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淝水之战”的胜点
文/朱双顶
提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成语,便让人想起公元483年发生在八公山下的“淝水之战”了,号称“凭我百万兵马,投鞭江中,已足断流,怕什么天险”的前秦苻坚,竟然被东晋谢安称为“小儿辈”的谢石谢玄率领的、仅有八万人的北府兵所打败,留下了历史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自此,前秦苻坚试图效仿大秦帝国之样,在一扫北方完成统一之后,南下江南再一举吞并东晋王朝而统一天下之梦,一战之中化着流水春去也,迅速走下神坛而衰亡。而风雨飘摇之中的东晋王朝,却因此苟延残喘而得到暂时的稳固。
淝水之战的胜负之因历史已有定论,而后人以此观之的也大多为感叹之调,无非是些东晋王朝作为中华之正统,还不到亡灭之时,晋虽微弱,未有大恶,内有谢安桓冲等贤臣辅佐,是君臣相谐、内外同心;而前秦苻坚以外族入侵中原,自不量力,好大喜攻,贪心不足,既得北方,又凱觎南方,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得不到天助,是自取灭亡等等之语。如果站在当时天下大势,抛开正统之观念,以第三方视野来看,说苻坚胸有大志,有一统天下之能,也是客观中肯的。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以前秦完败而告终。今天我想说的就是对此战胜败的偶然之变。

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决定于正义的取向与人心的向背,一场战役的胜负就有了太多的不定因素,且不可以为正义之战就能保证必然之胜,那样的话,也许就会重现春秋时宋襄公之笑料,因为虎狼之徒是要真吃人的,一切正义之举在其眼里都是无稽之谈。而一些战役之胜往往有着其偶发的因素,淝水之战就是这方面的特例之典型,不妨来看一看。
战役暴发前,前秦挟平定统一北方之威,拥有虎旅百万之军,确有大举侵晋、欲图统一、经略江南之实力,虽有“天道不顺、晋国无衅、屡征兵疲”之三难,但“强兵百万、资械如山,乘我累胜,出彼垂危,何患不克”,从大势上也能说过去。秦王苻坚宣谕的“今四方略定,只有东南一隅,未沾王化”,要亲征南下,志在必得,不是没有可能的。对于众人打着天道劝阻,也只是图稳求安而已,并无实质上的可阻之由,在苻坚的“前我出兵灭燕,亦犯岁星,天道厚不可尽凭。况古时秦灭六国,六国君主,岂必皆暴虐么”之事实驳斥之下,就显得苍白无力。“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就成了前秦战与不战之注脚。
反观东晋王朝战争情况,在经桓温专权行废立之变后,朝庭已变得汲汲可危、自顾不暇,简文帝登位不及一年又撒手人寰,年仅十岁的孝武帝嗣位,在桓温死后才得由褚太后临朝,全靠谢安、桓冲等贤臣们支撑,才使朝廷稳定下来。好在谢安侄儿谢玄被起用,出镇广陵,练兵募材,造就一支所向披摩的几万名北府兵。在前秦大举南下入侵时,东晋是举国震惊,惶惶不可终日,就连谢玄也是惊恐不安,与叔父谢安对弈时,本为棋高一着的他,竟然是无心下子,连连败北。唯谢安面上镇静,安慰众人,却被桓冲说为“谢安石有庙堂雅量,可惜不谙军略。今大敌当前,尚务游谈,但遣诸不经事的少年,督师拒兵,兵又单弱,天下事已可知了,恐我辈不免左衽呢”!双方态势及力量对比之悬殊,可见一斑了。

