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肖仁福《苏东坡传》节选连载
千古风流人物⑧
肖仁福
一个多月后,眉山人巢谷来黄州看望东坡。巢谷是东坡发小,曾考进士不第,转学骑射,文武兼修。闻东坡谪居黄州,前往相从。东坡非常高兴,安排巢谷在雪堂住下,将十三岁的苏迨和十一岁的苏过交他教授。同是蜀人的杨世昌闻知,往雪堂跑得更勤,与东坡和巢谷诗酒唱和,甚是欢愉。
可惜客来客往,义尊已罄,雪堂无酒可饮,惟有以茶代酒。却丝毫不影响主客雅兴,常常一聊大半天。听说苏杨巢常在雪堂雅聚,潘大临心里痒痒,这天下江打完鱼,收好网,也赶来凑热闹。只是东坡已放下茶杯,步出雪堂,要回临皋亭。潘大临毫不介意,准备送东坡一程,路上同样可说话聊天。杨世昌本要回天庆观,也改变主意,尾随而至,三人一路说说笑笑,哼哼唱唱,煞是开心。
途经黄泥坂,露水已悄然沾上草叶,映照着晶莹的银光。抬头一望,但见月上枝头,皎如明镜,才意识到又至十六月满日。三位越发兴奋,脚踏身前影子,笑得更开心,唱得更响亮。东坡跟着欢闹一阵,忽然语带遗憾道,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肴,真辜负了如此良辰美夜。潘大临道,傍晚我网到一条好鱼,大嘴细鳞,仿佛松江鲈鱼,正好做下酒菜,只是时间已晚,不知去哪里弄酒。东坡道,先别管酒,你还是快去取鱼吧。
潘大临年轻,腿脚快,待东坡与杨世昌回到临皋亭,他也回家提了鱼追至。王闰之接过鱼,转交给家厨,说幸亏我有一斗好酒,储存已久,以备不时之需。
鱼很快烹好。三人一个端鱼,一个捧酒,一个提碗盏,来到江边。坐船溯江而上,不一会儿来到赤壁之下。已属初冬十月,江水回落,原先潜藏水里的石头一个个冒出来,江岸突出,山高月小,已非三个月前夜游赤壁的样子。三人干脆离船攀岸,踩着山崖,拨开乱草,去寻幽境。东坡已不年轻,却身手矫健,很快爬到高处,把杨潘两位甩在身后。山石间长着虬龙般的杂树,东坡攀上枝头,仰天长啸,似乎连草木也被振动,山石发出共鸣,河谷应声而和,江上风起,撩动层层波涛。东坡一时心生悲凉和恐惧,觉得此处不可久留,招呼杨世昌和潘大临,返岸登船,划至江心,停桨任其漂流,只顾喝酒吃鱼,开心不已。
夜色渐深,酒至半酣,东坡仰首四顾,周围一片清寂。忽有孤鹤自江南方向飞来,但见黑腿白衣,翅膀张扬如两只车轮,尖厉地鸣啼着擦过小舟,往西边飞去。
三人不知是何征兆,再无兴致逗留,返船回到临皋亭。杨世昌和潘太临揖别而去,东坡入室,倒头便睡。恍惚间有位道士,身着白色羽毛做的衣服,来到床前,拱手行礼道,赤壁之游可乐不可乐?东坡答非所问道,贵客尊姓大名?道士俯首不语。东坡恍然大悟道,不用说,夜里鸣叫着从咱小舟旁飞过的白鹤,一定是你无疑。道士无声而笑,不置可否。
东坡还要说啥,兀地惊醒过来,哪里还有道士影子?推窗张望,惟见夜色茫茫,甚么也没有。东坡沉吟半晌,取过砚台,磨起墨来。墨磨好,天开始放亮,东坡铺纸,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后赤壁赋》。
赋中东坡借再次夜游赤壁所见所感,创造了一个美妙神奇的仙境。仙境离俗世不远,就在身边,关键看你挣不挣得脱世俗的羁绊,走不走得出名利场。换言之,仙境属于美酒,属于夜晚和梦,只要肯放弃功名利禄,出离尘世,酒杯一端,白鹤就有可能华丽现身,甚至变成道士,走进你梦里。庄生梦蝴蝶,借问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断定我即蝴蝶,蝴蝶即我,物我合而为一。东坡梦道士,明确道士乃白鹤,白鹤乃道士,道士与白鹤属于一回事,自己醒能见白鹤,梦能遇道士,自然已超凡脱俗,甚么名位呀,宠辱呀,早与自己毫不相干。
