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教材和教學電視超過一OO多部。小說集《開到茶靠》、《秋以為期》等,以職業出版人身份網絡平台。出版著作包括散文集《遠去的風景眼前的你》警、文學離誌、詩集、小說集以及學術論文库、各文學詩歌相脆異其各類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散見於兩岸四地教科墨濃縮城市生活。精炼字句直指人性冷暖,尖锐筆锋剖析世视作品簽約作家。善以文字做镜頭聚焦世間百態,用細腻筆作家、詩人、文學評論人、職業出版人、教科書總编辑、影木子(本名李俊,常用筆名木子、木子小姐、牧愿)。
有才者,未必是君子;有德者,必不同于小人
今音(雍赓)评论:
《秋以为期》在写到第11章时,突出了甄珠参加校友会拉大提琴“天鹅”的一段插曲,也在暗示人物已经飞出了囚笼的第一步。这个机会是一个叫维多利亚的女人给的,她因脚扭伤替甄珠报了名。这个机遇甄珠抓住了,并且自己花了好几千元到琴行恶补来了一下技能。
这个内在也和外在的五十多岁穿牛仔裤的身段形体,在肥仔暗恋三十年当中,肥仔更加看重的是甄珠的身段美。小说也由此成立了一个中年知识女性的楚楚动人处,同时也让读者对甄珠的个人情感世界,倾注了自己的社会经验,验证了小说的二度创作甚至三度、四度创作的欲望,这个欲望的中心人物是甄珠。
这是小说通过10个章节描写之后的第一次外引。看似铺垫比较长,但对甄珠这个人物的设计上,已经朝着人物的梦想要求方面在结构,这个结构也是第11章与其搭档表演的钢琴家柏杨的出场。偶现门当户对的端念在这一刻不由自主的萌生,是两个人物文化结构相当而在舞台上得以亮相。这是小说的有意识描写,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拉字冗长描写。也让读者看到了,在甄珠的生活中所出现的媳妇方芳和花店老板肥仔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男人柏林出现。这个现象看似命,同时也叫缘,其实也有一个必然的因素也内陆续汇集和发酵。正如小说在第12章结束写的那样,“她需要别人的倾听、关爱和赞美”。
接着从第12章开始写到了50多岁的甄珠和68岁的男友柏林一道去看望脚扭伤的维多利亚校友。第12章和第11章之间是个跳空写法,属结构的详略处理的一个方法。所起到的作用的故事情节紧凑、凝练、人物主线清晰。呈现出的是个性创作的一种定势,就是不沿袭他人写法、不走常规结构之路、而是在用个性经验在影响和造就人物的独立意识。时间跳空为半年之后。在这个阶段当中,甄珠恋爱了。至少,这个半年当中的甄珠要比从前的甄珠在精神上稳定多了。这是一个大局。
如果甄珠受媳妇方方的气三天两日因心脏不好晕倒送医的话,儿子嘉宝肯定也没好日子过。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甄珠遇到了柏林这个人物。这是主要的。小说在第12章采取的是倒叙手法。另外,在内地见惯了长篇小说以北方语言占据优势的雄浑和直接,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特色和标杆的版式和引导以外,其实,以南方小说家叙述语调的优雅和清晰,也曾出现过一批代表人物。对南、北两地的小说语言评判的众说不一,一直没有影响到小说家谋篇布局的思路,这其中的影响就在于地域文化对作者的根深蒂固多的文化传承影响。
在小说里,甄珠也是其中一个。甄珠的聪颖、智慧、细巧、柔美等内与外的气质无可挑剔,能够挑剔的就是没有房子,因为房子被儿子结婚占用了,媳妇以为其生养两个孙子为傲,哪怕生个一个孙子、一个孙女,这个小说的发展线索又要改写了,问题是两个孙子,就等于养了两只狼,这是从男性雄激素角度来认识的。两个孙子长大了娶媳妇要两套房,弄不好,方芳也要被以后的儿媳妇赶出来。这在社会上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怪圈,不断在循环。这时候就要思考,我们每天所喊的稳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每天打开电视所看到的法制节目就是一个家族之间的亲人互相争夺房产。听到的、看到的,几乎都是这种情况,这难道是稳定。真正的稳定是经济。
小说把肥仔和伯林放在一起对比着好,其实也在体现甄珠的价值观取向。肥仔有房有钱,就是人胖了些,文化知识储备没有伯林来的雄厚。时下,总听人讲,是金钱为粪土;鲜花插在牛粪上。其实也指鲜花插在金钱上,而金钱是基础,它和经济是同一个道理,发展经济就是要多赚钱,不仅赚外国人的,还要国人之间相互赚。肥仔是赚到钱了。但这时候就要窥探甄珠的心理实质问题,直截了当,伯林有没有房子。因为柏林已经有一个前提条件满足了甄珠的精神要求。这时候在阅读的方法上也有一个跳空方法,直接翻有关对柏林房产的描写。这也是跳空阅读法的一种,直奔主题。这个主题是甄珠非常需要的。在第14章,写到甄珠主动请柏林登堂入室,而且仅仅在见第二次面时就主动示哭。
而柏林的理智是接触了方芳的过分热情要把婆婆推介出去之时,放慢了和甄珠接触的节奏,虽然有女儿要婚嫁,自己在忙等理由,但还是在心理上没有过关,小说在第16章,还是没有写到柏林是否有自己的房子。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于第17章,写到甄珠主动邀请柏林到咖啡厅坐坐,只听音乐,同时又把一对过气的明星拿出来放在一起叙述。寥寥数语,见天地之大有难,又何止甄珠一个。小说的放开与闪射,能让世人料到这世界上的无奈、无助等比比皆是是因人而生。生黑白、生阴阳、生不公等。道理好讲,判断和武断都可以,问题是解决的实质是什么。哪怕甄珠谋划再厉害,谋划到了房子没有。这也是考验柏林人性的时候。这并不是送几朵花,表示一下问候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求柏林能够主动接纳她,并为她准备一所房,供她安居乐业。这是结果。
