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的时代,计算机等发光电器正在以每年最少20%的速度增长,各种年龄阶层的人士,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地加快,造成更多的人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和各种眼疾。
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全国近视眼人数竟已近4.5亿!干眼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在 30—60岁人群中,患病率为1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4.6%。1998年发表的世界健康报告估计有2千万人因白内障而双目失明,占所有失明人口的45%。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导致失明的眼疾。黄斑变性是全球第三大导致视力障碍的眼疾。失明率8.7%。人类经数百年对于眼科的研究,从光学对视力的矫正,外科手术及人工制造的眼药水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在近几十年来,眼科药品已停滞不前,市场上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光学隐形眼镜,激光矫正视力等技术费用较高,并有后遗症,而手术又有一定的风险性。
而中医药与技术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古医籍讲∶"眼受血而能视也"。这段古文告诉我们只要血液流通,眼底的微细血管通畅眼睛就能看得清楚明亮。一旦眼底供血差、血流量下降,就会发生各种眼疾的出现。因此,在中药中当归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医特点∶中药复方组合,是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药物组合是为了加强药物之间的协同力量,并有互补互助加强药效的作用。
在《灵枢·决气》第三十篇讲"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这段古文讲到,当人体气虚时会出现眼目不明,视物不清。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瘀。"这段古文讲到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行气和补气药物来促进配方强有力的作用,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在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上认为;"精、气"为万物之本。《灵枢·大惑》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运往于目,因此,目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在选择用药治疗时采用补血、补气、补阴、补阳及活血化痛瘀,清执泻火,辛凉解表等药物。近年来,患高眼压症状的人群比例逐年增高,发病年龄包括老年人及中青年,在治疗降眼压的药物中,只有用眼药水的方法来进行调整但疗效并不显著。
中医药中很多中药组合能很好地调节眼睛及头部的神经、肌肉、血管,促进眼部及头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对各种眼睛不适,如眼睛干涩,眼睛疲劳,视力减退,畏光流泪,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老花眼、青光眼,高眼压,眼球震颤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和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