就这样,东坡在最困顿最悲惨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生低谷,一跃而起,登顶生命的至高峰,完成此生最重要的作品,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才是伟大的灵魂,总能在至黑至暗之时,释放出万丈光芒,穿越时空限制,照彻古今。
随着赤壁词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上苍赋于东坡的使命已超额兑现,剩下的岁月皆为余生。仿佛一路奔腾,抵达海口的汹涌江河,一下子变得舒缓起来,不用再掀巨浪。东坡的余生宽阔平和,博大包容,少了激进愤慨,多了宗教般的仁慈温厚。
这天做完农活,已属夕阳西下时分,东坡走进雪堂,由杨世昌和巢谷作陪,就着野蔬,喝起小酒来。酒至半酣,已至初更,东坡停杯起身,乘着月色,柱杖西归临皋亭。杨世昌与巢谷兴犹未尽,紧随其后,护送回家。走走停停,到得家门口,已近三更。举手敲门,家童无任何反应,只顾呼噜呼噜打他的鼾。东坡垂下手臂,但闻涛声拍岸,笑对杨巢两位道,咱们干脆到江边看江景去。
三人来到临皋亭下,面江倚杖而立,只见风住浪息,正是泛舟的好时机。可杨巢两人已困,不愿登舟,东坡也不勉强,随口作《临江仙·夜归临皋》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杨世昌与巢谷大声叫好,睡意全消,附和东坡,大声吟唱起来。连唱数遍,杨巢两人才告别东坡归去,嘴里仍在哼唱苏词。其时天色渐晓,碰上早行人,听到两人吟唱,驻足问道,莫非是苏学士所作新词?两人回说,不是苏学士,谁做得出如此绝妙词调?对方又问,你们与苏学士形影不离,怎么没见他老人家?难道真如其词所言,已泛舟东逝,寄托余生于江海?两人笑笑道,就临皋亭下那小舟,又破又旧,苏学士泛泛近处赤壁,自然没太大问题,真东逝江海,哪经得起大风巨浪拍打?
路人对杨巢两人的话半信半疑,一传十,十传百,传得黄州尽人都知东坡已泛舟逃亡海上,说不定就像秦时徐福,带着农具和种子,远渡东洋,开荒种地去了呢。一直传入正在衙门里视事的徐君猷耳里。东坡属本州谪臣,竟逃得不知去向,朝廷追究下来,该当何罪?徐太守大惊失色,赶紧退堂,直奔临皋亭,倒看怎么回事。
远远瞧见太守来访,苏迈赶紧出门相迎。徐太守也不拐弯,问苏学士何在?苏迈说,家父正在屋里睡觉。徐太守狐疑地望望苏迈,推开窗户,探头往里瞧去,东坡果然躺在床上,鼾声如雷,睡得正香。这才放下一颗心来,摇头离去。
此事传入京中,神宗甚觉好奇,要过苏词,反复吟诵数遍,不出声道,言为心声,谁敢肯定东坡没有逃避现实的动机?当即传旨徐君猷,看好东坡,别让他夜里到处乱跑,他真寄余生于江海,谁还写得出他那样妙词好文,给朕解闷?
又想起东坡外贬已快三年,如此大才,远搁黄州,是个浪费,也该召回京中,好好为朝廷服务。把想法透露给朝臣,竟反对声一片,说东坡心怀怨愤,让他回京招惹是非,实在无此必要。神宗问,东坡怨谁愤谁?朝臣们说,自然是怨愤皇上。神宗说,据徐君猷所奏,东坡贬黄以来,心平气和,开开心心,哪来怨愤?朝臣们说,东坡身为臣子,既然无怨无愤,就该反思过错,报答君恩,哪会老念叨泛舟江海,寄托余生?
