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老国槐话说山坡村的发展史
文/李志华.
新安县作家协会.2022.7.24
这是老国槐树仙
这是21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山坡村。
我是生长在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行政村山坡自然村的一棵老国槐树,具体位置目前仍长在曹家曹八子家的大门外,我有多大年龄?说实话我也记不准确了。倒是今年6月份,新安县人民政府委派县林业部门专家,给我测算,给出了我的年龄是438年,编为“二级古树”,且制牌挂树,责成有我的邻居曹八子管护。这也体现到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了!
既 然我老国槐在山坡村生长了438年了,那应该是1583年即明朝末期,我就在咱山坡村生长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我老国槐已经历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而生长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我是看着咱山坡村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所以说,我有责任和义务给乡亲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说说咱山坡村的发展史。为了系统全面介绍,我老国槐就分九个方面来话说一下山坡村的发展史吧。
一、我老国槐就先说咱山坡村的人口发展史。
就目前的山坡村人口已发展到300多人。而人口具体分布的情况是:李氏家族人口第一,王氏家族人口第二,曹氏家族人口第三,武氏家族人口第四,唐氏家族人口第五,杨氏家族人口第六。而各个家族的具体来源是:曹氏家族来山坡村最早,听曹氏家族的族长说,他们曹氏家族是来自于孟津县,在这里生活最少有200年靠上。由于曹氏家族最早到来,所以说,有的专用军事地图上,就把当时的山坡村叫做曹坡;李氏家族来源于山西省洪桐县,先居铁门镇庙头,后居南李村镇张村,最后才来到山坡;王氏家族来源于新安县城关镇火虫驿;武氏家族来源于分为两处,一处来源于外县先住南李村镇仙桃村,后来到山坡,另一处来源新安县曹村乡(今青要山镇);唐氏家族来源四川省;杨氏家族来源于山东省。
目前,山坡村的六大家族虽然来源不同地方,但能够和睦相处,共同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山坡村的大发展。
二、我老国槐再说说咱山坡村的经济发展史。
纵观我所经历的四百多年历程,可以这么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山坡村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而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一家一户,没有土地的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收获后给地主交租粮,或者直接去给地主家扛长工、打短工,以挣些钱和粮食来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农业这一块,先是实施“土地改革”,把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咱村没有土地的农户种;五十年代初,又组织咱村的群众走上集体化道路,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群众在一起劳动,生产队给记工分,然后按照得工分多少分配劳动产品——小麦、玉米、红薯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土地又分给农户种,交了公粮后,所有劳动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这种经营模式一直实施到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咱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1)、主要表现在就村发展工业。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咱村的三下生产队建成机器制作红砖厂,厂长是李社会,群众在厂里上班,按考勤多少开工资;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仙桃行政村招商引资东北人,在咱村东北部开仙桃煤矿,大部分群众开始在煤矿上班,挣工资,经济收入有了大的增加;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通过王组的王亚飞介绍,由新安县一家公司进驻咱山坡村北部的大洼工业园区,从事玻璃加工生产。目前,咱山坡村已有群众在那里上班,收入还算可以。
(2)、表现在发展家庭养殖业。在此方面发展好的有李留民、王宽子、李会平、曹大军,李楼子,他们大部分主要是采用圈养方式养羊,李楼子主要养猪,经济效益也不错。在家庭养殖业方面李留民是个带头人。
(3)、表现在发展个体商业。在此方面大胆尝试的有李社会、李楼子等人,尤其是在仙桃煤矿开办时,他们的生意还是很好的。
(4)、表现在外出工作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咱村的年轻人或者考上大学到政府部门当干部,或者直接进公司当工人,或者到大城市打工,或者到城市里自己开公司、包工程,他们的经济收入都很理想。
在这外出工作方面有大作为的主要是:
王 乐 他考上大学后,在政府部门当干部;李智勇 考上大学后,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
李文君 考上大学后,在江苏一家国有企业做设备管理工作;
李文伟 考上大学后,在上海一家大企业做环保管理工作;
曹拥飞
山坡村三上组人,出生于1991.10,2016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7参加工作于南李村镇第二中心小学至今。
曹拥飞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学校的体育工作,组建校足球队,,并连续四年代表南李村镇参加县足球联赛,取得优异成绩;他自编学生足球操一套,深受学生的喜爱;连续两届组织策划校运动会,得到县教体局领导的关注和指导;近两年任教三年级数学,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并于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获得南李村镇第一名,下学期获得南李村镇第二名。
由于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创造性地工作,成绩显著,他先后荣获了“南李村镇体卫艺工作先进个人”、“南李村镇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鉴于曹拥飞他以一流的成绩为家乡争了光添了彩,有力地促进了山坡村的大发展。所以说,曹拥飞可以称得上山坡村青年人的榜样。
王超杰
山坡村三上组人。
近几来,他多方筹资,在新安新城创办了高科技小学生学习机研发制造公司——洛阳宇僮培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他卓有成效的管理之下,他的公司由小变大,做大做强。目前,他的公司已发展到省会郑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大朋 山坡村李组人。早年,因家庭贫困,他初中毕业后,就拜师学成打石头和磊石墙技术。后到郁山煤矿干协议工,主要在矿井下干磊石墙的工作。前几年,因年龄大的缘故,再次回村。 他善抓机遇,发挥自己磊石墙的特长,组建了仙桃村磊石墙工程队,外出承包磊石墙工程,刚开始用乡亲们10人以下。随着工程业务量的扩大,用人逐渐增多,目前已用乡亲们达30余人,对乡亲们从不拖欠工资,乡亲们对他所开的工资也很满意。
目前,李大朋带领工程队的同志们,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奋战在新安、渑池、宜阳有关磊石墙的工地上,完成一项工程,树立一座丰碑,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当前党和国家所实施的“乡村振兴”宏大工程中,他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也提高了山坡村在新、渑、宜三县的知名度!
