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省运火炬传递绥德站收火仪式

今晨(2022.7.19),5:30,我随丈夫与村干部前往绥德县石牌楼广场,参加陕西省第十七届城市运动会火炬传递绥德站收火仪式。本次城运会在榆林市举行。
在绥德县进行乡村振兴帮扶的部分单位应邀参展,我前去为丈夫所驻村的合作社参展帮忙。早出发的原因是,6:30,将对火炬传递道路临时封闭,车辆不能驶入。

天色薄阴,下起小雨。抵达那里,工作人员已在石牌楼前方为参展单位布好展位。每个展位支撑蓝色大伞一把,伞下两桌一凳,桌铺红丝绒布。展位统一。我们很快将随车所带的产品摆放好。今天参展单位共27家,另外在广场东侧,有两家体育用品企业,售卖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吉祥物及相关产品。
9:00,火炬手将抵达现场。时间尚早,我环绕石牌楼广场转一圈。首先,欣赏展位紧挨的这座名闻遐迩的石牌楼。这座石牌楼号称天下第一石牌楼,石雕图案美轮美奂。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1168块雕石、66幅人物典故浮雕组成。石牌楼正上方,为书法名家钟明善的题词“天下名州”。

牌楼南侧,广场中部东西两侧,有一对石狮王,高6.18米,长7.18米,重40吨。狮王昂首挺胸,血口獠牙,霸气十足。
广场东侧是学子大道,可抵达绥德师范。绥师是“西北革命策源地”,是齐心校友的母校。学子大道两边靠道牙位置,摆放着长达百米关于本次城运会的喷绘宣传牌。路两侧,交警已拉起警戒线,围观群众在路东侧人行道分布,人手各拿两面小旗。一面国旗,一面城运会会旗。
我在广场周侧浏览,巧遇两位大姐,我向她们打问东边这条路名时,与她们闲聊了一会。大姐从口音得知我是外来客,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绥德民间艺术,建议我学习秧歌和民歌。我说秧歌稍有接触,民歌暂不会唱。大姐建议我一定要学会几首经典陕北民歌,像《三十里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打酸枣》等。其中一位,顺口给我唱了《三十里铺》中的几句。她俩热情洋溢地介绍当地文化,其淳朴、善良、热情的待人态度,让我感动。

收火仪式参演人员均已候场,秧歌队在广场西侧进行演出前的热身彩排。彩排结束,我与其中一名演员简短聊天,她们是绥德县心连心秧歌队的,本次属于义演。虽为义演,但她们认真彩排的精神劲头十分感人。舞台现场,负责电视直播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镜头、音响、话筒进行最后调试。舞台布置人员对红地毯做全面检查和局部加固。
火炬已经上路,逐渐接近石牌楼广场。此次火炬传递起点设在绥德县地委旧址,由45名火炬手接力传递,途经文化广场、非遗馆、观云阁、千狮桥、韩世忠石雕、五龙柱、摩崖石刻、石魂广场、革命纪念馆等主要地标,最后抵达石牌楼,全程5.2公里。

8:45,统一身穿橘黄色T恤、黑长裤的观礼嘉宾,进入舞台前方的观众区。他们冒雨站立,静候火炬进场。
一切就绪。
8:59,舞台现场总指挥,倒计时宣布开始,随着他喊“54321——”年轻的女主持人随着伴奏乐,上台主持。火炬收火仪式文艺表演开始。
第一个节目是《旗袍遇上剪纸》走秀。绥德的剪纸有名,模特皆身穿白色绣花旗袍,上身套穿剪纸花型的坎肩,旗袍与剪纸结合,撞出惊艳和美丽,她们迈着整齐的模特步,人手提一盏红色小灯笼,摇曳生姿。小雨细蒙,观看走秀,眼前美得像一幅动起来的江南画。

接着是绥德县心连心团队36人的《喜迎十七运》秧歌表演。并有旱船、跑驴、丑角等小场表演,气氛热烈。
第三个节目是绥德县阳光少儿武校的队员,上台表演《啦啦操》。小演员身体矫健,动作频换,翻跟头快,激情四射。
表演结束,绥德县主要县级领导,县委书记杨文慧、县长王诚、副县长马胜云及相关领导11人上台。由副县长马胜云同志主持收火仪式。
火炬传递手——李安,恰好抵达会场。接着由陕西省十七届运动会榆林市筹委会志愿者工作部驻会副部长许佳同志,代表组委会向绥德县赠送纪念牌,由绥德县县长王诚同志,代表绥德县接受纪念牌。
接着由圣火护卫,将圣火引入圣火灯。
绥德县副县长马胜云同志宣布:“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火炬传递绥德站圆满成功。让我们欢送圣火向吴堡站出发。”
9:30,火炬传递仪式结束。火炬传递手与相关人员在舞台前方进行合影留念。领导退场。

我立即回到展位处,道路封闭很快解除。围观群众涌入石牌楼广场,参观各展位的产品。有群众上前咨询产品,我们进行热情解说。
参展接近尾声,我看到相邻展位的妹妹手上,拿着一个毛绒吉祥物。我也迅速去广场东侧体育产品展销摊点,购买了一个名叫“郡宝”的吉祥物。郡宝是本次城运会的吉祥物。榆林古称“上郡”。
四十分钟后,围观群众渐渐散去。参展单位陆续收拾各自的展品,有序离开。
今天参展并观看陕西省第十七届城市运动会火炬传递绥德站收火仪式,气氛热烈,有条不紊。尤其是负责现场直播的工作人员,很敬业。组织有序,表演认真,热情洋溢,激动人心。
感恩盛世,举办城运。传递健康,追逐梦想。群众参与,正能满满。火炬传递,快乐流淌。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副主编。用文字记录生活。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专业类文章五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