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负盛名的清江浦城隍庙
何永年
城隍神是城市的守护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神圣空间。史料记载,城隍神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在唐代已非常普及且为官府与百姓信奉了。人们常用一种期盼清官的心理来供奉城隍,希望城隍清廉正直、保护小民,因此许多城市的城隍庙里要设立两座高大神像,一座是泥塑的,永远供于庙内,另一座木雕的,则专用于抬着出巡,希望城隍不要总关在衙门内闭目塞听,而该多下来体察民情。总之,人们对城隍神的供奉是讲究实际的,清江浦的老百姓也不例外。
明清时期的清江浦因运河而兴,为保淮水安澜,各种寺庙应运而生。作为能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更深受人们的推崇,顶礼膜拜,因此城隍庙的香火非常旺盛,长年不衰,尤其每年的庙会十分隆重。
清江浦老人,对城隍庙的盛事记忆犹新,随便问及哪一位,多能叙说一段,侃侃而谈。信仰城隍的人很广泛,总是万事皆去求他,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大到护国保城、放晴防涝、求雨抗旱、五谷丰收,小到出门平安、生儿育女、发财致富、求学成功,等等,都会到城隍庙烧香焚烛,磕头礼拜,十分虔诚。
清江浦有两座城隍庙,一座位于轮埠路东端云坛坝口,即禽兔厂院内(越秀桥南侧),为府城隍庙,管辖山阳、清河、沭阳、桃园、宿迁、涟水、阜宁等数县,府城隍官品级为正五品。另一座位于水渡口,为县(清河县)城隍庙,城隍官品级为正七品,因此府城隍庙称为大城隍庙,后者称为小城隍庙,两者规模与官阶相差较大。
府城隍庙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总河高晋所建,有碑立于庙山门墙体中。道光八年(1828年)庙中除原城隍塑像外,又增建有十殿阎罗王殿,东西两厢各有五殿。之后又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气势宏伟。共有房屋99间半,院落五进,且有一座能容纳数百人的戏园。大门朝南,门外有一对大石狮,门内有壁墙。城隍原本是天神,随着对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老百姓对城隍的信奉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奉为城隍神,因此各地供奉的多不相同,如上海城隍庙供奉的先是汉朝大将军霍光,后又增祀明朝的秦景荣,抗战期间又请进了晚清提督陈化成,因此上海供奉有三位城隍老爷。北京城隍为文天祥、杨椒山。杭州为铁面御史周新。清江浦城隍神为汉高祖大将军纪信(笔者不明白:为何不是韩信呢?)。从各地封为城隍神的人的经历来看,大都或刚强勇猛,或足智多谋,或曾恩泽百姓,他们都是忠臣义士。人们将他们封为城隍神,不外乎渴求其赐福,保佑自己。
府城隍庙正殿内供奉有高大泥塑、木雕城隍老爷各一座,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等配神塑像;偏殿中有十殿阎罗、百十座各种大小鬼神塑像,以及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场景。十八层地狱中呈现的是,在阳间做过各种坏事的人,到阴间地狱则受到各种刑法处置,如是非颠倒假话连篇者被割舌头,短斤少两的用大秤钩挂起脊梁骨,偷盗抢劫者被砍掉双手,偷人养汉者被锯成两半,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放油锅、滚钉板、剜双眼、剁双脚、剥皮抽筋、挖心拽肠、蛇虫叮咬、火烤炮烙等数十种酷刑,都血淋淋如真实场面。这些场景当然是告诫世人,要多做善事不做坏事。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老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名人题写的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遗存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庙里香火很旺,整天香烟燎绕,各种许愿的人摩肩接踵,要求多子多福的,生病尽快康复的,升官发财的,学业有成的……许愿后一旦成功如心愿的,必定来此还愿,感谢城隍的灵验、庇护,大把烧香焚烛,上供捐款,富有者更舍得花钱,捐款、捐油(点长命灯的油)、修庙、做佛事、为城隍老爷清洁后重新换袍、镀金等。农历七月半是鬼节,又叫中元节、盂兰盆节,这一天来庙内祭祀祖先的信男善女们更是络绎不绝,甚至达到人满为患的境地,数里之外便可见庙宇上空烟雾缭绕,闻到香、烛焚烧气味。
县城隍庙位于现钵池公园西大门水渡口公交车站处,规模要小得多,但同样威严肃杀,祭祀、供奉、许愿者同样络绎不绝,与府城隍庙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有一座约60平米大小的后花园。在县城隍老爷塑像两旁有一副对联,很有警示意义:何必磕头,但愿回头即早;终须觌面,再思革面已迟!此联警戒烧香磕头者,当有小过即改,莫待铸成大恶,再来革面洗心,则为时已晚,因为主持一方土地的城隍也不会原谅。在县城隍庙曾发生过一件给城隍老爷喂饭赌胆量的趣事。范景文与李天经是清江浦两个有胆有识的好朋友,一天打睹看谁的胆子大,说定谁敢在半夜三更往城隍老爷嘴里喂上一口饭,就算谁的胆子大。这天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鼓打三更之后,范景文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拿双筷子,摸索着来到城隍老爷雕像前,用筷子挑了一团饭抹到城隍嘴里,转身刚要走,却听到“叭哒叭哒”吃饭的声音。范景文毫不畏惧,说道“你这城隍老儿嘴还挺馋,再来一口!”正想喂第二口,却听到一声大笑,原来,李天经早就藏在了城隍老爷雕像后面,喂了第一口饭之后,就憋不住笑了起来。李天经拉住范经文的手:“这回我算服了你了!”范景文也朗声笑道:“我也服了你了!”
