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雄绮 妙法自然
—— 浅谈齐白石山水画
张 天 龙
1989年盛夏,我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国画系,曾撰写一篇《我对齐白石艺术初步认识》拙文,内容主要强调齐白石 “红花墨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后来我被吸收加入“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坦率地说,当时只是粗浅的认识而已,对齐白石艺术的内涵、形式、产生的背景等诸多问题,并没有深刻和条理分析。我想目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更加详细的研读,《浅谈齐白石花鸟画艺术世界》已见于媒体,不再累赘。此篇主要以《齐白石画选》和《齐白石书画集》中山水为主、北京文物商店、北京画院藏部分山水画作品为辅,通过齐白石作品上款文,对齐白石山水画艺术进行解读。以抛砖引玉,望专家学者,同道斧正。

当今全球艺术市场空前活跃和繁荣,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画家问鼎世界艺术市场的领军人物,近年来齐白石书画在海内外艺术市场大放异彩,2017年《山水十二条屏》拍卖成交价9.135亿,齐白石国画作品已进入亿元时代。面对当今全球艺术市场中西文化交融不断深入,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齐白石绘画艺术重新认识,尤其对齐白石款文、诗词、书法、国画、篆刻等方面冷静思考,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的全面疏理,并关注他在国际绘画界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的非凡成就。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渭清,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在20世纪的中国画史上,齐白石先生是一个与时代难以剥离的特殊个案,这一个案的特殊性在于齐白石一生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他近乎百年的生命是中国不寻常的百年变革的写照,他亲身参与和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画的历史变化。齐白石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唯一杰出的画家,可谓全面性的绘画天才。他工写兼能,山水、人物、花鸟、虾蟹虫鱼兼长,而且工印、能书、喜诗。青年时离家远游,加上他为创作而“五岀五归” 的游历生活,使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社会贤达,名士画家。他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一生创作数万多件作品,国内现存不到二万件,其余毁于战火或流失海外。齐白石作品给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遣产,特别是给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增添了最为华美的篇章。

毕加索(1883――1973年)曾说:“ 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1956年6月台湾画家张大千前往西班牙拜访毕加索,毕加索三次拒见,第四次才见张大千,见面时毕加索不说一言,却搬出一捆自己临摹齐白石的画给张大千看,大千看完画作后,毕氏才对张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神奇呀!齐先生仅用水和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而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得!你们千里来欧州学画,不跟齐白石学,不知道中国人心里是怎么想得?” 毕加索在世界各国办过数次画展,生前没有到中国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可以说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比西画的难度要大,中国的文化讲哲学观。”(王志坚)齐白石的山水画题材大部分来自生活,多画自身经历的景色,以平远为主,山雄水奇,从不画崇山迭嶂,朴素平凡中洋溢着情感诗意,精神寄托。齐白石山水画在其绘画作品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他的山水皴法,有时简笔披麻,有时用米点。由于齐白石对篆刻研究深刻,他的山水一扫“四王” 的“土馒头” ,虽平凡小景,经过经营位置,画面十分新鲜、耐看。看他山水画作简单之简单,却层次交融,寥寥几间房屋却错落有致,有路必通达,有水自有源。如小品《日出图》,远景以大笔淡墨横扫江面,晨雾没退,一轮红日由东方升起;中景左边部分是块绿色小岛,近景只画一叶孤帆;浩淼的江面与三度空间简单到无以复加,以“少少许”的笔墨胜“多多许” 。如果不是来源生活和画家艺术修养深厚,是达不到这样高的艺术效果的。又如他画《腾王阁》,近景只画楼宇与配景的房屋顶部,中景是树林,远景是大山,这种构图就在今天也是现代摄影的绝好镜头。齐白石六十岁后山水风格更加成熟,他在乙丑中秋创作的十二幅通屏,景物极平常,一条流泉在秋林中流淌,通过几间楼阁脚下,再经莲花池中的两间水榭,远处仅一座木桥,构图独具匠心。齐白石山水画中雪景、雨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别具一格。在题雪山画中说:“余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今冷庵先生一日携纸委画雪景。余与山水断缘已二十余年,何能成画。然先生之来意不可却,虽丑绝不得已也。戊辰冬十月,齐璜记。”他六十岁时为胡佩衡创办的《画刊》所画的《雪景》,枯笔勾勒,一笔一墨一色不施,借地为雪,焦墨写双松,淡墨笔染,红衣老者执仗独行,自然生动,古朴浑厚,气象高古……齐白石十分重视传统,但不被传统所囿城,而且“钻进去又打出来。”李可染的艺术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受齐白石影响,可以说和齐白石一脉相承。
齐白石山水画技法堪称一绝,犹如初唐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齐白石对自己山水画信心百倍,窥其在山水画中的款题便可见一斑:“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如此奇拙,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妄也,白石老人并记。”他在题巨石图中云:凡作画,欲不似前人,难事也,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若似周少白,必亚张叔平。余无少白之浑厚,亦无叔平之放纵。丁巳七月二十四日三百石印斋主者画,时杨潜庵、陈师曾、张正阳及葆生五弟同观者,凡四人,濒生记画。齐白石确实钻进了传统,而且又从传统中打了出来。1932年徐悲鸿编选作序的《齐白石画册》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齐白石认为生活与传统后者为前者服务,他告诫弟子(李苦禅)、儿子(齐良迟)、孙子(齐秉声)等说“十年栽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齐白石晚年常以篆法画家乡山水,如《白石旧屋图》、《茅舍春光》等等。白石老人在画《华山图》中题句:“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尚未消。马上惯为山写照,三峰如削笔如刀。
齐白石画过一幅《渔村夕照》(画选P2图),更是绝妙,妙在他没有画“独钓寒江雪” 的高人隐士,而是将普通渔民作为主角,他憧憬着自食其力的平凡生活。你看:画面上两间茅屋,两只渔舟泊在岸边,屋后群山环抱,屋旁杨柳依依,林间晾晒着渔网,远景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际;近景湖水荡漾,有轻风吹拂着湖水的感觉,水面仿佛带雨含烟,倾洒岀白石老人对乡土的眷爱之情。题款为:“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门外有斜阳。”