三、我老国槐再说说咱山坡村的政治发展史。
从我老国槐经历的“四个朝代”国家对农村管理来看,基本上都是把农村划分为若干个小单位,每个小单位选出或者安排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管理,一个村再安排一个人总负责,若干个小单位的管理者要负从村庄总负责人的管理。基于这种管理模式,我老国槐就仅说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山坡村的政治发展史。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坡村还是一个大单位,当时的村干部有王秀锋、李金华、李发全等等。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党和国家提出了“奋斗目标”和“三面红旗”,咱山坡村当年的男女青壮年都响应国家号召,或去李村林庄参加修水库大会战,或去新安县城关上河参加大炼钢铁;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就只剩下老人和妇女,为了节约时间、人力,村里又响应国家号召,在目前李组居住区李瓮子家的院里,办起了农村食堂,在村里参加农业生产的群众都到村办食堂去吃饭,这种方式和今天的企业职工食堂差不多。这种吃食堂饭的吃饭方式大约持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才结束!村里食堂结束后,群众又开始了一家一户的吃饭方式,这种吃饭方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咱山坡村以自然村的方式并入到仙桃村,当时的仙桃村叫“仙桃大队”,咱山坡村有一个管理单位分为三上生产队(由大部分李氏家族、曹氏家族、还有少量的王氏家族共同组成)、三下生产队(由王氏家族、部分李氏家族、少量的武氏家族共同组成)的两个管理单位,每个生产队由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委员(包括一名妇女委员)组成,大约一个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有 5—7人组成。三上生产队的队长有李发全、李建到、李玉子等担任,会计有李要子、李狗毛等担任,委员有曹小留等担任;三下生产的队长有王联合、王玉玺等担任,会计有王伟子、李石碰等担任,委员有若干人担任。与此同时,在仙桃大队的领导班子里,咱山坡村里也有人担任干部,这有利于在大队决策规划中,能够考虑到咱山坡村的利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仙桃大队领导班子里担任干部的有:王秀锋(新中国仙桃大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关于他的任职《洛阳市村志通览》一书中有记载)、王书乱(曾担任仙桃大队大队长)。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对农村的管理模式有了改动,把过去的生产大队改为村,即仙桃大队更改为仙桃村,生产队更改为生产组,村里干部由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会计、若干委员组成,生产组由组长、会计组成,而生产组最后仅保留组长一名干部。这样以来,咱山坡村由原来的两个生产队更改为三上生产组(简称三上组)、王家生产组(简称王组),李家生产组(简称李组),三个生产组。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自然会联系到咱山坡村颇有三国鼎立的局面。那王组如当年的吴国,占居山坡村的东南部地区;那三上组如当年的魏国,占居山坡村的大部分地区;那李组如当年的蜀国,仅占居上山坡村一少部分地区。三上组的组长先后由李玉子、李建到、曹念收、曹民子、李二寿担任,王组的组长先后由王改姓、王建红、武光收、王森子担任,李组的组长先后由李赖毛、李会楚(任李组第一届会计)、李小碰、李兴顺、李社会担任。与此同时,在仙桃村领导班子里,咱山坡村担任村干部的有:王金星(曾担任仙桃村党支部书记)、李狗毛(曾担任仙桃村的会计、村主任)、王改姓(曾担任仙桃村委员)、李会平(目前担任仙桃村监委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咱山坡村的群众除在大队(村)、生产队(组)担任干部外,还有人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们分别是王秀锋、王玉玺、王书乱、王金星、王晓东、王楠,李狗毛、李志华、李松、李文宾、李念党、李焕、李亚歌、李布景、王 乐等等。
四、我老国槐再说说咱山坡村的文化发展史。
