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歌(132)
诗║李耀文
第六章~第十七节
杜甫一生写诗史
世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生。❶
杜审言嫡孙,唐代之诗圣。
李白好挚友,诗歌负盛名。
诗史说李杜,二人之合称;
杜甫少苦读,经纶装满胸。
游历半天下,知俗晓民情。
岁至三十五,才进长安城。
出仕无门第,困顿十年整。
谋得一小吏,勉强可维生;
杜甫亲目睹,权贵与豪庭。
生活极奢侈,百姓之困穷。
朱门酒肉臭,珍馐随手扔。
路有冻死骨,穷人不聊生;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生。
杜甫始流亡,颠沛又飘零。
曾被叛军俘,冒险得逃生。
官职左拾遗,乃是肃宗封;
公元七五九,杜甫弃官俸。
离开唐京都,一路向西行。
深切感受到,安史殃百姓。
朝廷为平叛,到处去抓丁。
经过石壕村,投宿一百姓。
家中有三子,全部去当兵。
只剩老夫妻,还有一孩童。
深更半夜里,官兵入院庭。
老夫跳墙跑,老妇开门迎。
壮丁没抓到,老妇抓军中。
杜甫亲眼见,这幅悲惨景。
写成《石壕吏》,揭露黑暗情。
三吏与三别,出自于诗圣。❷
杜甫亲身历,大唐之朝廷。
盛极而转衰,几乎全过程。
其詩多涉及,动荡之民情。
政治之黑暗,百姓不安宁。
被誉为诗史,世人尊诗圣。
漂泊在湘鄂,贫病了残生。
注:❶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❷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