各地都有城隍老爷出巡的习俗,但出巡时间多有不同,有的一年两次,有的一次,清江浦城隍出巡是每年的清明节。出巡目的是调查民间疾苦,为冤魂申冤。清江浦城隍庙用于出巡的不是大殿内供奉的高大木雕像,而是另有一座略大于人的称为“老代”的替身城隍。
这一天,府县二城隍及位于同庆街的福神庙(原叫都土地庙,乾隆皇帝南下来此敬香后改称福神庙,已于2008年拆光。)中的福神老爷,结伴出巡,至城隍神的行辕――鬼神坛(位于现上海路利苑新村西边的汪北新村,美食街以北约300米处)驻扎办公:一、述职:县城隍、福神、土地神等下级官员向府城隍禀报一年来业绩、存在问题、下一年打算;二、放告:这时“放告”牌子高竖,百姓自由投诉告阴状,掼大碗喊冤。当然这些都由人化妆代劳,程序如阳间。办公结束,三位老爷起驾回銮。
出巡多在上午早饭后开始,起程前放三通大炮(土炮),远在西北方向的鬼神坛坛主听到响声即做好迎接淮备,那时淮阴没有高楼大厦,空旷得很,响声传播很远。出巡时城隍坐八人大轿,神轿两旁有人扮成判官、鬼卒。出巡的队伍前有两副头锣喝道,头锣之后依次是开路神,打路鬼,双手擎有“肃静”、“迥避”金字牌匾和金瓜钺斧等执事仪仗队,之后便是城隍神轿。神轿前后拥有皂、壮、快三班差役,每班有差役20多名。皂班负责押解人犯,头戴六角阔顶黑帽身着黑袍脚蹬黑靴,右手持“天理良心”黑牌,左手持铁链;壮班担负守卫之职,同时还兼护守一只“瘟船”随行,船上供奉着除瘟使君,为民间收瘟,护佑百姓健康,沿街百姓早已准备好钱币,以及用红纸包着的茶叶和米争先投入船舱中,祈求免受灾难;快班又称捕头、魁头,手执钢叉、“急拿”牌,穿红袍红裤红靴,头戴武松英雄帽,帽上有五彩绒球,显得十分威武。“三班”后面跟着的是虔诚信徒,有舍身作马弁者,有铁棒穿过两腮者,有臂穿铁钩悬挂于木棍者,有披枷带锁俨然罪人者,这些多为许愿成功后还愿者主动扮演此等角色,甘愿吃苦、戕残。戴枷是为了在城隍神前去枷,“以为神赦”,可见人们对城隍神的无比崇信。再后面便是与城隍相关联的文艺队伍,有踩高跷的,沿途在停顿间隙表演高难动作,有化妆成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白蛇传中的神话人物,都是一面行进一面表演。整个出巡队伍逶迤达数里长,这一天万人空巷,扶老携幼,争相观看。其中踩高跷者技艺高超,木质高跷高达一丈二尺,休息时便坐在人家屋檐边。每年一度的城隍出巡是对城隍神灵信仰的展示与强化。
城隍庙里对穷人每年都有施舍,除钱外,实物有:米、油、衣服、被褥、药品、棺木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十五亦会有小规模施舍。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除夕之夜常安排戏班演出,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归,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戏。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送给那些躲债的穷苦人。
明清以来对城隍的信仰,已逐渐淡化了其原本的捍卫城池功能,对于它抵御灾害的神职也相对忽略,人们更多地从生命健康与生活幸福的角度信仰城隍,而且在城隍信仰中融入了较多的佛教道教因素,道教早就将城隍收入自己的神谱之中,城隍是道教的重要神灵;佛教的救赎观念影响着人们在城隍祭祀中的行为,人们已将祭祀城隍与礼佛合一。


(本文得到庞声福老人热情帮助,谨表衷心感谢!)
(2012年刊载于第四期《淮安历史文化研究》,2012年8月26 日刊载于《淮安风情》,2012年第9期《淮安新闻》,2012年10月12日刊载于第41期《淮安广播电视报》,2012年市文化局第8期《淮安文化》,2013年刊载于第五期《江苏地方志》)
何永年 文/图
【注:由淮安市民政局与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编纂的《淮安地名史话》记载:清江浦府城隍庙在云坛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总河高晋建,道光八年(1828年)增建。另有县城隍庙在水渡口,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总河萨载建(P266)。又,由张煦侯著并于1936年出版的《淮阴风土记》也有记载,这里不再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