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水余波·盛景华中国画展将在近日开幕
岳麓书院门联谓:“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对联出自清代学者湘潭大儒王闿运之手。
王闿运做过曾国藩的幕僚,他性情高洁,终身不仕不官。据传,他曾应邀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了测试他的学识深浅,故意探问他学问之渊源。他随口一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联用词用典十分贴切,在敦厚谦逊的同时展现出了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
濂溪系潇水支流,为湘江源头之一,在湖南宁远县境内,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里。周敦颐在此悟道创立“理学”,自号“濂溪老人”。岳麓书院有濂溪祠。这是我国古代理学发轫之地,也是湘学的鼎定之所,为此,清庭还曾赐乾隆御书匾额“道南正脉”。
作者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长大,骨子里崇尚的是“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的精神。当然,作者家在湖南,其艺术根源属于湖湘一脉,也自然而然是“湘水余波”。
与水为邻,是吞吐四方的洞庭湖给予作者笔墨丹青以灵秀。作者之前办过很多次大的个览,其学术话题无不与水相关,诸如“万折必东”、“静水流深”、“渊澄取映”、“静影沉璧”等。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作者景仰水的胸襟,感佩水的精神,以水畅怀,为水造像,笔下所呈现的画面如湖湾港汊、近岸远渚、烟柳芦荻、野鹜惊鸿、帆影扁舟等等无非是洞庭日常,是水的物化。因此,“湘水余波”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话题便顺理成章。
这次展览由九三学社湖南画院、中德环保集团、益阳市文联联袂主办。展览地点在北京中德环保集团大楼。开幕时间为2022年8月1日。
这次展览参展作品有120余件。绝大多数为工笔山水画,也有少量写意画、花鸟画。其中包含有20张现场写生的山水画。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这次作品大多是四尺斗方,尽管幅面不大,但是仍可以代表作者眼下的状态和创作水平。
目前,作品已经装裱,作品集正在印刷,展览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今天先发作品集清样,以飨读者。














、

盛景华简介
盛景华 ,湖南益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库专家评委,中央文史馆画院特聘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湖南画院院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青海省民革中山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二级作家,益阳市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第三届常委,欧阳中石、林凡入室弟子。

青绿洞庭
盛景华
我以为,画家一辈子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画什么,二是怎么画。
访学北京之前,我几乎什么画种都有尝试——油画、国画、版画、水彩、水粉。尤其是国画,其中的写意、工笔,及至人物、花鸟、山水等我都体验过。我家在湖南益阳,益阳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小城,小城临水而筑,吊脚楼、古巷众多。我在小巷里出生、长大,对小城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一直尝试用水墨写生的方式表现古巷,这批作品我画了50来张,可惜后来没能坚持。不久我又尝试用宿墨画大写意花鸟,画得正有心得时有杂事打扰,以后也不了了之。

我的问题是爱好太多兴趣太广,在艺术上,我是典型的“万金油”。
上学时,我学的是美术,按理说画画是我的专业,可我后来成了职业的文学编辑,在文学创作与编辑岗位上我干了几十年。不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成绩都不如我在书法艺术上造成的影响。因为书法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然很多朋友都忘记我也是作家和画家了。其实,这些年我的散文和诗歌都出了好几本集子,好多作品都获过奖,我好多画都参加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展览,早在1991年,我创作的大写意花鸟《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就获得过湖南省庆祝建党70周年美展的银奖呢。

我以书法为业,其实我的内心并没有忘记文学和绘画。哪怕是我在书法事业上特别红火的那些年,文学圈子的活动我也没少参加,画友张罗出去写生,我也会抽空去画上几天。益阳在洞庭之南,我和朋友们经常到洞庭湖腹地去采风写生,去画河渠港汊,苇荡柳林,渔船湖洲,及至那里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就这么来来去去的多少年,我画洞庭湖的速写居然积累有好多本。

