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身难忘的思政课
作者:杨新鸿
马上到八一建军节了,上半年办理了退休手续,工作四十多年,一半时间是在部队度过的,美好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留给了军营,有很多很多值得回忆的经历和瞬间,刚入伍入校的时段是人生迈开的第一步,是第一粒扣子,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
1979年9月按通知书要求如期前往陕西省华县莲花寺兰州军区步兵学校(西安陆军学院前身)第四学员大队报到,四大队两百人成了恢复高考后从地方被招入校的首批学生兵,也成为最后一批穿过65式布军装拿过6元津贴费的军人。
学员到齐后给我们发了军装,按部队编制每个班11名学员,班长由军区部队选送的优秀骨干担任,三个班一个区队,三个区队一个中队,我们两百人编成第15、16两个学员中队,暂住兰州军区五七干校(一年后迁回长安县校本部),一个班一间宿舍,均为6个人一组的大通铺。
开学后我们首先进行了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转变的一系列教育训练,学习党史(建国前的部分,81年中央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出来后才学习建国后部分)、军史和毛泽东建军思想等,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学习《纪律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在班长带领下学习整理内务等基本技能,进行以队列为主和步枪一练习射击、器械体操等基础训练,经过三个月的教育训练学员们初具了一个兵的模样。 
12月上旬大队集中搞了一次的思想教育课,主要内容就是全军涨津贴费和工资,第一年的义务兵*津贴费由6元涨到7元,23级干部工资涨1元。原因是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军人抚恤金只有500元,津贴费从1956年后一直未变,很多基层干部由于两地分居和家属在农村的干部欠账较多*,据说一部分参战老兵到北京上访,叶剑英元帅动情的讲:“流血的和流汗的不一样”,国家才下决心给军人涨1块钱。课堂上史大队长和唐政委给我们讲,现在国家很穷、很困难,给每人涨一块钱,是咬着牙、下了很大的决心*,大家一定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对军队的关心和厚爱,同时要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严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不准戴手表,不准穿的确良衬衣和尼仑袜,不准搽雪花膏(3分钱的棒棒油可以用),不准买饼干和水果糖等零食,不准剩饭剩菜等规定,总的,每个月除了买牙膏和洗衣粉,其他的不能多花一分钱,我们的津贴费从1980年元月起涨到每月8元钱(第二年义务兵的待遇)。工作四十多年,工资涨了数次,但只有涨这一块钱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包括赴云南前线参战,只记得边防补助加作战补贴每月多发了35元钱,具体发多少工资都记不清了),当年真是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军装磨破了自己动手缝补,大腿上和胳膊肘是补丁摞补丁,没有剩菜剩饭的现象,开国中将总参顾问孙毅到学员队视查后对地方入伍的学生兵能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很满意。
另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思政教育是1979年最后一天晚上,元旦前学校放假了,学员们在宿舍或洗衣服或写家信或吹口琴,还有的在整理学习笔记,晚上8点钟突然吹起了紧急集合的哨音,大家赶紧穿好军装在区队长带领下到中队集合场,郝队长和郭教导员军容严整的站在操场,全队列队完毕后,郭教导员神情严肃滔滔不绝的讲了半个多小时,核心意思为:同志们,世界并不太平,苏联军队刚刚入侵了阿富汗,苏修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中苏边境成兵百万,我们过节放假不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放假不忘战备,过节不忘打仗,大家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履行好军人的使命。从这以后,在部队二十余年,每到节假日,战备这根弦一直绷的很紧,1993年国庆节下午4点部队接令转入一级战备,晚上7点全部收拢了在天水市周围的外出人员(当年可没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全靠派人寻找当面通知),第三天急赴西宁执行维稳任务。
刚入伍时系统扎实的思想教育为我们这批从地方入伍的学生官一生都打下了坚实、健康和充满正能量的基础,大部分人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回地方工作成就辉煌,杰出代表有现任西部战区司令员汪海江、战斗英雄刘阿平等,现在大多数人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两百人都是干干净净、清清楚楚的。这两次临时安排的思政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祝西安陆院的老首长和启蒙老师们万事如意。
*军校学员在校期间享受务务兵待遇;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主人公梁三喜反映了当时部队的真实情况;
*1979年国家GDP四千亿过一点,财政收入不到一千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