从我老国槐经历过“四个朝代”的农村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咱村的情况和其它村的情况基本上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不可能接受学校教育,他们长大后大都是“睁眼瞎”(指没文化不认识字),只有少数家庭好的孩子才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有文化。
所以说,这里我老国槐仅说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咱山坡村70余年的文化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实施了“土地改革”,家家户户分得土地,生活有了保证,全村的家长才有能力,送孩子进学校读书,学习文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咱山坡村还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得到仙桃村去上学,读书学文化;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咱山坡村才利用农户李明子家闲置的半坡土窑洞,建立起来山坡小学,老师刚开始是仙桃大队派来的仙桃村侯银奇,后来有咱村的曹建章接任,再后来咱村的李建兴中学毕业回乡后,由他担任老师,入学学生也才逐渐增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入学学生人数的增多,一孔土窑洞的教室已满足不了学生上学的需要,经村里协调,占用了李星子家闲置的瓦房当教室,老师也增加了一人,他就是王建松,王建松参军后,由王应荣(王东子的父亲)接任。由于班级多,老师少,只有合年级教学,简单地说,一、二年级在一个教室(老师先由王建松担任、后由王应荣担任),三、四年级在一个教室(老师是李建兴),一个年级上课时,在同一个教室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做作业。
为了彻底解决没有教室且教室紧张的局面,经仙桃大队研究决定,大约从1972年春—1974年春,在咱山村的高家坟南大(即今天保留下来的山坡小学)耕地上,建成一所山坡小学,建设具体分工是三上生产队、三下生产队,在规划好后的耕地南北上,各建一个砖拱窑当做教室,中间空地做校园用,学校从1974年春季开学后投用。紧接着,两个生产队合作,又在新学校的东部空地上,盖起一个瓦房子当做教室,学校组织师生去郁山坡捡回石头,有两个生产队组织咱村的石匠垒起了院墙。这样以来,山坡村才有了自己的学校。与此同时,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多,学校又增加了一名教师叫王跃进,学校对合年级教学做了调整,学前班一年级合班一个教室,任课老师是王应荣,二四年级合班一个教室,任课老师是王跃进,三五年级合班一个教室,任课老师是李建兴。关于任课老师,后来又进行了调整,王东子、李立子、李民子都到学校当过老师。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山坡村文化教育最辉煌的年代。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山坡村新生人口的急剧下降,最后咱村小学被迫停用,学生只好去仙桃小学上学。
从另个角度上讲,咱山坡村的子弟所受的教育和文化也是分着层次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山坡村的子弟所受教育大都能够完整地接受到初中教育,拥有初中文化。那个年代,咱山坡村的子弟读高中的人仅有10人以下,能上大学的人仅在5人以下(如王乐、王会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安县的高中教育开始普及,到了本世纪(21世纪)初,新安县的高中教育已全面普及,全国大学教育也开始全面普及开来。这样以来,咱山坡村的子弟才有机会接受高中、大学教育,拥有高中文化、大学文化的人数逐年增多。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在“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号召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格言的感召鼓舞下,吃尽没有文化苦头的山坡村的家长们,展开了“加大教育投资供孩子上学成才”的竟赛,教育引导孩子们:刻苦学习,争上大学,学有所成,报效家国。出现了如李智勇、王晓东、李文宾、李焕、李亚歌、李延杰、李文娟、李永奇、李九一、李文君、李文伟、李文娇、曹拥飞等一大批的大学生。特别是李星子、李志华、李大朋、李庆子等人,不管自己受多大苦做多少难,千方百计,供自己的孩子都上了大学,拥有了大学文化,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庆子的孩子李延杰考上研究生,硕博连读五年,高薪就业,目前已担当起国家振兴之重任。这是国家之幸运!更是咱山坡村的骄傲和自豪!