2010年我到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学习,在欧阳中石先生的门下作访问学者,就是那年下半年,我去我的老乡——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林凡先生家拜访,老先生得知我在北京学习的消息后十分高兴,说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有工作室,一定要我抽空到他的工作室去画画,而且当即张罗着为我写了几封推荐信,还分别给他的几个助手打电话安排嘱托。就这样,2011年,我重抄旧业拿起了画笔。为了不辜负恩师对我的期望,这一次拿起画笔之后,我就一直坚持着没有放下。
在北京的前两年,我画的是工笔花鸟,大画、小画画了好多。尤其是以向日葵为题材的作品可没少画,可是我一直对自己很不满意。之所以不满意,那是因为我觉得我的画并没有特别的东西。古人讲艺术要追求“技近乎道”,而我那时技不如人,甚至连“技”都还算不上。我以为,没有个性,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没有自己的艺术面貌,画得再好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我不愿意更不甘心成为别人的模仿秀。

到林凡工作室的第二年,开得有青绿山水画的课程。听完老师的课之后,我试着画了几张习作,没想到招来一片叫好声。不久,著名青绿山水画家祁恩进先生应邀给我们上课,课堂上我试着拿这几张作业请祁先生点评,先生看过之后给予了肯定,他在给我很多好的建议之后,还乘兴在我的两张画上补笔并加题了一段跋语。
众所周知,山水画自东晋独立成宗起就以青绿为主调,青绿山水画是发展与成熟较早的一种绘画样式,由魏晋到唐宋,逐步成熟并达到鼎盛。宋元以后水墨文人画兴起,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中占据核心位置,青绿山水开始走向衰落。直至近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包容性、共存性导致中国画领域呈现多元发展。在深入研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吸收中外一切有益的营养,复兴和弘扬具有民族特色和色彩表现力的青绿山水画,使其趋于现代形态,无疑是当今山水画家值得探讨的课题。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举办毕业作品展览,我试着拿后来以洞庭湖为素材创作的几张青绿山水斗方参展,没想到竟然是好评如潮。就这样,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从此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作为我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把古人作青绿山水的技法加以改造为我所用,用以作为我表现洞庭湖湖光山色的艺术语言。
艺术当随时代。为了在自己的作品中既看得到传统的脉络,又有时代的特色,我在构图上大量加入了构成的元素,在设色上讲究弱对比,在内容的安排上特意将很多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加入到画面中,就这样我坚持着画了一批作品。我一直在探索一些属于我自己的作画方式,我想在不断的实践之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因为一直在探索之中,及至我一直不急于拿自己的作品去参展,我想先画一批小作品,等技法成熟后再画大作品。

2013年底,广东省保利文化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总经理张先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考察,正好到了我们工作室,他看见我这批青绿山水画之后很是喜欢,当即邀请我拿这些作品上保利拍卖。2014年5月,我将他看上的16张作品交给广东保利。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林凡工作室因故停办,我转到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唐秀玲工笔重彩精英班学习,年底我们工作室在河南周口有个展览,我有六张作品参加了这次展览。展览开幕那天,唐秀玲老师看过我的作品之后给予了很高评价,她一再鼓励我,说:景华这批作品已经很成熟了,就这么画下去就行了。

同年,我拿这批作品给恩师林凡先生看,先生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并当即给我题写了“青绿洞庭”四个大字,先生勉励我再接再厉,争取以“青绿洞庭”为题,办一个像样的个人画展。
在北京学习几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作品已经有了很高的辨识度,即便是放到很远的地方,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是我的画。
我可以肯定地说:眼下,我已经清楚了我这辈子应该画什么,并且怎么画。
当然,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变化,我们的艺术也得有所变化。不过至少在这个十年里,我画洞庭湖,我以自己摸索的青绿山水的语言画洞庭湖……我画洞庭湖,因为我熟悉洞庭湖,那里的湖光山色,一草一木我特别熟悉,下笔就有;我画“青绿”,因为“青绿”很适合洞庭湖青山绿水的风貌,当然也适合我,我一画就上手,我对画青绿有自己的感受,有自我的追求,也自创了一些新的技法。
我相信以后我还会有所改变,只不过现在不会,现在这个阶段,我要的是“坚持”!


编辑:超超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