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珍重与祭奠中倾听青春的回响
——桑俊杰长篇小说《兵团战歌》读后
文/阿薇
诵读/快活林
早就听俊杰说,他要写一本反映当年兵团生活的书,我知道他积淀了很多,酝酿了很久,这应是他近乎一生的夙愿。
当我在小区大门外从快递小哥手中收取到《兵团战歌》这部巨著时,距离作者发出快递已经长达两个多月。期间,我居住的吉林长春经历了因新冠疫情突发封城的至暗时刻。
并不是每个风景都能震撼心灵,并不是每一个回忆都能穿越年代、留下不朽。但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定是令世人震撼且刻骨铭心的。因为对于每一个曾经的知青来说,那个岁月是一段生命中抹不掉的青春记忆。甚至令凡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们闭上眼睛就能再次浮现出那段青春岁月不朽的奋斗与别样芳华,就能热血喷涌。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捧读那个年代,感悟那段洪流,依旧是那么亲切,那么真实,那么日久弥新。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兵团战歌》,分为上下两册,计110万字,封面上由知名好友雪犁题写的书名大气且潇洒,封面和扉页上的那帧摄影,再现了当年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行走在广阔天地中的生动画面。还未及开读,就已经将读者带入到厚重的远去的知青岁月。
我是用三天半的时间读完这部鸿篇巨制的。尽管术后的双眼看书有些吃力,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那个已成久远的年代时刻召唤着我,使我爱不释卷,欲罢不能。以至于掩卷深思,便有了如下切肤感受:
一、以文学的样式,呈现那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如何去表现和祭奠半个世纪前的知青岁月,文学和戏剧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源自生活,源自作者的亲身感受,是对时代的一种尊重和还原。俊杰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是当年的一个真切缩影。
既然是小说,必然以叙述为主,必然离不开它的三大要素: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起始、发展和结局;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描述和底色。《兵团战歌》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1、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那个年代的特异性。,
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源于1958年。当年的代表人物邢燕子,17岁的她初中毕业后选择去了农村,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先后得到毛主席五次接见,也是主席71岁生日的四位特殊客人之一。而发生在十年之后的知青运动,如大坝开闸,则是一股巨大的洪流,也是现代以来继走西口、闯关东之后的一次人口大迁移。据统计从1968年算起在“文革”中下乡的知青大约有1,700多万人。他们大多去了边疆,去了山区,去了北大荒,去了农场和农村。而鉴于当年的中苏分歧,边界紧张局势,为备战而于1968年组建的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更是一种特例,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战略决策。百万雄师驻守边界,一手拿镐,一手握枪,屯垦戍边,平时是农民,战时就是兵。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疏散分流、安置和锻炼被称为“老三届”的上千万应届毕业生不在城里吃闲饭,更是顾国家安危大局之必要。《兵团战歌》便是以此为时代大背景书写的一段鲜活的历史见证。