五、我老国槐再说说山坡村的军事发展史
从我老国槐经历过的“四个朝代”国家军事行动来看,咱山坡村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历朝历代,咱山坡村的发展都与国家军事行动有关,这就决定了山坡村的军事发展。
为了叙述好山坡村的军事发展史,我老国槐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讲清楚山坡村独有的军事发展优势。
如果从局外来看山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正好处在新安县四大山系的郁山山脉东南坡下,所以,人们便把这里叫山坡。郁山自形成以来,山高陡峭,树木茂盛,很适合藏兵打伏击战。而山坡村的东部又有普陀山迎面。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山坡村是处在东西两山之间的。与此同时,山坡又处在连接新安和宜阳的交通要道处,村东部和村东南部是中国河南南北走向的S242省道必经地,更是新安南部东西大动脉走向的铁磁路经过地,并且这两大公路在这里交汇,交通位置相当优越。从另一方面来看,山坡村南北面是岭,西和西北面是山,而它自西向东地面开阔,如马蹄状,似盆地,且土地肥沃,气候属于温带,夏秋两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很适合农业生产,粮多优质。这一切都为军事发展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其次,详细叙述好与山坡村有关的国家级重要的军事行动。
秦朝末年,刘邦从家乡沛县(今江苏丰县)起兵,一路向西攻打秦朝都城咸阳途中,曾经过咱们新安县南李村镇的十里、挂沟、刘邦村,后占咱山坡村西北部的郁山山顶北部,刘邦在此处召来了军事会议。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后,人们便把他在郁山山顶开军事会议的地方称做为“汉王台”;
隋朝时,隋朝大将韩擒虎曾在咱村西北部的郁山山顶中南部,建立石头山寨,用于军事防御。后来,人们称之为韩擒虎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家乡的老前辈革命英烈侯步云曾在咱村西北部的郁山南麓角下的郁山堂(寺庙),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做出了“武装暴动,建立以郁山为中心的豫西革命根据地,用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武装”之重要决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日本攻战洛阳,咱新安县沦陷,日本鬼子也来到咱村进行大扫荡,给咱村当时的群众带来了战争之苦。于此同时,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李家钰司令员率军在咱新安县的金斗山、云梦山、象山、牛心寨进行艰苦顽强抗击,他们在咱新安县完成“新安阻击战”任务后,撤退途中,曾经过咱山坡村的东部和东南部的新宜大道(即今天的S242省道),当年咱村的前辈们义务给李家钰部队带路;
新中国成立后,驻扎在咱新安县杜家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多次在咱山坡村西北部的郁山南麓角下拉练,进行军事演习,为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足够证明了咱山坡村在国家军事行动中的重要地位。以上这些在山坡村附近的国家级军事行动在《新安县县志》、《新安革命史》、《新安革命故事》等书中都记载。
最后,简叙新中国成立后山坡的军事发展。
由于咱山坡村有着浓厚的军事文化底蕴,当代咱山坡村的青年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热爱军事,向往部队。先后有李百岁、王玉玺、王金星、王建松、李二寿、李松、李小利、李振锋、曹智军等优秀青年走进军营,站岗值班,保家卫国,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奉献国防之歌。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
在这里,值得称赞的是:
李百岁 他中学毕业,参军赴祖国大西南边疆西藏拉萨军营。由于他苦练杀敌本领,创造性地工作,终使他从一名士兵一直晋升到部队团长。后复员转业,被组织上安排在洛阳市南区一家大企业工作,他发扬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团结领导和同志,努力工作,为开发洛南新区做出了特殊贡献,曾受到了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也为咱山坡村争了光添了彩;
王玉玺 他高中毕业,参军赴东北大兴安岭军营,是一名优秀的铁道兵,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工程连排长,军龄在五年以上。他复员后,在仙桃大队曾担任民兵营长,在三下生产队任队长,他充分发挥在军营干事认真果断的特长,为家乡的大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他曾多次被李村公社、仙桃大队嘉奖;
王金星 他中学毕业,参军赴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军营,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他曾担任仙桃村党支部书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家乡仙桃村的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多次受到南李村镇党委政府的通报表彰。
六、我老国槐再说说山坡村的生活发展史
从我老国槐经历过的“四个朝代”来看,截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那三个朝代,无论是明朝、清朝、还是中华民国,都没有解决好群众生活的问题。尤其是咱山坡村的百姓,用“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住不理想、出行不便、娱乐简单,就医困难、养老无望”来概括总结更为了合适。而新中国成立刚刚70余年间,就使咱山坡村百姓生活发生了大变样。所以说,我老国槐就从“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就医、养老、娱乐”这七个方面,说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咱山坡村的生活发展史。
(1)、吃饭方面
