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永远的守备团

在一年一场 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河西走廊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曾经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部队,一茬又一茬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艰难险阻 ,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守备任务,锻造了过硬的优良作风,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为部队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师团职干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支部队从成立到整编再到撤销,虽然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但无悔的青春年华将永留官兵心中,辉煌的战斗历程将永载我军史册。这支部队就是原兰州军区守备第四团。

1983年2月,奉中央军委和兰州军区命令,以青海省军区独立团机关(原兰州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39团机关)带特务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军分区独立营(原兰州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39团一营)、陕西省延安军分区独立营(原兰州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39团二营)、19军57师169团一个营和一个守备连、19军57师炮兵团一个营为基础,组建兰州军区独立守备团(代号为84698部队),驻防河西走廊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青山头地区(额济纳旗原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原兰州军区第24医院旧址),归19军57师代管。3月,团机关和两个营分别从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陕西省延安市向青山头地区(8号)集结。4月,举行守备团成立大会,青海省军区独立团机关编为守备团机关,固原军分区独立营编为该团一营,延安军分区独立营编为该团二营,169团一个营编为该团三营,炮兵团一个营编为该团炮兵营。团机关和一营、二营、炮兵营,特务连、汽车连、修理所、卫生队等直属单位驻守8号(青山头)地区,三营驻守3号山。一营一连驻守8号山、二营七连驻守狼心山、三营十连一个班驻守4号山、十一连一个班驻守5号山。

历任团长陈士学、张玉亭、潘家平,政委曹洪柱、徐兆才、张辉、高平均,副团长陈纪元、李大忠,潘家平、李成武,副政委张成印、康德智,参谋长曹真喜、杨占虎、彭海生,政治处主任朱耀忠、张辉、李中伟、康德智、魏盼勤、武守法,副参谋长仇本科、邢建儒、彭海生,政治处副主任秦绪忠、马立新、邵维祥,后勤处处长吴本超、王俊新、邹喜华、叶志权、姜玉生等。
1985年10月,在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该团被整编为兰州军区守备第四团(代号为84655部队),归甘肃省军区代管。该团营建制取消,编8个建制连队,驻防地不变,守备任务不变。特务连改为警通连,增设军械修理所、军马所。

1986年3月,该团机关和所属连队及直属队,由8号地区搬迁到9号半(原57师机关住地)地区。1991年增编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
1992年10月,奉中央军委和兰州军区命令,该团建制撤销。干部战士一部分调入甘肃省军区系统,一部分编入47集团军某炮兵旅,一部分转业、退伍。装备物资和器材上缴甘肃省军区。至此,守备团从组建到整编,再到撤销,官兵们把生命中最壮丽的青春留在了这里,把成长中最美好的时光镌刻在心间。
守备团虽然从组建到撤销,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但官兵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茫茫戈壁,战严寒,斗风沙,顶烈日,冒酷暑,无私奉献,谱写了多姿多彩的青春乐章。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了潘家平、葛子献、韦明娃、杨八群、党安荣、刘新荣、张志刚、徐智民、张文生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守备团人才济济,层出不穷。从团里先后走出了边保民、赵立荣、高汛3名军职干部,张玉亭、潘家平、张辉、李中伟、魏盼勤、邵维祥、马立新、王军营、冯建民、张明轩、高斌、卜发有、王旭、李锋斌等10多名师职干部,栾新源、刘贵仁、张忠培、王宽鹏、李涛、赵保元、魏茂林、秦卫兵、孔引贤、姜玉生、胡振江、顾泽兴、王仓和、阳作东、李洪寿、王忠裕、杨东林、祁光明、杨惠东、马仓龙、周万杰、张志刚、马代平、郑国利等20多名团职干部,营连职干部枚不胜举。
王胜利、张明轩、阳作东、王宽鹏、卜发有、张志刚、李根平、徐智民等优秀志愿兵和优秀士兵,先后被兰州军区破格提升为干部。
转业和退伍回到地方的官兵,都传承了团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成绩突出,有的被提升使用,有的被评为先进。官兵们不忘初心,心系国防,情注部队。转业、退伍回到地方后,又积极参加民兵组织,有的担任民兵营连排长,有的担任基干民兵,有的担任普通民兵,有的还担任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和预任士兵。同时,有的还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妻弟、表弟、外甥送到部队当兵,扛枪尽义务,有的还把自己的儿子、堂孙子送到部队服役,有的还鼓励支持儿子、女儿考上了军事院校和国防生、直招士官,续写了父子两代、祖孙三代参军报国的新篇章。

军人的“军”字是个象形字,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个家,下半部分是个车,也就是说,军人的家是在车上,这就决定了军人职业的流动性,艰苦性和危险性。“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是对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官兵们赤诚报国,忠孝难两全,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病住院,他们不能回去侍候陪伴 ; 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逝,他们也不能回去尽孝送终。战友们的妻子、未婚妻,替他们分解忧愁,孝敬亲人,养老送终 ; 默默无闻地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勤奋工作,耕种田地,养育子女,全力支持他们安心边防精忠报国。团队长期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随军的军嫂和孩子不能随队,只能住在300多公里外的张掖留守处,名义上随军了,但还是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军嫂们又担起了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重担。战友们的军功章里也有她们的一半。
岁月如歌,光阴荏苒。守备团撤销到现在已经30年了,虽然官兵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但借助现代网络都取得了联系,战友们之间随时可以手机通话,微信聊天,上网视频。2016年8月,二营 (原延安独立营 )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了首届战友聚会,120多名全国各地的战友欢聚一堂,共忆往昔,共叙友谊,共话未来。之后的这几年,各地的战友们又举行了多次聚会。

2018年10月至12月,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区关于做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精神,守备团的战友们都在各自的户口所在地的采集点,认真登记了有关信息。同时,战友们纷纷表示,虽然我们退役了,虽然我们都老了,但是,只要祖国召唤,只要兵役部门下达命令,我们照样披挂出征,所向无敌,奔赴战场,抛洒热血,报效国家。
如今,守备团的战友们除一部分已经光荣退休外,大部分战友们的年龄都在55岁左右,不仅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而且大都有了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但他们没有就此松劲,懈怠,仍然还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知疲倦地忙碌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都在为实现伟大的强国梦,强军梦,贡献着自已应有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守备团官兵雄浑壮丽的画卷。
这,就是我们守备团官兵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