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被称为崇高的诗歌。戏剧理论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在文学戏剧中悲剧应该具有更大的感染力。由“文革”引发的极左路线和思潮,加之停产停课造成的经济损失、学业缺失,以及造反有理、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等暴露出的社会问题,都让那个时代打上了独有的特异性烙印。这也是本书写作框定的时代特征,每个人和事件,无一不受其影响左右。包括一些因救人牺牲的战士严启庸、二工,还有被作为“走资派”家属管制、宠辱不惊的黄凤珍等,他们的为公牺牲尽管让官兵们感动、惋惜和追忆,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烈士的称号和相应待遇,这些都是那个年代躲不过的伤痛,它强烈地冲击了人们的心灵,甚至令读者眼中潮湿。但,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生产建设兵团,仍清者自清,用“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和严明的纪律,排除干扰,坚守着一方净土,亦如一个大熔炉,所有的战士都在这里煅烧淬火,冶炼出一炉炉过硬的好钢。
2、所有的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有着极高的可信度。
这部小说中有一百多号人物,纷纭复杂。其中除了部队转业和在编军人之外,绝大部分是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到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战士,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和煤城鹤岗。既然是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的,就必定会有典型人物和不寻常的故事。其中,有作者精心设计的典型人物几十人。包括:能吃大苦、耐大劳,重情义、讲义气,好学能干,知难而进,既是钢铁硬汉,又有蚀骨柔情的的男一号知青韩山河;政治素质高,人品好,善于做思想工作,处理问题冷静稳妥,身先士卒,深受群众信任和拥戴的女一号知青贾红梅;正义、好打抱不平的刘志军;有特长、有追求、有主见的兵团战士周卫东;还有正直、知人善任、坚持原则、领导有方的排长付腊生、加工连连长李培英、指导员刘文才,工程连连长马战军、指导员徐亮北,独立二营营长宋振武、教导员杜宇等一众领导;更有为救战友而牺牲的英雄二工等等。当然,也有像空喊口号,用尽心机,为了入党故意用镰刀将自己手指割破的朱桂杰这样的反面人物。但,瑕不掩瑜,广大的知青,在他们身上有缺点,有不足,更多的则是有原则,有追求,肯上进。他们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在兵团中接受着再教育,不断改正身上的缺点,全方位地提高素质。他们战天斗地,向荒原进军,向大地要粮,坚守边疆,和部队一起捍卫着国家安全。尤其是新兵班、加工连和独立二营的那种朝气蓬勃、团结协作、敢打必胜、作风过硬的团队精神,令人仰止。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热血沸腾的知青群像,是兵团百万雄师的钢铁群像,更是那个年代一个特殊战斗群体的真实写照。

作为长篇小说,自然离不开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又离不开几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兵团战歌》这部小说的主线大致有三:一是屯垦戍边。由修建营舍、上山伐木、龙口夺粮、戍边拉练和边防执勤、养猪、牧马、磨面、榨油、野狼窝打马草、大丰收等等不断向前层层推进,给出了兵团生产建设和保卫边疆的全景式画卷。二是精神层面。兵团里不仅重视文艺体育,开展篮球赛和文艺演出活动等,更重视政治和思想教育工作。这里的人们都在摩拳擦掌,奋发图强,精神振奋,努力追求进步,用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入团,即便是落后分子,也在这所大熔炉中得到思想改造和发生了质一样的转变。特别是几位牺牲战士的家属的表现和讲话,还有文艺宣传队长王冬隆临终时申请入党获得批准的那一幕,感人颇深,令人动容。第三是爱情主线。一边是不准吸烟、喝酒和谈恋爱这“三不准”,一边是生龙活虎的知青们不断触犯规定,特别是青春期的爱情萌发,挡不住的爱情之火猎猎燃烧,令规定和实际两厢纠缠,贯穿始终。以至于终于萌发和结出了多对爱情之果——韩山河和叶丽娅,刘志军和周卫东,马德富和解子玉,巴虎和杨晓燕,杜沪生和杨莉莉,孙曙光和大华等等。而贾红梅终身未嫁,令人悲切,令人敬重,也令人喟叹——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也未必。在那个错位的年代,爱情有时也会错位。