为了切实解决咱村百姓吃饭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曾两次把土地分给群众自己来经营,大力发展支农企业(主要是农业机械、化肥、种子、农药等企业),从根本为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49.10.1——1981年,咱山坡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主要是以红薯粗粮为主。
从1982——1992年,由于国家大批支农企业投入生产,特别是化肥、种子、农药广泛地被农业生产使用,再加上国家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咱村群众加强了对土地管理的力度,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咱村群众彻底地解决了吃饭问题,粮食主要以小麦细粮为主。
从1992至2021年今天,咱村群众在吃饭方面已实现了由吃饱到吃好的质的飞跃。尤其是,天天吃白馍、白面、蔬菜、肉、蛋、油等等,已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2)、穿衣方面
从1949.10——1982年,国家对布料还是实行以布证方式去购买。所以,咱村的群众,穿衣主要是靠家家的母亲纺花、织布、加工衣服来穿。那个时代是,一件衣服老大穿后,老二、老三轮流传着来穿。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穿九年”的歌谣。
从1982年以后,咱村群众的穿衣问题基本解决了。目前,穿衣方面已不存在缝缝补补,而是啥好穿啥了。
(3)、住房方面
从1949.10——1990年,咱村群众主要还是以村南沟里的土窑洞、瓦房而居住的,1973年后村里才通电,结束煤油灯照明时代。
从1998年至2021年今天,咱村群众大都以村主干道两侧建平房而住。从2010—2021年,咱村先富裕起来的群众开始在新安县城买房居住,他们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这里,特别值得记载的有:王建睡是咱村第一家建楼房居住的农户!也是咱村至今唯一一家有楼房居住的农户!李战国、邵石榴是咱村第一个在新安新城买房居住的农户!在他俩夫妇的带动下,咱村有能力的10 余家农户也开始在镇、县里买房居住,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4)、出行方面
从1949.10——2000年,咱村群众出行主要靠走路、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村里主干道还是土路,主干道没有安装路灯。
从2000一2021年,村里富裕起来的农户开始买来摩托车、电动车,后来发展到买小轿车。出行仅有上岁数的人乘公交车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表彰的是,2008、2016年,仙桃行政村领导班子先后两次给咱村主干道、组组通路进行了用混凝土硬化,群众才走上了水泥路,彻底告别了土路出行。2018——2000年,仙桃行政村领导班子给咱村的主干道上,安装了部分路灯,群众夜间出行才更为方便。
( 5)、就医方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咱山坡村群众就医就是个大问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仙桃大队培训医生时,让咱村的李狗毛去参加在赵峪驻村的县部队医院举办的医生培训班,意在给咱村培养医生。结果因驻赵峪村的部队医院撤回过早,那一批人都没学成,李狗毛仅学会了打针、输液等医术;后来,仙桃大队卫生室用人,咱村的李立子去了,后来又因大队卫生室撤销,李立子也没学成医生;再后来,咱村的曹书志自费外出学医,学成归来,在其家里开了个个体诊所。又因咱村人口太少,使他不能依此为生,结果只好关门外出打工。
最终造成咱村至今没有卫生所!这给群众就近就医带来不便,严重影响到了咱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近几来,随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在农村实施了新农合改革,让每个群众每年交上一定的新农合费用,住院治病时,再给一定医疗费的报销,这虽然缓解了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没有解好咱村群众就医的大问题。
(6)、养老方面
咱村的养老问题自各个家族来这里居住以来,就是个大问题,人到晚年以后,主要靠家庭养老。
近几来,随着咱村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城市新家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更显得棘手。
目前,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已经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给六十岁以上老人开始发放养老金了,虽然金额不多,但对老人来说也是个保障。
(7)、文化娱乐方面
山坡村自有人类居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咱村群众的文化娱乐大都是若干个人聚在一起聊天;有时冬天农闲下来,生产队会请县曲剧团的老师来村里说书;或者去邻村看戏看电影,或者是居家听收音机。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十一世纪初,咱村富裕起来的农户先后开始买回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最初购买电视机的家庭有王建营、李玉子、李民子等家庭,他们几家晚上放电视,全村群众都集中到他们几家里去看。
从2001—2021年,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咱村部分家庭里安装上了电脑、买回来一般手机、智能手机,群众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多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
七、我老国槐再说说山坡村的文明发展史
咱山坡村自有人类居住以来,至少也在五百年靠上,经历过的朝代不仅仅就那么“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四个朝代,而就我老国槐亲身经历过的它们四个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孝道、悌道和当代中国最先进文化——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召下,咱山坡村人及客家的山坡村人都能做到“遵纪守法、爱村爱家、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敬老爱幼、精诚团结、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从而形成了文明的村风,而这文明村风又有力地促进了山坡村的大发展。
