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云峰西北五里的一道山崖上端,有一石柱如塔高耸,其柱呈四方形,底座有一间房子宽窄,高达30多米,这就是被古人称为“天桥柱”的奇石。据地方志载,该柱东西壁上曾镌有一些篆字,现已不可观识,但东面“明昌改元八月二十四日燕山刘仲洙来观,从吏黄掴,军儿侍行”等字样仍清晰可辨。这说明至少在800年前,天桥柱就已颇负盛名了。
地方志载,碣石山除“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外,还有“西嶂排青”、 “东峰耸翠”等名胜。其中“西嶂排青”指的是碣石山主峰东侧西五峰景色(东五峰还在西五峰的东边)。西五峰也称五峰山,五峰中的北峰山腹有一平台,旧有圆通寺,明末崇祯年间增建韩文公祠(明朝初年在县城内就建有韩文公祠),以纪念被封为“昌黎伯”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今昌黎县有韩氏后人称韩愈的祖莹就在当地,这也是后人对前贤的一种追念和尊崇吧! 
天马山位于抚宁县城北偏东10公里处,海拔296米,东西走向,远远望去犹如一匹奔马,振鬣腾跃。《抚宁县志》载:天马山“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云际, 旧名马头崖”, “明隆庆初蒙古之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万历中改今名”。天马山上岩石峻峭, 上山之路险峻。现在山的崖壁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明代万历年间五位戍边将领的题刻。
天马山主峰的石门旁镌刻着1米见方的三个大字“天马山”,为明代抗倭名将后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所书,主峰上面面南的两块巨石上,镌有 “山河一览”和“天马行空”二条幅,分别为明代分守副总兵黄孝敢和傅光宅所题;在此上方的巨岩上,有一座高4尺,长1丈4尺的巨额,上镌游击将军张臣的楷书大字“海天在目”;在山顶面西石壁上,有游击将军孙仁所书的“带砺山河”。现在,天马山摩崖石刻已列人河北省的重点保护文物。 
联峰山在今北戴河海滨西部。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载:“连(联)峰山在抚宁县南四十余里,登高望之,海天一色,又呼为‘莲蓬山’”。历史上的莲蓬山实际上指的是东联峰山,还有个西联峰山在东联峰山的西边近1.5公里处。莲蓬山三峰相连,南边与海岸毗邻,山上有海蚀阶地。这里不仅自古就是观海胜地,而且能见到神秘的海市。400年前,明代抚宁县教谕谢鹏南曾在《联峰山海市记》中写道:“金山彻莲蓬,联络数十里,忽伞盖,忽旗帜,若浮图,若城郭,殿阁兽脊,异状百态,变幻无穷。俄而兔耳峰前,三山耸秀,层峦迭巘,宛如笔架形,即摩洁亦难绘也”。文章非常真切地描绘了自金山嘴到联峰山一带的海市中出现抚宁兔耳山景象的情景。在此之前,作过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的抚宁县人翟鹏也曾见过海市,并赋《联峰海市》一诗留世:“山头隐隐见楼台,万状千形顷刻开。出入人踪离汉远,淡淡树影倚云栽。宫高星斗檐前挂,帘卷霓虹扃外堆。闲去登临消半日,浑如身世上蓬莱。”而百年之后的清代诗人王朴也有幸见到海市,留下了同名为《联峰海市》的诗作:“晴波渺渺息天吴,百丈虹桥蜃气粗。半世人烟争变灭,华严楼阁观虚无。海天万里双明镜,城郭千家一画图。回首风涛成幻化,空中云影尚模糊。”
秦皇岛市南部临海有162.7公里长的海岸线(据2008年8月6日河北省海洋局发布的海岸线修测成果),原使用的海岸线数据为126.4公里,其中有20.5公里为岬湾式岩石海岸,岩石海岸大多峭壁危岩,还有海蚀阶地崖滩,多如铁壁铜墙般地阻挡着大海滚滚波涛的冲击,成为观海的好去处。此外105.9公里除滦河口21.3公里为泥质海岸外均为砂质海岸。新修订测量的海岸线比原海岸线增加了36.3公里,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市区和抚宁县,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填海扩展是使陆上岸线得以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秦皇岛的沙质海岸的形成,有赖于它独特的地形地貌,秦皇岛一带依山傍海,山海之间的距离长的不过30公里,短的不足10公里,海山之间流淌着从山区流入大海的90多条大小河流,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山脉的岩石或风化或被水冲击变成了石砾和沙子,冲入河道,被带到海里,在河口附近形成厚沙层。这些沙子被汹涌的波涛不断磨刷并打上岸来,在海边形成晶莹细软坡度适中的沙滩,成为良好的天然海浴场。更为奇特的是,在西起滦河口东至戴河口的近70公里的沙质海岸线上,有几处在全国很少见的海岸沙丘,海岸沙丘一般高20至30米,其中处在昌黎翡翠岛上的海岸沙丘最高的达44米。这些沙丘的形成,是大自然的威力所致,是海浪把海里的沙子打上岸来,又被强劲的海风与西北方向刮来的季风吹刮,堆积在岸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海岸高大的沙丘。沙丘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好像高高的金字塔,有的恰似一轮新月,这些沙丘常常改变形状。有趣的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开展滑沙运动以来,沙丘的高度却没有因滑沙带下沙子而变矮,这是因为每天刮来的海风常常会把细小的沙子顺沙丘再次送上来的缘故。 
具有奇特海岸沙丘风光的秦皇岛昌黎黄金海岸,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而且早在1990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对象主要是海岸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被学术界称为活化石的文昌鱼等海洋生物,以及由此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
秦皇岛市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8条,其中43条河流在境内注人渤海,不仅为海岸铺造了绵长的金沙海滩,并且还形成了面积约5万公顷的具有典型特色的滨海湿地(面积约3.9万公顷)、内陆湖沼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北戴河区的沿海湿地、昌黎县的滦河口湿地和黄金海岸(含七里海泻湖)湿地被列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秦皇岛境内完备的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海洋),成就了本地丰富的野生鸟类资源,成为候鸟的天堂,世界著名的观鸟胜地。
在秦皇岛沿海的北戴河海滨东北部,原有一大片沙滩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改造,卓有成效地成为秦皇岛市海滨国有林场,林场面积1166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06公顷。1991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林场成立海滨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这里又兴建起中国北方第一家野生动物园。 
秦皇岛南部的大海,属干渤海,并且正对渤海口,海上常现海市蜃楼。2200多年前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先后四次东巡临海,最北端就到达这里,并在海上开展过一系列神秘而浩大的活动。千百年来,神奇浩瀚的大海吸引了一批批风流人士,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吟颂大海的诗文,出现可以传之千古的不朽诗篇,形成了蕴含和焕发整个大海魅力的壮美史诗。
秦皇岛现规划海域面积(0~25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2634.4平方公里。包括已开发的海岸港址、海洋生物和滨海旅游等方面的海洋资源和尚未很好利用的海水、海底矿藏等海洋资源都很丰富。以海岸港址资源为例,秦皇岛海岸港湾水域开阔,不淤不冻,风平、浪静、潮小、水深,离岸6000米左右水深即达10米,深水岸线长达58.8公里。自古以来,秦皇岛海域就是海上交通要道,海岸多有良港。码头庄、卸粮口及沿海的古城村名为此留下了有诸多想象空间的独特“印迹”。
天开海岳秦皇岛,造化无穷的大自然在此开辟了有如此神奇魅力的一片海岳,正是这片神奇的山海,不仅见证了大自然自身的发展历史,也孕育了秦皇岛璀璨神奇、充满魅力的地方文明。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