写主线,就会写矛盾,这是戏剧里必然要有的冲突,也是现实中存在的动力。小说中韩山河、刘志军与冯孝礼、于福林这对先进与后进的矛盾;同样要求入党,但入党动机却不同,表现也截然相反的贾红梅与朱桂杰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正直、有谋、务实,深入基层、爱兵如子的指挥员宋振武、杜宇、李培英、刘文才等,比对着以权谋私、作风不正、假大空的代营长曲大光,还有一味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却不务实的四营长牛洪伟等等。正是这些鲜明的对比和矛盾的产生、纠葛,再到激烈碰撞,到泾渭分明、水落石出,催发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高潮叠起,撼动心灵,让这部小说处处呈现着精彩。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与考验,不仅检阅着年轻浩大的队伍,也检阅着每一个不同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桑俊杰先生其实就是小说主人公韩山河的基本原型。他与韩山河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辽宁沈阳人,两岁到煤矿姥姥家,不满17岁报名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甚至连属性都与韩山河相同。而且在兵团暗自借书苦读,最终凭借自身的努力,拔出因家庭背景而受到影响的泥潭,走向全国,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令人惊讶和赞赏的,还有俊杰对半个世纪前他的4年兵团生涯记忆是那么深刻细致。在他的笔下,推送出的许多事情、许多细节,尤其是那些感人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精神,尽管大多是被化名了的和重新结构的,但都是真实有据可查的,只是增添了文学色彩,成了小说中不可磨灭的文学人物。
3、在写作方法上结合了蒙太奇的影视剧的创作方式。
这部小说,在写作上既不同于一般的长篇小说平铺直叙,又不同于以人物对白为主的影视剧脚本。它既有对白,又有叙述,而且巧妙地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两组或多组镜头的并列,让读者从中幻化出感性表象,并进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产生了库列绍夫效应。小说的每一段都是一个场景,而且每一段的收尾都恰到好处。每一章都是一个故事,伸展拓宽成当年的浩荡战歌。场景的跳跃,时空的自由,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事件的发展,平行交叉,又让故事扑朔迷离,层层递进,增加了深度和可读性。而且我注意到,小说的每一章的篇幅长短都基本相同,读起来不累,像是电视连续剧似的,留下余白,给人以启思与回味。如果说当年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将电影与戏剧联系起来,创造了蒙太奇手法,并将其称为电影的神经,那么俊杰运用的这种蒙太奇方式,则赋予了遍布本书的写作神经。有神经,就鲜活了起来。
浓厚的东北地方方言,还有恰当的使用歇后语,让这部长篇充满了浓浓的大众生活气息,营造和活跃了整部书中的氛围。这令东北人感到乡土的亲切,让南方人感到另类的新鲜,让当年那些兵团战士重新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往日的不舍时光。在歇后语运用方面,既有像“秃子跟着月亮走——借光”、“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这种约定俗成的,也有“你一撅尾巴,我就知道能拉几个马粪蛋”这种当年知青中令人忍俊不禁的流行语,还有“一挂马车不掰道”、“整天歪个脖子,像睡落枕了似的”的各种形象艺术表达。除了东北嗑,作者还给许多书中人物赋予了绰号:狗熊、二马户、半拉牙、大鼻子、黄皮子、三茬子、马对付、毛山头、傻狍子、歪脖子、猴腚、一枝花等等。这种生动的语言和诙谐幽默,像化学反应中的点化剂,既塑造了人物性格,将人物形象化,使其有血有肉、丰满鲜活、接地气,又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小说对景物的描写较少,但却文字精炼,恰到好处。如:“春天大地刚刚萌发出片片新绿,夏季便汹涌着麦浪滚滚而来。”“两山夹一沟的绿色草场,一条小河在沟底潺潺流动。”“晚霞烧红了狼窝草场两边的山脉。”“秋阳下,一望无际的麦田金光闪闪。”“白雪覆盖着大地,几乎掩藏了所有的痕迹。”“冬天的太阳仿佛被冻僵了,苍穹之下,无边的旷野,滚动着凛冽的寒风。”等等。用笔不多,却足以交代季节变迁和不同的景物,给出恰当的背景画面,衬托和牵出之后的主题。对于全方位、全景式的展示兵团生活,起到了润色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对青春的回忆,更是对时代的思考。