在这里,我老国槐仅仅说说促进山坡村文明发展史的若干个榜样人物。
(1)、李社会 山坡村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李社会,生于1955.8.20,初中文化,山坡村李组人,现担任李组的组长。
1977年,他曾担任三下生产队砖厂厂长 ,为该队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幸福做出了贡献。为此,他受到了队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李社会在村里做公益事业有十几年了。他是村里红白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他从不挣一分钱。为做好这些红白事,他耽误了自家很多农活和紧事,得到了家人的多次满怨。可他解释说:“乡亲们找咱办红白事,是看得起咱,我也没啥本事,能给乡亲们做点事情是应该的。”
有人给他初步统计过,他每年做红白事,得投入义务工达20多个。
李社会除做好红白事外,他还在每年的农忙季节里,主动积极地义务联系外地的收割机或者旋耕机,给乡亲们收小麦和耕地,有力地促进了咱村的农业生产。
有付出必有回报。正是李社会他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心里装着乡亲,义务为乡亲们办实事好事。从而使他赢得乡亲们的交口称赞,都说他是山坡村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2)、高金凤 山坡村的贤妻良母
高金凤,娘家是南李村镇赵峪村人,她是山坡村三上组李建兴之妻,李慧霞、李慧东之母。
她嫁给李建兴为妻后,李家的日子并不富裕,但她很会过日子,一家人过得快快乐乐。她理解支持丈夫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冬天,有时丈夫批改四个年级的语文、算术作业至深夜,她就陪到深夜,还给丈夫做些夜餐吃吃。后来,好不容易等到丈夫民办转公办教师退休,本来该享几天清福了,可是由于四十余载的辛苦教学工作,积劳成疾,使丈夫病倒了。在丈夫得病到离世这段岁月里,她不离不弃,毫无怨言,在丈夫住院治疗、居家康复期间,她煎药喂饭、擦屎倒盆,真正做到了一个贤妻应该做的事务。
做为母亲,她对两个孩子教育有方,她多次给俩孩子讲:“你俩也算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要懂得知识能改变命运之道理,向你们的父亲学习,把学习搞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在她的理解和支持下,俩孩子中学毕业,都接受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慧霞学理发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慧东学摄影在县城开了一家婚庆摄影店,姐弟俩相互鼓励,创造性地工作,生意好收入高,一家人生活开心幸福,也算是实现了她们母亲对她俩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高金凤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一言一行践行了“贤妻良母”的标准。可以这么说,她是咱山坡村当代和后代做妻子做母亲的人学习的好榜样。
(3)、李新民、李世民
山坡村敬老爱老的模范
李新民、李世民是亲兄弟,他俩是山坡村李组人。
他俩中学毕业成家后,不仅能够做好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干好家务外,还特别注重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他俩先后通过电视讲座的方式,学习了中传统文化—《弟子规》、《孝经》等后,深受启发,立志要做一个敬老爱老的人。
平常,他俩外出打工回来时,总会给父母双亲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来,以孝敬父母。在他俩的影响下,他们各自的妻子和儿女也都对二位老人以无微不至的关心。
最值得表彰的是他俩的父亲有病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后,他俩对父亲更加关爱倍至。父亲住院治疗,他俩协商好第一时间内把住院治疗有关费用备齐,还轮流到医院精心护理父亲;父亲居家康复养病,他俩和家人共同给父亲喂饭服药、擦屎端盆,为了使父亲心情好,他俩安排好,轮流以轮椅推父亲出门活动。人们常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可他俩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一说法!
李新民、李世民他俩都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俩都有一颗大爱之心,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真心真意地孝敬父母。近日,他俩被乡亲们共同称赞为敬老爱老的模范!
(4)、洛阳知识青年 来咱山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居住在洛阳市内的会芳、鲜花、兰芝、小仝、小朱五位有志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咱山坡村开展“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插队于咱村三下生产队,居住在王东子、王会芳两家所腾出的房子里。
在上山下乡这几年里,她们同咱村三下生产队群众一样,出工劳动,靠记工分在队里分粮食生活;她们热心义务给邻居的群众担水,扫地,写信等等;有时她们回家洛阳,按照咱村群众的要求,她们给咱村有关群众购买捎回必备的生活用品。为此,她们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按照上级安排,她们陆续返城,结束了“上山下乡”运动。
(5)、优秀青年共同创建青年人生开发研讨会
1988年春夏之间,咱山坡村的优秀青年王智杰、李志华、王会志、曹念收、李大朋、李念收、王安子、李新民、李动子、武春营、曹八子11位青年,共同创建了“山坡村青年人生开发研讨会”的青年组织。
主要开展了:“人生学习讨论、文艺联欢晚会、村名改革、庆七一演电影办特刊”等活动。
通过活动成功的开展,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铸就人生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6)、捐款一百元 抗疫做奉献
