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7月25日凌晨3时13分新华社最新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问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并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引世人注目的是,问天实验舱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总重量约23吨。不仅比天和核心舱重约3吨,比天和核心舱更“强”更“壮”;而且,问天核心舱还拥有三个“独门神器”:航天员专用的出舱区——气闸舱;操作更灵巧、更精细的小机械臂;可以为整个空间站收集能量的柔性可折叠总长达56太阳翼。标志着中国空间不仅大扩容,而且展现了更大科技实力与更高的实验成果水平。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4次飞行任务,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7月24日下午14时20分,随着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冲上云霄,并于7月25日凌晨3时13分,与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的“问天”实验舱,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个实验舱,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航天器和世界技术领先的空间站实验舱。
首先,气闸舱:航天员的专用出舱区。
空间站任务开启后,我国航天员已经进行了多次出舱活动,天和核心舱上的出舱口名为“节点舱”,兼具航天器对接与停泊及航天员出舱多项功能,舱内设备、管路和电缆较多。问天实验舱升空后,航天员今后出舱活动就有了一个专用出舱区——气闸舱。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介绍,气闸舱是一个内圆外方的舱体,具有舱容更大、舱门更宽、舱内更整洁等特点。未来,气闸舱将成为整个空间站系统的主要出舱通道。
航天员在节点舱的出舱活动空间大概是七八个立方米,气闸舱可以达到十二三个立方米;气闸舱比节点舱更加整洁,舱内只配置了与出舱相关的设备,没有其他管路电缆的羁绊;舱门直径达1米,比节点舱舱门直径大15厘米。
“航天员从这里进进出出,可以更舒展、更从容,还能携带大个头的设备出舱工作,出舱能力大大提升。”
问天实验舱共有22个标准载荷接口。未来十年,在空间站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投送”到自己对应的标准载荷接口位置,“即插即用”,可以不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人工操作。

其次,小机械臂:“短小精悍”,可独立完成舱外照料。
与天和核心舱一样,问天实验舱也搭载了一个机械臂。相比于核心舱配备的展开长度达10米、最大承载质量25吨的大机械臂,问天实验舱的机械臂要显得更“短小精悍”。
据介绍,大机械臂手臂够长,转移范围更大,作业半径近10米;力气够大,简直是一个“大力士”,可以抓住并转移一个完整的航天器。
相比之下,问天实验舱的小机械臂长度约5米,承载能力为3吨,但这个“小手”的设计目的就是抓握中小型设备,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操作。
比如,它可以在不需要航天员出舱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舱外载荷的安装、更换等照料操作,可以有效节省航天员在轨工作负荷。

大小机械臂还可以组合使用,组成约15米长的组合臂,开展更多的舱外操作。“我们可以将大小机械臂视为人的两只手,互相交接东西,协作使用;也可以将两只手臂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长的机械臂,可以进行覆盖整个空间站表面的一些操作和爬行需求。”
第三,柔性太阳翼: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一个

问天实验舱所携带的太阳翼,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柔性太阳翼,刷新了我国航天器在轨使用太阳帆板的纪录。
据介绍,问天实验舱太阳翼单翼展开阵面加上一些安装结构,长度接近28米,两个太阳翼全部展开将近56米,比空间站三个舱组合在一起的舱体尺寸还要大,且一个太阳翼阵面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将有效收集更多的太阳能,为空间站运行提供充足的能源。“这么大的太阳翼单翼发电功率9千瓦,双翼可达18千瓦,日平均发电量超过430度。与核心舱交会对接完成后,可以满足整个空间站的用电需求。”

问天实验舱的太阳翼面积大、柔性也大。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宋晓光说,这个太阳翼只比衣服硬一点,而且采用了双轴控制,在舱体姿态不做调整的情况下,就能随时调整朝向。
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后,天和核心舱的一个太阳帆板将转移到问天实验舱资源舱的尾部,届时,问天实验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发电站”,为组合体源源不断地供电送能。
航天科技六院为此次发射用火箭提供了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组成的芯一级动力和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助推器等全部火箭动力系统,为问天实验舱提供了36台用于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的姿轨控发动机及其他动力系统配套产品。

航天科技六院表示,相比较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是目前为止,太空中体积最大、长度最长的单体航天器,比“天和”还要长1.3米,足有6层楼高度。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天”主要用于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将有力推动生命生态、生物技术等重大前沿科技突破。
据介绍,作为目前中国航天唯一一个能够实现地面起飞后直接精准入轨的动力产品,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对推力变化进行精准控制,将空间站三个舱段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对于发动机推力变化的精准预测和一致性分析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此次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舱段——问天实验舱顺利送入太空。三次发射中,液体动力在其间的作用至关重要。

总之,笔者认为具有:气闸舱、小机械臂、柔性太阳翼——三项“独门神器”的“问天”实验舱发射对接成功“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了崭新的新阶段。按任务计划,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随后将进入问天实验舱,展开一系全新的中国空间扩建、维护和空间实验任务,展现中国空间站的更大科技实力与更高的实验成果水平。特赋《献天寿》为评为观。
驿站空间精准兹。
是配图时。
世观飞箭展雄姿。
推力液燃驰。
喜逢“和问”苍穹会,*
华夏天威。
神门独器魅无期。
闸能臂,**
贵于斯。
注*指,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精准对接。
注**指,“问天”实验舱三大独门神器:气闸舱、可拼接小机械臂、柔性可折叠超长太阳翼。
——2022年7月25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