一方以秦王苻坚亲征,率百万大军倾巢南下入侵;一方以小儿辈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任前锋都督等,督众八万,出御秦军。一场势不可避的战役,就这样在寿阳附近的淝水之滨展开了。
在这里得先说一下朱序这个人,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人,才成了此次战役东晋胜利的偶然之因,他也因此被称为“破秦的第一功臣”。朱序时为东晋襄阳守将,在太元三年前秦派军攻夺襄阳时,兵败被俘。朱序被囚送往长安,秦王苻坚听说他能够为国尽忠守节,就任用他为前秦的度支尚书,这次朱序也随军南下。朱序虽为前秦所迫用,但一心向东晋始终未变,一直在等待报效祖国之机,这真是天赐良机,心想事成。
秦军攻克寿阳后,主帅苻融从战俘中审得晋军有临阵逃脱之可能,建议不可急攻晋军而使其畏惧逃窜。秦王苻坚听其建议,将大军留在项城,自率轻骑八千名抵寿阳,派朱序到晋营招降,这是前秦在此役中所败的关键之因。此时的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志在此次战役中保晋,一到晋营之后,就给晋军将领出主意:“秦兵不下百万,若同时并至,诚不可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与战,若得败秦前锋,余众夺气,将不战自溃了。”这真是晋军此时的救命稻草,战役的发展果如朱序所说。

秦晋两军沿淝水列阵,隔岸对峙。晋军迅速采取朱序的建议,针对前秦军队远道轻敌而来、急于决战救胜之心里,利用秦军大部队远在项城之利,决定先发制敌、放手一战,派人到秦营对主帅苻融说:“您悬军深入,志在求战,却逼水为阵,使我军不得急渡,这怎么使你我迅速决战呢?不如您移阵稍退,使我军得以过河,与您一决胜负,省得彼此久劳了。”轻敌的苻融果然上当,指挥大军后撤。结果是列队如墙的秦国,一听退军的命令,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怎么回事,掉头就跑,不可复止。
早有准备的朱序,一见此情就趁机在军中大呼:“秦兵败了!秦兵败了!”这一喊可就不得了,胜似十万雄兵,吓得秦国不顾一切逃窜,这真是乱中添势,顿时一溃千里。已乘势而渡的晋军,以一当十、十当百,说时迟,那时快,刀枪并举,并力追杀。这时的天还就真的不佑前秦了,偏在这关键危急时刻,秦军主帅苻融不想竟马失前蹄,在意外之乱中失手被杀。无帅的秦军,被乘胜追击的晋军吓惊风声鹤唳,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死亡不可胜计,可怜百万大军,十死七八,就连秦王苻坚也是九死一生逃归。淝水之战以晋军完胜而收军。从此前秦一战而迅速败亡,如同一朵激起的浪花,闪现之后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曾驰骋于北方战场上的前秦军将士,终在淝水之战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得以生还呢?而东晋的胜利也只是一时之侥幸罢了。就连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谢安,在于人对弈中获悉胜利的消息时,虽仍然装着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在人前说道:“小儿辈已经破贼了!”仍无喜色,与客人下完全棋。可一转身,客去人空,他就急不可待地奔回内室,连屐齿都折坏了,可见其当时喜极之神态,难怪被人说成是“怪底当年谢太傅,欺人只是一棋枰”。民国著名历史小说家蔡东藩评说:“典午东迁,积弱已久,欲以八万士卒,敌秦兵百万久众……幸而,朱序通谋,苻融失利,谢石谢玄等得一战而胜,奏功淝水,天不亡晋,幸有此捷,何怪安之喜出望外,屐齿为折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幸哉,淝水之战,有了个朱序,才有了偶然中之必然的可能,其之策,如四两拨千斤,才使八万对百万化神奇为现实;其之呼,似决堤千里,才使秦军溃败势不可挡。站在这样的角度,对淝水之战以史为鉴,也许会有一番新的感悟:战役之胜负,有时不决定于力量强弱之对比,而决定于关键用人之处,弱者胜之所倚,以有心对无意,投之所好,胜在用奇让对方不设防而中计;强者败之所伏,因轻敌而自信,急于求成,败在自投罗网看轻对方而一发不可收。以奇用兵、兵强则灭,就这样千古流传。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