但是就过程而言,甄珠请柏林吃一顿饭,换来了柏林在珠宝店里替她买了一副珍珠耳环,价值一千多元,距离房子的要求还是太远。后来,甄珠拿浅灰色的毛衣让柏林试穿。在第20章,两人的关系又在朝前发展了,这时候才写到了西贡柏林的祖屋。这是一个有多方继承权的具有日后纷争的一个小说道具。甄珠主动提出把小屋打扫一下,明年秋天结婚,因为方芳已经引肥仔入室酗酒,对甄珠的安全也构成了威胁。虚浮引狼入室,也叫作内应。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如果甄珠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房子,这部小说的内容也就改写了。可是,现实中的甄珠没有自己的房子。好就好在柏林也爱上了甄珠。这是小说细节在结环当中显得有温馨和阳光的写照。在第21章写到甄珠自从收了柏林的戒指,心里也笃定多了。
但是,小说也写到了柏林在付出之后的肉痛感和做律师的女儿对老爸再婚的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律师对婚姻财产的觉悟和敏感,要超乎常人。这也是职业需要这种人格精神,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法律的圈子里打转转。在第21章已经看到了甄珠和柏林的爱情已经由浪漫转入了对现实的承受能力的考验。这也叫转型。需要重新定位,然后进入自己扮演的角色。显然,甄珠面对柏林祖屋的脏乱差不堪重负,几经收拾还是恢复老样,甄珠不仅有点气馁。但在第22章,写到甄宅在大年初二,甄珠和柏林手提礼品上门,同时肥仔也上门参与竞争,之前已送五万支票的利市给了甄家,甄家恨不得当天晚上就搭洞房让肥仔和甄珠共寝。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意识在起作用。这时候,几乎没有人视金钱为粪土。在甄家,肥仔和柏林开始比实力,这个实力就是经济基础。
结果,在甄家的问长问短中的柏林受国外生活经验不打听私生活的习惯影响拂袖而去,甄珠出门追至大门口,被嘉宝和两个孙子缠住。柏林越走越远。这是作孽的开始。故事发展到了第23章,采用的是章回小说的各表一枝的写法,写维多利亚和甄珠的曾经的相似。这是小说由线性变多元的类似结构。人物由维多利亚领起,而让甄珠从被动角度介入。作为结构的活跃处理,让读者感受到的新意在于故事结构的横向拓展的面较宽泛。
有才者,未必是君子,有德者必不同于小人。假设用这样的说法来衡量肥仔和柏林的话,其中有个事事都以德行论性的狭隘与局限,如果需分清浊,明辨是非的话,切记的是矫枉过正,非黑既白。作为柏林需要的什么,而肥仔需要的又是什么。两人共同针对甄珠一个人的各自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摆在三个人面前的原则性的问题是什么,不能退让,必须黑白分明。现在柏林没有退让,而是拂袖而去。
但是,肥仔没有孤傲离去。同时也就了解到了柏林的底线,不允许任何人打听自己的私生活,冠冕堂皇的说法是依据国外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甄珠给怎样博弈。博弈需要谋略,但甄珠一味的追出门外,是否属于灵巧变通的做法。
小说在第24章也设计了一条旁线,维多利亚和阿周的情感戏份,和维多利亚和柏林的师生关系。这种交叉结构的互织,一个显示结构的功底,另一个呈现出的是对故事的历史追溯,这样的结构容易把小说的厚度和故事的张力呈现到位。
在第25章,柏林因肥仔要送房子给甄珠而提出要和甄珠分手。柏林其实就是维多利亚过去的男友阿周。而阿周原来和维多利亚分手是因为有一个女人为阿周买了块手表,维多利亚因此提出和阿周分手,而阿周和送他手表的女人结婚了。如今旧事浮现,书中的几个人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朴塑迷离。阿周主动邀约维多利亚见面,维多利亚有一个在英国博士连读的女儿,这个现象在现实中也不少,害怕接触社会而把自己永远封闭在院校内躲避风雨的心理状态的人不少。而已经离了婚的维多利亚在英国所租的房子也在被人家催租金。当看到小说第27章时又发现,维多利亚出面调解柏林和甄珠纠纷时看到了柏林还要用自己有限的钱在供养前妻这么一个事实。
在第30章写到柏林对甄珠有点内疚的心态时,给甄珠发了一条信息,甄珠说马上就来。看来,甄珠还是舍不得放弃柏林,尽管这个柏林名字是阿周在加拿大随便起的,和肥仔这个名字比,确实也带有一些文化韵味。
而一本维多利亚青春期的相册在柏林家中被甄珠在整理内务看到后,甄珠选择再一次离开柏林。这时候,小说已经发展到了第33章。等买好食品回到家的柏林一看桌上放着的相册,然后发信息让甄珠回来吃饭。已经走出车站的甄珠心里有气,结果过马路闯红灯被车擦伤入院后醒来发现肥仔守在自己床边。小说结果还是肥仔和甄珠走在了一起。柏林又回到了起点,既没有得到旧友维多利亚的爱,也失去了甄珠的一番苦苦相候。
像这样的故事结局让我认识到了前面所讲到的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关系转换。有才者,未必是君子。有德者,必不同于小人。
作者:木子(香港)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