读完这部长篇小说,让我有了如下思考:
1、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翩翩起舞。
俊杰的这部长篇,虽然写作的背景是当年给社会造成千疮百孔的“文革”,虽然知青们年纪轻轻的就置身于艰苦卓绝、甚至忍饥挨饿的环境,虽然因当年的极左思潮许多人遭遇了不公,但作品的思想性却是积极向上的,品味是上乘的,并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去表述当年的破冰之痛。听不到唉声叹气,也没有消极低沉和对社会的埋怨,“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勇于克服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乌云遮不住太阳,青春在时代中闪光。这种心态在当时是难得的,在五十年之后的今天也是乐观豁达和客观现实的。我的耳畔好像听到了响彻山谷的军号声,我的眼前好像看到了当年兵团战士在党旗和军旗下的迅速集结。“一群生荒子,使好了,将来都是驾辕的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无数优良的种子,撒在庄重朴实的黑土地上,只知道使劲穿高的生长。发愤图强、不服输的精神,让他们历经磨难,迅速成长为有用之才和参天大树。
2、如何看待知青,还有后知青时代。
大凡每种哲学史观的存在意义,都是经过岁月不断的沉淀,给历史和后人提供了醒世的思想启迪和认识。当年的“老三届”们,从斗志昂扬的青春躁动期,转身成为上山下乡洪流中的知青大军,那是需要激情,也是需要勇气的。他们书写了一段历史,也沉淀了一段历史,鲜活了一段历史。他们让如火如荼、躁动不安的“文革”开始变得安静下来,让整个国家都进入了冷静的思考。他们的调转方向,奔赴农村、农场和兵团的广阔天地,不但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填补了学生们因学校停课造成学业中断的空白,避免了社会的进一步动荡,也锤炼了中国的一代有为青年,让他们饱尝了劳动的艰辛,体会了农民的不易,思想和体魄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回首看中国快速发展的这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正是无数的当年知青,成为了国之栋梁和骨干中坚,成为了复兴中华接力赛中最优秀的那一棒。即使是后知青时代,当年的知青们也没有完全退出贡献的舞台,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在继续奋斗着、燃烧着,甚至担当着重要的领导岗位,他们正在以身体力行影响着下一代。岁月不居,无论时代如何赓续,历史会记得他们,人民会记得他们,共和国更会记得他们!
3、完成这部鸿篇巨制,是作者的使命。
曾经的兵团新兵,已然成了年届七旬的老者。从创作一部电视连续剧脚本,再改成长篇小说,作者历经了三年多的时间,吃尽了辛苦。我不知道作者俊杰究竟花费了多少心血,苦熬了多少个昼夜,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个当年的故事片段,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贮存在他的心间。但我知道,这一吐为快的动力来自那片故土的呼唤,来自当年兵团战友们和所有知青们的殷切期盼。我感受到了那段非凡的岁月一定是深刻在他的生命之中,一直未敢忘却。他是带着对知青岁月的敬畏,在展露自己的心声;他是在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努力完成这一盛大而光荣的使命。这洋洋洒洒的百万文字,不仅是作者对灵魂的开掘、对社会层面的剖析,更是对当年兵团之歌的续写和再现,并以此了结了他一生的夙愿。可以肯定,这是他对知青文学的一种贡献,也是一次问鼎。俊杰的这部《兵团战歌》,在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应该是出类拔萃的。我和许多读者一样,期待着这部作品以电视连续剧的方式再度呈现面世。
