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33)
诗║李耀文
第六章~第十八节
李光弼战败史思明
安史乱八年才告终


公元七五七,唐帝李肃宗。
安史之叛乱,还在征伐中;
安禄山之子,弑父把基登。
新皇安庆绪,继续动刀兵;
唐军六十万,进剿将安征。
安禄山部将,名曰史思明。
再举叛唐旗,范阳又起兵。
支援安庆绪,天下大乱营;
唐将郭子仪,副使李光弼。
抗叛之主帅,尽忠志不移。
肃宗却忌惮,二将之权力。
派一名宦官,鱼朝恩前去。
统领剿叛军,首战便失利。
责任却推给,无辜郭子仪。
子仪遂被撤,光弼来接替;
叛军阵营里,史思明弃义。
自从反唐起,皇位早觊觎。
找准好时机,杀了安庆绪。
尔后便登基,乃称大燕帝。
亲自率兵马,向洛阳进击;
光弼抵洛阳,官员召集齐。
传达当前况,分析敌我势。
听闻敌军息,诸官心没底。
惧怕史思明,威猛之兵力。
建议退潼关,伺情寻战机。
光弼笑言道:此法灭士气。
敌我之两军,势均又力敌。
我退则敌进,不如我转移。
大军移河阳,进退两相济;
言罢便下令:洛阳大撒离。
自己率大军,河阳待劲敌;
叛军到洛阳,城空无人迹。
史怕李偷袭,不敢进城里。
河阳南筑阵,对峙李光弼;
弼乃老将军,善于设巧计。
派兵绕敌后,盗敌馬千匹。
史思明盛怒,令全军出击。
战船几百条,水路攻光弼;
前面用火船,直冲唐营里。
烧掉唐浮桥,水路被开辟。
唐军之密探,得知此消息。
快马传急信,报给李光弼;
唐军备竹杆,几百只有余。
杆头装铁甲,持杆浮船立。
火船一靠近,竹杆同举起。
顶住敌火船,保持住距离。
少时船烧裂,下沉至水底。
趁史船大乱,石炮猛攻击。
叛军乱阵营,大败而逃离。
尔后又几战,唐军皆胜利;
叛军退洛阳,不敢再进击。
此后两年内,相持无战事;
鱼朝恩谏言,唐军应出击。
肃宗纳此谏,传旨给光弼。
不顾敌强大,便将洛阳袭。
以弱击强敌,必败之战绩。
肃宗盛怒下,撤掉李光弼;
叛将史思明,得知此消息。
少了强对手,欢喜在心里。
举兵攻长安,乘胜挥战旗;
史思明之子,名曰史朝义。
觊觎皇位久,一直寻契机。
杀掉亲生父,自己来登基。
目的达到后,即位便称帝。
弑父无好果,众叛又亲离。
臣将不听唤,兵马叫不齐;
公元七六三,兵败自杀死。
八年安史乱,至此方平息。
盛唐大帝国,衰落已开始。
注: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