相生相克的自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农业面临抉择。 守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固然重要,但能否生产出“安全、好吃、健康、高产”的农产品同样重要。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农业需要一场蜕变。可喜的是,一些专家和农民,依靠自然力量,并结合现代科技,已率先实现了农业的新生和蜕变。
任何一种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由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

空气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作为原料,由于空气中的氮气分子结构极其稳定,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利用,只有通过土壤微生物转化为活泼氮源,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土壤的作用一方面提供氮磷钾(肥力)等作为原料,另一方面提供矿物元素作为生物酶的活性组分。在生物酶催化作用下,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原料转化为一系列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2022年7月26日李宝智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