文/李志华(2022.1.4.22时)
今年1月4日下午2时左右,南李村镇仙桃村的《山坡信息交流中心微信群》里,有一个很耀眼的红包,特注明请群主务必收下。当群主打开红包之后,才知发红包的真正目的——“捐款100元,抗疫做奉献”,而发红包的人却是山坡村三上组身在他乡创业发展的李坡志。
李坡志生于1974年秋,早年因家庭特殊加贫困,他初中毕业后,就只好离开家乡,去外地打拼创业发展了。由于居家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从而使他很能吃苦,踏实肯干。所以,他赢得了所在打工单位的老板器重,也使他的工作稳定下来,生活有了着落。后来,经人牵线,他也成了个家。如今,他在他乡承包了三个洗浴中心,当上了李氏足浴公司的总经理。李坡志事业有成后,他说:“现在,我虽然在事业上做大了,可我的根仍在山坡村,我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力所能及的为我的家乡发展做点奉献。”
时间到了今年1月初,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灾难降临到他的家乡。身在他乡创业发展的他,从他人发到家乡《山坡村信息交流中心微信群》里的新闻报道——《南李村镇仙桃村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好疫情防控工作》里,知道了家乡也已设立了防控疫情的卡点,有村干部和志愿者在那里值班。他思考后,认为这个时候应该给家乡做点事情了。他果断地拿起手机,往《山坡信息交流中心微信群》里,发来这个100元的红包,再三请求村干部务必收下,给在卡点上值班的领导和志愿者买点东西。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他只要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所以说,笔者呼吁全体山坡村人都要向李坡志学习,真正做到心系家乡,热爱家乡,力所能及的为家乡发展做奉献,以实际行动,促进家乡山坡村的大发展吧!八、我老国槐再说说咱山坡村的各类著名人物
从风水学上来讲,咱山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它是个马蹄状地形,具体来讲:它背靠新安县四大山系的郁山山脉,面迎郁山山系的普陀山,左右两侧是南岭、洋平岭,地势自西向东开阔似盆地,很适合人类居住。再加上历朝历代,山坡村各个家族都重视教育,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人才辈出,铸就辉煌。在这里,我老国槐就仅仅说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咱山坡村的各类著名人物。
(1)、政治方面人物王秀锋:
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大队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书记
王书乱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大队的大队长
王金星: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村的党支部书记
李狗毛: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大队的会计,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村的村主任
王改姓: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村村委会的委员
李会平: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仙桃村监委会委员
王建瑞: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企业工作单位最高层的领导
李书兴: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事业工作单位中层的领导
王 乐:是山坡村第一位出任县局的干部
(2)、经济方面人物
李留民:是山坡村第一位发展养殖业的带头人
李大朋:是山坡村外出承包工程且收入最好的成功者
王超杰:是山坡村外出创办高科技企业且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3)、文化方面人物
李建兴 是山坡村第一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他自18岁中学毕业返乡后,就投身于山坡村文化发展事业中,他从教四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同时,他在教学工作之余,采写编辑了山坡村的《李氏家谱》。
所以说,他可称得上“山坡村的教育家、历史学家”。他载入山坡村村史.人物篇里更是当之无愧的。
这是李建兴和他采编的李氏家谱、获奖证明
王伟子:是山坡村第一位担任山坡小学宣传队的校外辅导员
李志华:是山坡村第一位媒体特约撰稿人。
他生于19634.11,山坡村三上组人,中共党员,新闻与文秘专业,万基集团退休,擅长新闻报道与散文写作,作品多发表于县级以上媒体。
他著有新闻报道书籍《最佳的精神食粮》,企业管理书籍《全面工作展开指导论》,红色教育书籍《南李村镇革命英烈传略》、《河南新安仙桃红色旅游区》,人物宣传书籍《南李村镇人风采》,乡村工作指导书籍《南李村镇的村情概况》,乡村村史书籍《老国槐话说山坡村的发展史》;他采编新安五高校报《助您成才报》(58期)。
王 乐:是山坡村第一位大学生且于政府部门任职的干部
王会章:是山坡村第二位大学生
李延杰:是山坡村第一位研究生
李永奇:是山坡村第二位研究生
王 迪:是山坡村第三位研究生
(4)、军事方面人物
李百岁:是山坡村第一位在部 队任职的团长
王玉玺:是山坡村第一位在部队任职的排长
(5)、文明方面人物
李社会:是山坡村最受称赞的热爱公益事业的人
高金凤:是山坡村最受认可的贤妻良母
李新民:是山坡村称赞的敬老爱老的模范
李世民:是山坡村称赞的敬老爱老的模范
郑双燕:是山坡村称赞的“敢于担当 明白事理 主动处事”的人
(6)、年龄方面人物
李兴朝:是山坡村的长寿星
李金华:是山坡村的长寿星
李小乱:是山坡村的长寿星
(7)、生活方面人物
王建营:是山坡村第一位购买彩色电视机的人
李民子:是山坡村购买黑白电机最早人之一
李玉子:是山坡村购买黑白电视机最早人之一
李战国:是山坡村第一位举家乔迁新安县城居住的人
九、我老国槐再说说发生在山坡村大地上的重大事件
从我老国槐所经历过的“四个朝代”过程中,在咱山坡村的大地上,也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里,仅说两起大事件。
(1)、一场血案三条人命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一个秋夜里,“一场血案三条人命”的大事件。
至今忆起,还让人心存余悸啊!
