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陈雯,笔名雨文,英文名Sarah Chen。美国注册会计师。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府诗友社《诗友园地》副主编。
长篇译作《海誓山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英文短篇小说《QING MING》刊登于美国Night Music Literary Magazine。诗词散文作品发表于《江南诗》《海华都市报》《国际日报》《华府新闻日报》等报刊杂志及各微信平台。诗词作品选入《世界华人诗歌精选》《人生啊!人生》《月下陌堂》等诗词书籍。
特区摩门圣堂
作者:雨文
开在首都环城路上下班的人们,对摩门教堂高耸的几个尖顶再熟悉不过了: 夏天里是绿树上纯白的清凉,冬天里是夕阳下暖暖的柔和。平日里,教堂在夜幕中庄严神圣; 圣诞节前后,彩灯更是将它装饰得灿烂辉煌。
我曾去圣殿的访客中心大礼堂演出过几次。第一次是郭千荣老师舞蹈班的芭蕾舞《玫瑰圆舞曲》。通常华人演出,买票的基本是家属朋友,比如家里孩子演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姐妹,肯定要去捧场咯,因而观众多为华人。去摩门教堂演出,那里的观众是教堂的教友,不卖票,但要求非常严格。给你一个半小时,你必须在一个半小时里演完走人,一分钟都不能拖。演员不能袒胸露背,无袖无领的演唱服外必须披上披肩,不能演低俗的节目。郭千荣舞蹈学校在那里举办过几场年度汇报演出,很受老美观众欢迎。
但是我从来没有进入过华盛顿摩门教堂主体(访客中心礼堂和教堂主体是两座建筑)。现在机会来了。教堂经过三年的重新装修,于2022年4月中旬到6月11号向公众开放,我们预定了6月9号的停车位。是日天气大好,不太热,开车六迈到了停车场,选一个有树荫的地方,泊好车,停车场通向教堂沿路有义工打招呼指路,欢迎访客。
我90年代去过犹他州盐湖城的摩门教堂。大名鼎鼎的Mormon Tabernacle Choir (摩门圣堂合唱团)属于这个教堂。我们在排队进入教堂去观看合唱团演出时,一位西装革履的长者走近我们,笑迷迷地问: "where are you from?" 我们说: "We are originally from China." 然后又聊了几句几时来美国的,来干什么...临了问了我和我先生的名字。90年代上半叶,在美国的中国人并不多。西海岸旧金山洛山基,东海岸纽约这些大城市中国人多些,一些大学城开始逐渐增多中国留学生,但内陆地区中国人还不多。故而当长者得知我们是中国人时,很是高兴。
我们进入剧场落座后,看见管风琴高耸的根根巨大铜管,赞叹不已。剧场安静下来,广播里响起悦耳的男中音: "演出即将开始,请大家不要拍照"。接着,我们突然听见自己的名字!广播里说,我们很高兴今天的听众里有两位来自中国的某某某某,欢迎你们!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真正感受到了由衷的平等包容: 对两个没有地位、没有权力的年轻人,只因为亚洲人的面孔不同于旁边的白人面孔,教堂长者走过来聊天寒暄,在演出前竟还特地表示欢迎!