东坡才高名大,远在黄州,皇上尚且念念不忘,若现身京师,君臣打得火热,其他人还近得了君侧?神宗明知朝臣心思,也只好作罢。眼下正推行新政,反对声从未断过,再多个东坡,朝堂岂有安宁之日?
徐君猷接到圣旨,亲赴临皋亭,出示给东坡,嘱道,苏学士以后还是低调点,别动不动江海寄余生,你天马行空,寄余生于江海,皇上追究下来,本太守余生往哪儿寄?岂不只有自挂东南枝,了此余生?东坡哈哈大笑道,只要食有肉,饮有酒,老夫绝不离开黄州半步。徐君猷道,好好好,待本太守忙过这阵子,一定请你吃肉喝酒。
虽说不贵不富,然有太守照顾,有朋友关爱,还有故营地出产的稻麦蔬果充饥,东坡已心满意足,觉得上天真眷顾自己。唯临皋亭朝西,热天骄阳直射,堂内仿佛火炉,热得不行。加之年久失修,屋瓦脱落,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非得移床避雨不可,实在令人烦恼。且临皋亭属朝廷三司(转运司、提举司、提刑司)行衙,一旦三司巡按莅临,苏家必须避让他处,寄人篱下,也颇尴尬。
东坡也曾琢磨过,举家迁往雪堂。可雪堂仅五间小草屋,又哪容得下一家大小近二十口?况常有各地朋友来黄探访,只能以雪堂为家,或小住数旬,或长居年余,一旦苏家入住雪堂,朋友们怎么办?难道要他们露宿街头不成?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这年冬天东坡好友淮南使蔡景繁巡视黄州,见证苏家困境,嘱徐君猷于临皋亭南边另建三间宽敞瓦房,供苏家居住。徐君猷自然应承,送走蔡景繁,立即拨出专款,筹建南房。至来年即元丰六年(1083)初夏,南房建成,苏家迁入。南房朝向西南,东坡命名南堂,且作《南堂五首》志庆。
正值春夏季节交替,乍寒乍热,身体适应不过来,病魔趁虚而入,东坡先是咳嗽不止,水米难进,继而赤眼病犯,痈疮上身。王闰之只好把丈夫关在屋里静养,不让他出门半步。
一关就是一个多月。黄州百姓心里起疑,东坡爱热闹,朋友又多,久不露面,难道真划着小舟逃离黄州,寄余生于江海去了?跑到临皋亭下一瞧,小舟仍停在江边,应该还没逃走。其时徐君猷调离黄州,说不定东坡送徐君猷去了任地湖南。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洞庭湖风高浪大,险象环生,过湖时万一出点差错,又如何是好?
东坡生死未卜,传来传去,传入京师,正值中书舍人曾巩病逝,于是朝野纷传苏曾两个文曲星已同日化去。苏曾都是欧阳修得意门徒,老师泉下寂寞,需人谈诗论文,召走曾弟子,又岂肯放过苏学生?其时神宗端碗正要吃饭,闻讯叹息道,才难,才难!悻悻放下碗筷,命人赶快查明真相。只有范镇不信,派家仆至黄州打探。东坡大笑三声,顿时病好七分,翻身下床,铺纸执笔,以实情回复范老前辈,末尾道,晚辈平生所得毁誉,殆皆此类也。
送走范家人,神宗专使也到,东坡又执笔给神宗上谢表,感激皇恩浩荡,自己身为罪臣,远避黄州,皇上还如此牵挂。末了又忍不住自嘲道: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神宗见表,哭不是,笑不是,直摇脑袋,心下暗想,看来这个苏轼真活得不耐烦,还老想着江海寄余生。(肖仁福《苏东坡传》节选连载完毕。原创作品,如转载,请注明“源于山径文学社”。)

(肖仁福《苏东坡传》·团结出版社)
作者简介:肖仁福,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20世纪80年代初做过四年中学教师,后一直在党政部门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已出版《官运》、《位置》、《仕途》、《家国》、《手腕》、《李鸿章》、《大汉辅国:霍光传》、《阳光之下》等多部小说,小说和随笔集二十多部,计一千万字。(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搏命梅山女》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