那是1941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李氏家族李荣阳之妻王氏带着自家孩子老大李兴乱(已结婚)、老三李信子(当时才6岁)及婆家一个叔伯侄子李和尚,在自家大平地里看玉米庄稼(因为丈夫已离世,凡事得自己亲自去干)。
睡到后半夜时,突然一个坏人拿着砍刀来到她们看庄稼的草庵里,用力对人猛砍。第一刀砍了李兴乱的脖子,第二刀砍了王氏的脖子,第三刀砍了李和尚脖子;顿时,鲜血从他们三个人的脖子里喷涌而出,王氏大喊:“快来人呐,我们被坏人用刀砍了,”她的婆家侄儿李和尚也哭在喊:“哎呀,我的脖子上流血了。”在王氏怀里睡的老三李信子说:“妈,咋了!”王氏哭着说:“我被坏人用刀砍了,恐怕活不成了,我死后,你们兄弟仨个可咋活呢!”
王氏她们的苦喊声、求救声惊动了周边地里看庄稼的乡亲们,乡亲们迅速地赶到案发现场,把她们仨个抬回家里抢救,由于流血过多,第二天清晨,王氏和她的大孩子李兴乱、婆家侄儿李和尚相继死去。
这就是发生在咱山坡村大地上1940年秋夜那场血案的基本过程!后来据当时有的村民介绍说,用刀砍死王氏她们仨人的那个人,叫孔质,是邻村一个大户人家的长工,他是受人委托杀人挣钱的。这个杀人的孔质一年后也不知咋的死去。这也应验了:“人在做,天在看,恶有恶报”的那句古训了!
(2)、郁山堂举办古刹大会
传说明末清初在咱山坡村西北部的郁山东南麓角下,有一个郁山堂,而这个郁山堂是一座寺庙。据说,当时里面住了许多尼姑、和尚,尼姑负责念经烧香,和尚负责种地打扫卫生。为了使寺庙香火旺盛,普渡众生,郁山堂有关当家人开会研究,做出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即农历初八、初九、初十)共三天,在郁山堂大门外的广场上,举办郁山堂古刹大会,每次古刹大会,同时唱戏、起会,还规定凡是前来看戏、做生意、赶会的人,郁山堂统统都给免费管饭。这样以来,每年郁山堂古刹大会举办期间,周边乡村来此看戏、赶会的人就得非常非常的多,自然来郁山堂烧香、许愿、还愿的人就多了起来,最受益的当然还是郁山堂了。
新中国成立后,仙桃大队接管了郁山堂,在这里谋生的尼姑、和尚家里也都分到了土地,他们都各自回家种地开启新生活。从此,这个郁山堂就被改造成为仙桃大队的林场。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的郁山堂古刹大会,就乔迁到咱村所属的仙桃行政村了,并把郁山堂古刹大会更改为仙桃古刹大会了。而如今的每年仙桃古刹大会仅仅保留下来了郁山堂古刹大会的“唱戏、起会”的精华部分。
(3)、三次抗击疫情 保护乡亲生命 2003年、2020年、2022年,
中国先后发生了“非典”、“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三次人类大疫情,而这三次人类大疫情都影响到我们山坡村。为了保护好乡亲们的生命。
村里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要求下,都实施了封路封村且居家抗击疫情的举措,从而夺取了抗击疫情的胜利,保护好了全村的百姓生命。
尤其是2022年1月初,发生在新安县正村镇的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山坡村震动很大,在行政上管理我山坡村的仙桃行政村组织镇村医护人员给我村居家抗疫的百姓做了三次核酸,凡是从国内疫情低风险创业发展回村过年的百姓,都要居家隔离14天,有南李村镇卫生院和村医一起,来家给他们做核酸、量体温。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镇、村组织抗疫到位,发生在2022年1月份的新安县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经过17天的防控,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保护好了全村百姓的生命。
历史的作用贵在借鉴。所以说,作为咱山坡村发展的见证者,我老国槐在这里给咱山坡村当代和后代的人,写下这样发自内心的寄语:要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这篇题为《老国槐话说山坡村的发展史》,从中汲取营养,鼓足干劲;要当山坡村大发展的促进派,不当山坡村大发展的绊脚石,要为山坡村争光添彩,不为山坡村抹黑添烦;全体山坡村人更要从实出发,描绘蓝图,精诚团结,艰苦创业,为山坡村的大发展、百姓幸福生活指数的大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配音歌词:谁不说俺家乡好
彭丽媛谁不说俺家乡好
- 彭丽媛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
谁不说咱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
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喜看咱们的丰收果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哎
谁不说咱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附件:李志华个人的简介
李志华,男,生于1964.11.11,祖籍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现暂居万基集团发电公司庙头生活区西院,第一学历高中文科,第二学历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1986年11月于新安县化肥厂参加工作,2008.4—2010.7任新安县第五高级中学校报《助您成才报》主编,2019年7月于万基集团发电公司退休,现任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新安县作家协会会员。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报纸.电台.杂志),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万基集团公司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 这是李志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