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席慕蓉《乡愁》)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游子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游子的目光。本文作者贾红松老师怀一腔故乡情愫,站高望远,上下几千年,纵横捭阖,驰骋想象,从国写到家,从大写到小,为老家白杨镇谱写了一曲千年颂歌。借助田俊换老师的倾情演绎,此文读来感人至深!本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分四次把全文呈现给读者朋友们。

鹿蹄山
震旦纪,熊耳山成。
越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代,历“五世同堂”,万方山成。
远古,洪涝成灾,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夏伯,治中原水患。禹开龙门,水退,地出。
伏牛南卧,北望熊耳、东会外方,三山耸峙,高处峰峦叠嶂,低处水草丰美。
云飞渡,水自流,人繁衍,千年不息。
水
《水经注》载,“洛水又东,径寿安山之东,迤南为鹿蹄山,亦曰半壁山,甘水出焉”。鹿蹄山在宜阳县东南方向,从鹿蹄山往南十余里,有一条顺阳河,顺阳河不宽,蜿蜒萦纡,先入伊河,再穿越伊阙龙门与洛河交汇,之后向东,七扭八拐涌进了黄河。
2000多年前,鹿蹄山南麓、伏牛山北麓、外方山西麓围成的一片狭长盆地里,一支从西域迁徙来的先民,被这片沃土吸引,停下跋涉的脚步,刀耕火种,生息延年,为这片土地留下一段文明印记,他们有一个悲怆名字——陆浑戎。

顺阳河畔的南留村
2000多年后,我外婆住在顺阳河南岸。
一围土寨墙庇护着小小的一个村落。塌埘了的寨门旁,两道半人高的青砖垛在几层厚重的青石条上,青砖斑驳,像一张张被风霜磨砺过的脸,青石条上爬满干或湿的苔藓,苔藓下面,隐约覆盖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文字和图案,石头缝里,有爬进爬出的千足虫、斑蝥或土鳖,偶尔会遇见一只翘着尾巴冒失袭来的蝎子。
土寨墙是干啥用的?大青砖是谁垒的?青石条上的那些奇怪文字和图案是谁刻上去的?依在外婆怀里,我仰着小脸问。
纺车嘤嗡响动,摇动着光阴,白色棉团在外婆手里忽上忽下,一根棉线从她手里绵绵拉出来,一圈一圈绕在飞旋的纺锭上,很像春蚕上下左右摇摆着头从嘴里吐出的丝。
“等俺娃长大了,多看书,啥都晓得喽!”外婆点点我额头。
一只花狸猫眯着眼卧在外婆脚边,两只耳朵缱绻着,若有所思,又似乎啥也没有想,只将一束光慵懒地留在了身上。
高中时,我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里看到:“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这些记载成为后世史家屡屡引用的“伊川叹”,我于是便猜想:《左传》里记载的伊川会不会就在外婆家附近呢?
《世纪·楚世家》载:“八年(前606),伐陆浑戎,遂至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春秋争霸,陆浑戎作为被讨伐的对象再次出现在历史中,剑锋所指,胄甲披靡,西域来的陆浑戎,不幸成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刀俎鱼肉,我不禁为戎人的命运扼腕叹息。
可陆浑戎只是活在古籍里的影子,那些影子模糊得就像氤氲在顺阳河上的轻雾,虚无而飘渺。

徐阳村陆浑戎墓发掘的文物
前些年,顺阳河畔陆续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盗洞,这一现象引起了文管部门注意。勘探后,很快发现了200多座春秋墓葬、8座车马坑、30余座灰坑、10余座烧窑和1座古城,古籍中的陆浑戎第一次在现实中清晰起来。
陆浑戎墓地位于徐阳村南岸台地,依河谷呈带状分布,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有整套的编钟、编磬,发现了“天子驾六”车马坑,还有数量众多的骨贝及陶、玉、金、玛瑙、漆器,用实物证实了春秋“戎人内迁伊洛”这一历史事件。
我好奇地去徐阳村探访,发掘现场被一圈一人多高的蓝色铁皮包围着,无法近前。从高处俯瞰,能看见一堆湿土旁有几块瓦砾和青铜器碎片,也许,那就是秦砖晋瓦,亦或周鼎吧。
公元前638年,陆浑戌被秦、晋两国“套路”至伊河流域,成了晋国附庸,原来的土地归了秦国。对来自西北的陆浑戎来说,离乡背井迁至中原腹地,从此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不是一件省心省力的事,更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国君驹支自言:“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挚币(初次见面相互馈赠的礼物)不通,言语不达。”
公元前525年,晋王派大夫屠剻(音peng)前往洛阳,向周王请示祭祀三涂山,以此为借口,晋军大摇大摆进入陆浑戎境内,迅速将陆浑戎消灭。先后与秦、晋、楚三个大国有过交锋的陆浑戎,西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了113年后,一个带有明显西域文化标记的部落,彻底消失在了中原地区。
逃亡到周王室的部分戎人后裔,衍息在伊洛河流域。历史的风烟早已将朝代更迭,曾经血性十足的陆浑戎,也在如水般的岁月里渐行渐远。但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却不会全部消逝在流年里,不经意间,他们就会以一种毫不起眼的方式,默默地昭示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徐阳村陆浑戎墓发掘的文物
外婆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空气中仿佛能拧出水来,在一片哭泣声和盘旋的烟雾中,我似乎看见外婆身背行囊,一路向西,直到消失不见……
顺阳河安静地流淌着。岸畔有成排的白杨树静静伫立,树叶已被季节打造成为枯黄,在晴空下,在艳阳里,树叶如同金子般灿烂,又如同腾空的金色火炬,惊艳无比了。一树树金黄在西风中漫舞着季节,翩翩落叶在岁月旋律中演绎着又一次的更迭轮回。
我弯腰,鞠起一捧顺阳河水,清凉凉的河水从我的指缝中一滴滴落下,晶盈盈的,透亮亮的,宛如陆浑戎人思念远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和苍茫戈壁的一颗颗泪珠。

作者简介:贾红松,70后,宜阳县白杨镇人,法律工作者,洛阳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品散见《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牡丹》《人大建设》《民主与法制》《河南法制报》《青年导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期刊报纸,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平台、“党报头条”等主流自媒体,团结出版社出版《岁月悠然》文集一部,散文多次获奖并被拍摄为电视散文。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学校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