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今天我们有机会又一次走进摩门教堂。重新装修后的华盛顿特区摩门教堂在夏日蓝天下闪着贝壳般的乳白柔光,最高的冲天尖塔上,金色小人在六月艳阳下神气地将小号吹得更加嘹亮。
白色水泥人行道把碧绿草地划成整整齐齐的长方块,门前的喷泉吸引着人们拍照留念。教堂入口处两边坐着中学生模样的孩子,男孩白衬衣黑裤子,女孩淡色衣裙,每人前面放着一个装滿鞋套的纸板箱。他们替排队进入教堂的人们套上鞋套。我走到一个梳着两根金黄色辫子穿着巴伐利亚民族衣裙的可爱姑娘面前,她笑嘻嘻地给我套上鞋套,我真想拍张照片留存,但最终没好意思说出口。
穿过大厅,我们进入洗礼厅。中间一个圆形水池里水蓝得耀眼。池子一边有台阶,方便受洗人走入池中。墙上是基督在约旦河受洗的大型壁画。圆形的洗礼池由十二头牛托着,这十二头牛代表了圣经里提到的以色列人的十二个分支。
讲解词中说教徒可以为他的先辈接受洗礼。我不甚明白: 已作古的人如何受洗?这个问题在后面得到了解答。
三楼有多间更衣室,教友们在这里换下沾着尘土的日常衣着,换上纯白宽松的衣衫,从而在外形上也做好准备去聆听神的教诲。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有这样安排的教堂。
高大的建筑里分布着几个规模不大的礼拜堂。会议室大小的礼拜堂给人平易近人、现实生活的感觉。还有几个房间叫做Sealing Room(封印室)。进去一看,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半高的台子,两边是两个矮跪座,原来是小型婚礼室。新郎新娘在这里把两人的生活、命运结合在一起,叫做seal,封了印的意思。与通常的教堂婚礼仪式不太相同,这些封印室适合仅限家庭成员、最亲密的亲朋好友参加的婚礼,在温馨亲密的氛围里见证新人的结合。
最让我惊叹的是象征天堂的Celestial Room(高荣室)。高大宽敞的椭圆形,一大型水晶吊灯垂挂房间中央,光线从四周上方多扇教堂尖顶型的窗子射入,把整个房间照得透亮。长沙发单人椅置放得错落有致,提供了一个让人静静思索的绝佳场所。我在靠墙的椅子上坐下休息,日光柔和地落在淡米色的墙上地毯上,水晶吊灯在闪闪发亮,一片安宁吉祥。
七楼未向公众开放,参观到六楼结束。我们选择不乘电梯从六楼一路走下来,每一层楼梯口都有义工微笑着对参观的人们说再见。走在楼梯上我联想起去巴黎圣母院时走上钟楼的石头楼道,台阶又高又窄,只能一人通行(我的《巴黎拾遗》有描写)。华盛顿摩门教堂的楼梯非常宽敞,三四个人一排也不拥挤。不是厚此薄彼,作个对比也很有趣
回到一楼大厅,一位年轻姑娘走近来问我们是哪里人。得知是中国人,她高兴地用简单中文和我们交谈。原来她去过中国,学过一段时间汉语,水平已过了说"你好"、"谢谢"的阶段。她告诉我们她住在弗吉尼亚,今天来做义工,是教会成员。我借机问了她一些问题,为什么这教堂没有大型的礼拜堂?她说这是地区总部,有特别的仪式会在这里举行。做礼拜的教堂分散在大华府各个地区,教友们就近去那些教堂做礼拜。我又问,介绍中提到教徒可以为已故长辈做洗礼,怎么做呢?她说她就替她的祖辈做了洗礼。是这样的: 换上白色衣袍,以祖辈的名义,(比方她的祖奶奶叫玛丽的话,她就作为玛丽的替身,下到水池里接受洗礼。祖辈在天之灵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完全自愿。
姑娘一直把我们送到教堂门口。在出口处,中学生义工脱下我们的鞋套,我们和这位姑娘道别。她说,等疫情过后,还想重游中国,我便特别介绍了杭州,告诉她杭州西湖是中国之旅的必游之亮点。
我去过不少教堂,欧洲的美洲的,大的小的。大部分大教堂里光线昏暗,整个感觉是庄严而压抑,恢宏而森严,加上有些案台上点着许多的香烛,我受不了那气味,常常不能久呆。这次参观华盛顿摩门教堂,刷新了我对大教堂的一贯印象,原来大教堂不必都是光线昏暗,庄严压抑的。而是可以像一个现代式的大房子,明亮、温暖、通透,让人心平气和地感受天堂的存在。
今后在环城路上开车再看见摩门教堂的尖顶,这座华盛顿特区标志性建筑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我会想起它的洗礼室、封印室、高荣室,会沉浸到一片淡乳白的宁静中。天堂或可在人间体现。
2022年7月23日 于华盛顿
图片1,4,5,6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