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止 若
俗话说:“人比人,活不成。”意思是说,人跟人没法比,不比不惙气。然而“人不争食眼争食”,谁不想比别人活得更潇洒?可见“比”是人类一种主观能动的自我参照及鉴别,通常可以理解为照葫芦画瓢却要比人强。人活世上不可能不跟别人比,力求上进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的本质却在于跟怎样的人比,且怎么个比法。
比如阿Q 吧,在很大程度上,他那“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都是“姑妄而比”的结果。“比”在阿Q 的灵魂深处根深蒂固,其比法主要有三:
一是跟别人“比”虚妄的过去。自己就连生计都成问题,却大言不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且不顾“未庄老例”,见赵太爷活得潇洒,说自己从前也姓赵,以至嘴巴挨了赵太爷的打,虽在未庄出了名,却至死未入“赵氏郡望”。
二是跟别人比无聊的现在。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却认为别人“还不配”。看见王胡在墙根赤着膊捉虱子,自己身上也痒起来了,于是同王胡比谁捉的虱子多,咬出的响声大。而进了几回城,不知自卑,反而更自负,觉得城里人把未庄那种“长凳”叫“条凳”十分可笑,未庄人比城里人强多啦。
三是跟别人比渺茫的未来。“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种比法就像“人生本虚无,却硬说自己是好汉似的”转移希望,希望其实还“在田野上”。
由此不难看出,阿Q之所以窝囊一辈子,是因为迷恋虚妄的过去,沉醉于渺茫的未来,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跟人比这比那,以至“精神胜利”支配了他的整个人生。
记得我曾说过,社会生活是人的舞台,人是社会生活的演员,人在社会生活中选择比较,也在比较中选择社会生活——生旦净末丑,吹拉弹敲,唱念做打,人都无不有意或无意地尽情扮演着某个角色。也就是说,生活所迫和社会分工,权可视为时势造人。人的成败得失包括生活情趣都源于自我与别人的角色比较,同时这种角色比较中的被认可或被否定,最终都会导致思想情感的虚无。
不过现在看来,“比”却是一种强烈的“五子”竞争意识。至于怎么个比法,则要先看会不会掉脑袋,其次的要琢磨会不会丢掉饭碗子。否则,如果万一想比的话,那你倒不妨跟阿Q比比自己的过去。你说呢?
(原载2020年12月9日《松原日报•读书周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