小说的《尾声》和《后记》很值得细读和品味。那一代知青,那一代兵团战士,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贡献了什么,也许只有人到老年,那些飘逸的白发才能解答,才会告诉我们。毕竟时代远去,毕竟我们再无青春年少,但我们总有抹不去的青春记忆,有值得历史永久祭奠的那段岁月。那条乡间小路应该记得,那座默立于白桦林和大松树下的墓碑应当记得,共和国应当记得,我们都不会失去记忆,历史也不会。那一段历史,那一代人,永远值得国家的肯定,值得历史的珍重和后人的景仰敬重。
在所有当年知青的心目中,都坚信天边一定有棵大树,都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够在那棵大树的绿荫下再次聚合,拥抱着彼此,遥望着群山,重温往日难忘的时光。在所有活着的老知青脑际里,一定都存留着刻写如碑的记忆,不论是美好还是艰辛,都不时地闪耀着、呼唤着,因为那是抹不去的青春,是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韶华。
写到这,我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歌:“沿着田野,沿着群山,筑起那钢铁的战线。英雄的队伍阔步向前,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啊,光荣的生产兵团,当年开发过南泥湾,革命传统代代传……”
这是青春的铿锵回响,也是对一个难忘无悔的时代的最高祭奠。
2022年5月写于长春寓所

【作者简介】

阿薇:另有笔名采薇人,作家,诗人。苏州古镇盛泽人,生于青岛,现居吉林长春。第二届中国煤矿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散文网名家委员会副主席。作品散见海内外,入编多种文本。
【主播简介】


【苏河清音】有声文学平台主创团队
一、主编:快活林
副主编:黑骏马
黄启发
陈世东
主播总长: 梦璐
主播副总长:月儿
二、作家团队
1.作家团(排名不分先后)
团长:彤星
彤星 沧桑 子晓 唐梦 巴人 白云翔 平实 神羊 青霜 高鹏 辽远 李凤翔 陈世东 栾殿国 黄启发 蔡伟 张天铎 王国清 张家祥 张玉仁 张乐清 方秀华 施伟远 笔融 老舟 诗农 陈铠 平安就好 漓帆 孙宝华 张琳 雨亭 冷月 李红琴 杨福旺 刘彦忠李胜斌 宋军 左涛鹏 冯春鸣 谢琥 红煜 红枫 毓影 香乡 司雁人 独善其身 姜岳岩 满江红 骆鹏展 空谷 陈佩璋 刘伯华 张培义 常工 星空 朱益群 山石 真命天知 一剪梅 梁霜 袁吉典 老革命 尚水 雯煜 孙平 艾日 日月星辰 严峻 牧歌 杨立新 黄金鑫 梅竹 雪绣冰绮 心畅日方新 石芳妃 中隐闲庭 光明使者 老湾 咚儿 只想做自己 潇洒人生 风和景明 南子苏 邴文侠 优雅 清山 踏雪 李启明 汪泽 梦回警营木棉树下 张俊杰 仲瑞 孙平 莫先生 云逍遥 战士 孙大圣 吴尚 潘旭东 津门居士 李振和 西子 姜光成 诗寄远方 三生有幸 梁姗 郭大侠 心声孙振彦 中国泓 雨杉 有梦就有远方 爱晨
2.文学顾问团(排名不分先后)
团长:齐英华
彤星 齐英华 神羊 沧桑 子晓 老湾 张家祥 栾殿国 刘伯华 巴人 陈世东 常工 陈佩璋 杨福旺 辽远 踏雪 汪泽 张俊杰
三、主播团
团长:白桦
梦璐 月儿 温柔 快活林 梁山好汉 并非不同 张丽 上善若水 白桦 缘来是你 灵感 黑骏马 老革命 李红琴 晨光暖阳 黄启发 逗号 雯煜 李严 牧歌 雪绣冰绮 安宁 石芳妃 中隐闲庭 咚儿 贝文 冬日艳阳 七色云彩 星空 漓帆 任泉峰 艾日 梦回楼兰 水 上善若水 高鹏 红煜 雨亭 孙平 月光如水 平安就好 宏徽 香乡 清山 大梅 独善其身 小鱼 尚水孙婕 梅竹 觉缘 优雅 清山山石 涛声依旧 青羽 幸福在敲门 瑞雪 徐静波 美丽秋天 婉儿 心里的鱼 郭大侠 雪莹 紫水晶 潘旭东 涛声依旧 玲珑 单言 平安就好吴尚 傲雪红梅 小小坚果 燕子 君铭霞 快乐虎有梦就有远方
3.特约播音朗诵艺术顾问团:
团长:牧青
牧青 白桦 向东是大海 梦璐 缘来是你 七色云彩 星空 黑骏马 月儿 静水流深 天道
四、评论部
部长:平安就好
神羊 红煜 平安就好
五、摄影书画部
部长:梁霜
梁霜 佟冬人 高鹏 狄国龙 张娟 王漓江 黄启发 老湾吴叶生。
六、文宣部
部长:李红琴
李红琴 快活林 雨亭 红煜 张培义
七、音频校对部
部长:雯煜
八、文字校对部
部长:红煜
张培义 老王 快活林
九、技术部
部长:并非不同
并非不同 黑骏马 梦回楼兰 张培义
[苏河清音]有声文学平台编委会
2022年6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