《山水四屏之一》(书画集P51图)这幅作品群山中一二房舍,两组松树分布得当,头绪井然,细节之处,尤为精妙,松叶的穿插即势成行,清隽潇洒,毫无做作,枝叶间粗细相参,疏密相间,纵横相交,长短相错。款文:“徐徐入室有清风,谁谓诗人到老穷,尤可铺张对朋友,开门长见隔溪松。壬戌年四月白石山翁并题。”此作创作于1922年,从诗文知道白石认为住在河边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早晨起来清风入室,养心;还可看到到河对面的绿色松林,养眼。谁说诗人住在此地年老贫穷,其实很富有,他人享受不到这种养眼养心的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色。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意境、画境是建立在诗文之上的,齐白石心中的郁勃之气,通过诗文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从画中能体会到老人与自然的默契交心,领悟到他神与物遇的精神投射。

《雨归图》(书画集P61图)乃是《齐白石画集》封面作品,为斗方尺幅。齐白石用有节奏的笔法写近岸右边下部一组被雨水淋得似树非树的树林,读者已看不清树的形态,但明确可辨;中景、远景的湖面勾写的水纹由近至远,岸上一撑伞老者冒雨向树林前行,是回家抢收被雨淋的粮食衣物?还是赶往何处?给读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山水》(书画集P65图)意境更佳,竖幅,前景下方一组杨树画得错落有致,地面用浓、淡墨点山水,中景用乱柴皴画三座山头,山脉走势各异;特别是左边远景山头横进画面,其险峰峻峭斜升而出,如神来之笔;远景用淡墨勾写五个山头,笔墨十分简炼,一到二笔括之,此作使近中远景融为一体。右上面题行书长款:“余重来京师,作画印多,初不作山水,为友人始画四小屏,褧公见之未从,多笑,且委之教。此画法从冷逸中觅天趣,似属索然,即此时居于此地之画家陈师曾外不识其中之三味,非余狂妄也,濒生记。”此款文详细记述白石老人重返北京,多画花鸟和给人刻制印章,而少画山水画,初画山水追求八大山人冷逸画风,不被京人认可,反被嘲笑,而只有友人陈师曾识得其中三味和他创作山水画艰辛之经过。这种直破古人的奇思别想正是齐白石的修养和胆识的体现。这幅山水确是齐白石山水画精品力作。

《清波扬帆》(书画集P64图)此作条幅,近景画一柳树,柳枝迎风飘动;中景一艘满帆船,正在波浪中前行,墨船白帆,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水纹从近至远,画得轻松有层次感。左上部三行书款:“一日晴波山万重,柳条杂繁故人逢,劝君莫到无边岸,也恐回头是此风。宋若夫人清正,齐白石山翁画并题。”从款文知此作系为宋夫人所画,据分析,作品有可能作于抗战期间,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出现不少汉奸和亲日派,白石老人劝诫一些人不要走错路,走错路要赶快回头,总有一天大家会相逢的,回头是岸,走上光明顺风的道路。”

