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荷塘,妙笔圣手
——赏读朱自清之《荷塘月色》
陈守印
酷暑夏日,懒于外出,只好蜗居宅家,饮茶赋闲,偶翻书籍,《荷塘月色》四个大字赫然眼前,留住目光,细读则肃然,慢品则有敬!
《荷塘月色》是一写景散文,作者于1927年7月搁笔成文。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式是:大革命失败,蒋氏集团穷凶极恶地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政治黑暗。朱自清作为有识之士的民主人士,在现实面前,他徬惶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或是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觉得这两条路他都走不了了,唯一的办法是“暂时躲避”。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这种心情在文章中有所流露,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这种企图超脱现实的思想自然是不对的,但不满现实的一面还是要肯定的。作品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与孤高纯洁的明月,就是作者自己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象征,而《荷塘月色》在社会上广泛的影响,不只是它的深刻的思想与精神内涵,还在于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艺术表现技巧其一:
事物描写的细腻和周密
作者没有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写”,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分剖为两个部分,一是月色下的荷塘,二是荷塘上面的月色。前者重点来写荷塘内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由于作者把完整的荷塘月色景象巧妙地分解开来做了两次描写,所以能够把这景象描写的很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的时候,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月下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翠盖满塘的整体荷叶的茂密,以“亭亭”、“裙”写出摇曳多姿的个体荷叶的秀美,以“点缀”来写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来写荷花的体态和神情,以“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来写荷花的艳丽色泽;然后,再写月下荷塘的微风,微风一拂,送来“缕缕清香”,微风轻漾,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的时候,作者也作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倾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这样就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就又很自然地写出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作者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把描写对象分剖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加以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得这篇作品的描写特别细腻和周密,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艺术表现技巧其二
情景交融,虚实相衬,绘景与写意紧密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行文中,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径,以对荷塘月色景物的描写为纬,来构思谋篇,写景与抒情结合得很自然,很和谐。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清淡的。“蛙声”、“蝉鸣”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了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处在一个险恶复杂社会环境下希求一个宁静闲适的愿望。这种景与情的完美融合,既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又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忧伤与哀愁。
艺术表现其三
结构严谨,行文精密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他孑然一身夜游的原因,是因为心里“不宁静”,要到满月的光里“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去走走,来排遣苦闷,这就开启了全文。然后,以“一路行去”为线索,从小路到荷塘,从踱步默想到停立环顾,由塘中的荷到荷上的月,由近处的树到远处的山,乃至高处的蝉鸣和低处的蛙声,都随着荷塘月色的秀美画卷的徐徐展开,逐步展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用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荷塘四周路上的“另有一番样子”,也用详尽的笔墨描绘了荷塘月色的“另有一番样子”,更用浓重的笔墨写了作者自己心情的“另有一番样子”。对荷塘月色的的欣赏,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于是笔锋一转,来着力写作者的凝神遐思,也似乎“另有一番样子”,时间上溯到六朝,地点转移到江南,通过古诗词表现故乡的采莲旧俗,来进一步寄托自己深沉的情思,形似松散,实则神聚。文章结尾处自然从容,笔墨周到,以“轻轻推门进去……”与文章开头的“带上门出去”相呼应,完美收笔结束全文,余意无穷。
斯人已乘黄鹤去,“荷塘月色”著千秋。
附: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1948.08)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於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散文大家,诗人,学者。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毀灭》,引起当时诗界广泛注意,继而写出著名篇章《桨声灯影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其后《背影》一文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教材,《背影》与《荷塘月色》等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早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