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无处不飞歌
申卫华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兵——。”每当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兵歌,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军营。一首兵歌,总让人回忆起那挥洒青春的当兵岁月,怀抱梦想的从军经历。
歌声是士气,是斗志,是力量,是军威。自从跨进军营的那一天起,就与兵歌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歌声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可以说是无时不唱,无处不在,无人不歌,无歌不赛。连队出操,一首《打把歌》响彻云霄:“走向打靶场,高唱打靶歌,雄心壮志震山河。子弹是战士的铁拳头,钢枪是战士的铁胳膊。”训练归来,一首《打把归来》回肠荡气:“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靶赢归,靶赢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吃饭之前,一曲《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顺肠腾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会议之余,一曲《我的祖国》激动万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记得在新兵连时,曾经为吃饭前的唱歌,有过疑问和纠结:“都已经饥肠辘辘了,再唱歌还不更加辘辘饥肠。”可新兵连的连长确谆谆教导:“饭前唱歌,历来是咱部队的光荣传统,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士兵,必须从吃饭唱歌开始。”于是,起头重唱,最终用嘹亮的歌声,开始将从军的经历,锻造在这所大学校的熔炉之中。
部队拉歌则是军营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拉歌,其实也是一种比赛和较量,它不仅是军队战斗力的体现,更是班排连营之间团队精神的表白。如果说班于班之间的赛歌,是小桥流水;那排于排之间的赛歌,则是涛声依旧;至于连于连,营于营之间的赛歌,那更是惊涛骇浪响彻云霄,排山倒海地动山摇。
在歌声中,我们常常是精神为之一振,浑身热血沸腾,情不自禁的亮起自己的歌喉,发出心底的强音。“叫呀么叫五连,来呀么来一个!叫五连,来一个!来一个,叫五连!”作为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防化团二营六连的一个兵,每当集会之时,训练之余,团聚之日,总会同兄弟的连队进行着拉歌的比赛和较量,那呼声,那喊声,那叫声,常常伴随着冲破天空的歌声,响彻在军营的上空。 你方唱过我登场,我唱结束你跟上,军歌声中添军威,一首更比一首强。而每当拉歌的叫喊之后,总要伴随着拍手的节奏,喊上“呱唧、呱唧”的赞扬和鼓励。也不知这“呱唧”是谁的发明创造,如说是光荣传统,有点牵强附会,可直到如今想起,这“呱唧”一说,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军营唱歌没有配乐,为体现整齐划一部队作风,铿锵有力的军队特色,指挥唱歌尤为重要,而其重要的程度,不压于一次军事训练的指挥。依笔者曾经的经历,连队唱歌的指挥,通常是以连首长为主,有道是一个不会指挥唱歌的连长,肯定是一个不会指挥打仗的连长。
我曾经的一位连长姓朱,名有志,来自于皖南的大别山深处,他在唱歌时的指挥,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由于当兵前在家务农,打拍子时,总是举着双手一抓一放,好像是在春耕时的播种耘田。指导员姓徐,字永祥,城市兵中的老三届,他的指挥有点讲究,虽离指挥家还有一段距离,可每次指挥连队唱歌,必须在连队的饭堂进行。因为他喜欢就地取材,吃饭的筷子成了他常用的指挥武器。
当然,关键时刻的指挥,还是有专业人员更佳。只记得咱清江战友孙月清,可谓业有专攻,当年不仅是文艺天才,指挥更是小菜一碟,因为在家时,他就是淮阴中学宣传队的骨干。看着他铿锵有力的起头领唱;有板有眼的一挥一撇;富有节奏的张弛有度,曾博得相邻连队的嫉妒和眼红。而当年笔者所在的连队,虽然远离部队营区,是从事军农生产的“水稻”分队,但歌声让我们自豪,是歌唱让我们骄傲,因为每次部队活动中的拉歌比拼,在孙月清这位号称艺术家战友的指挥下,总能技高一筹,独占鳌头。
应该说歌声是军队的灵魂,是部队的特色,是军营的特产,是当兵的特长。唱的最早的是“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的最勤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唱的最多的是“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唱的最实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唱的最强的是“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唱的最嗨的是“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唱的最美的是“小小竹排向东流,巍巍群山两岸走。”
一次,在团集训队参加防化训练的爬山途中,当身穿几十斤的防化服,头戴面具,身背仪器的战友们有一半累倒时,是集训队队长起头的《下定决心》歌,让战士们重整旗鼓,一鼓作气的登上了山顶。一次,在咱二营组织的拉练途中,当休息在一片桃树林,望着满园的盘桃,而饥渴难耐之时,又是营首长们带头组织,唱起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让战友们望桃止渴,抗住诱惑。
有道是:军歌是心中的坐标;军歌是士气的象征,军歌是情感的流露;军歌是不灭的军魂。