《山水》(书画集P63图)款文是这样写的:“前时春色发今浓,红杏开花烟雨工,清福无声寻不见,何人知在此山中。宾丞将军雅正,齐璜并题。”此作诗堂:“示悉前赠车票已寄回,南寄犹未到,儿辈已电促来京矣。想吾家必寄回京。今又赠车票,甚感!甚感!山水画乃璜得意作,公见之喜即以奉赠廿五图壁。还请查收为幸,今日公来舍,璜已出矣,殊属欢然,家人稍安顺时,当奉谒也。即请,伟安于宾臣将军。儿辈承赐差事并乞再赐徽章以便乘车,齐璜上。”此作为中堂加诗堂,从款文中知,此画是赠给宾丞将军的。画中画了几间坐落于山水中的房屋,屋前屋后都开满红杏、桃花,纯世外桃源环境。中景春山笔墨混沌、苍茫;远景风云飘忽不定。白石先生通过诗文奉劝将军享受平和的生活。诗堂款文讲述和宾丞将军的交往,将军邀请白石前往府上作画,寄赠车票到湖南老家,白石没有收到,家人一定会将车票寄来北京,将军又登门邀请,再送车票,不巧白石外出,将军看好其一幅山水佳作,白石已经寄赠,请查收,并谦虑的说供初五、十五图壁。答应适当时候前往将军府上拜访,对将军安排子女工作和惠赐乘车徽章,深表谢意。这段文字说明齐白石和将军的关系深厚,以及对友人帮忙的感恩之心。

《补裂图》(中国书画报•总669期第4版)。作品画于1943年,农历癸未。画幅中下部中锋写出三株老松,松枝互相穿插,缠交,连成一片,向左下方伸长趋势。松杆、松枝、松针变化多端,似苍龙腾飞,似巨蠎飞跃。松荫下一户人家,瓦房、围栏、隔扇、门窗,房内主妇坐在桌子旁,正在聚精会神的修补一件衣服。一件白色大褂平铺在桌上,剪刀放在桌边,主妇歪着头,手拿针线考虑怎样将衣服补得更好,主妇神态安祥,动作逼真。没有生活或没有致细观察生活是画不出这种场景的。远山用石青色阔笔挥写,突出春山的形态和气势,增强了层次感。左上部篆书“补裂图” 三字 ,接着四行书字款。款文:“步履相趋上酒楼,六街灯火夕阳收。归来未醉闲情在,为画妻家补裂图。前四年之诗,今始作此图第四句,图字本初字。少怀仁弟两属,八十二岁齐璜。”画幅右下方铃白石老人压角名印“人长寿” 。款文进一步点出《补裂图》的创作背景。

齐白石的山水画集中作于五六十岁前后,多画经历的景色,以平远为主,从不画崇山迭嶂,朴素平凡中洋溢着情感和诗意。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境”, 更没有热衷红尘喧闹的“俗境”,其构境平淡中见奇拙,笔力多重而朴拙,着色鲜艳单纯,重墨线刻画,远景以淡墨染过,没骨无皴。齐白石不欣赏工细的山水画风,主要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山水意象。白石老人在杯花画中题款说:“作画最难无画家习气,即工匠气也。前清最工山水画者,余未倾服,余所喜独朱雪个、大涤子、金冬心、李复堂、孟丽堂而已。”题诗曰“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他画山水极少寓意,不特别重视笔墨表现,用笔偏于刻露硬挺,具有率真明快的风格,这与其诗书画印全能和文化素养有一定关系。其学传统图式技法而不为所拘,以书法、金石入画传神写意,刚直朴素的个性敢于创造,宁静大方而不事雕琢,一片田园气息兼有文人与民间趣味,却成就了其山水画中的现代感。”
齐白石山水画“山雄水绮,妙法自然。”

文献资料
《齐白石画选》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 齐白石书画集》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张天龙,工艺美术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民建中央画院院士,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篆刻勒石于昆仑关风景区天然巨石之上。刻石肖像印被《书法报》誉为“是继承和发扬中国肖像印贡献者之一” 。淮安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方寸大象》《画家张天龙》,江苏国际频道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